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武邑中学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提示: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西周、春秋时期, “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 ,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 导致土地私有的
2、出现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 C 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 A 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故 B 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商鞅变法推动,故 D 项错误。2.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A. “工商食官”满足了社会需要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顽强抵制C. 农民贫困
3、难以形成有效需求D.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强力实行【答案】B【解析】2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主要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选 B。A 项错误,官办手工业不进入市场;CD 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3.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 ”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A. 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固B. 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C. 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D. 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农业发展状况知识点,旨
4、在考查学生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人生不可无田” 、 “有田方为福” ,可知宋人中仕宦、不仕者都重视田亩的拥有,这种思想会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固,A 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B 项中“化解矛盾”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C 项“趋向豪强地主”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材料提及的是对小农经济的重视,D 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及其状况【名师点睛】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认识与理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一是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古代
5、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4.20 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 、 “自尊” 、 “爱国心” 、 “独立性” 、“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A. 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B. 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C. 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D. 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答案】C【解析】3“公德” 、 “自尊” 、 “爱国心” 、 “独立性” 、 “自由观念”是近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素养,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故答案为 C 项。AB 项材料没有涉及,D
6、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新文化运动期间,针对旧有的学术思想,胡适既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主张整理国故,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化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再造文明。这反映了A. 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B. 胡适思想守旧落后C. 新旧文化存在互补调和D. 新文化运动科学理性的一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胡适整理国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寻找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基础,实现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所以不是新文化运动出现了倒退,排除 A。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最著名的口号,也是这一运动的纲领,胡适提倡“整理国故” ,与他对“科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排除 B。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
7、”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 ,表明他主张采取科学的、批判的态度,故排除 C,选 D。6.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理学) 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理学A.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B.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答案】A【解析】“它(理学)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理
8、学博大精深,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表明有一定封闭性,故 A 正确;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故 B 错误;C 太过绝对,故 C 错误;理学重点关注的不是世界本源的问题,而是为了说明封建伦理纲常的正确性,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 D 错误。4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它(理学)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全面分析可知,材料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理学博大精深,二是说明具有一定
9、封闭性。7.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 、 “陋宋” 。上述思想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 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 A 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 B 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 C 选项错误;黄
10、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8.西汉海昏候墓出土了一块珍贵的“孔子屏风” 。屏风上记载,孔子身长七尺九,按照汉代的长度推断孔子身高 1.82 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约合2.2 米。这种现象说明A. 对史料的运用应谨慎B. 考古与文献记录可以相互印证C. 考古比文献记录更可信D. 史记对
11、孔子身高的记录不可信【答案】A【解析】材料中二者关于孔子身高的记载有较大差别,不能相互印证,还需进一步考证,说明对史5料的运用应谨慎,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对孔子身高的记载,也属于后世人的描述,不属于原始材料,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史记的记载就存在谬误,故 D 项错误。9.梁启超、唐才常等在要求学生“熟读噩梦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等书”之后,与学生共同研习时“发挥民主民权之说而引申其绪,以启发思想” 。这一做法意在A. 革除传统儒学教育的弊端B. 弘扬明末清初的民权思想C. 增强学生的政治民主认知D. 培养学生的民主革命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信
12、息是“1897 年” “时务学堂” “发挥民主民权之说” “以启发思想 。由所学知识可知,时务学堂由维新派创办;梁启超等为维新派代表,其借用黄宗羲、顾炎武等著作,研讨他们思想中的民权民主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关心时局的意识、宣传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服务,增强国人的政治民主认知,因此选 C。A、B 均不是其主要目的,梁启超等不是革命派,因此 D 错误。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唐才常10.陈独秀认为:“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 ,世界上绝没有“空间上人人必由之道,时间上万代不易之宗” 。陈独秀意在A. 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B. 全面否定中国传统
13、文化C. 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D. 说明中外思想的相通性【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可知宇宙的真理就是包罗万象,日新月异,保守停滞是行不通的;由材料“空间上人人必由之道,时间上万代不易之宗”可知世界上没有人人适用、万世不变的道理,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故可知陈独秀提倡人要具有改革思想,为此提倡改革旧文化,学习西方“民主” 、 “科学”的精神,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道路,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6陈独秀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而是强调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排除 B。陈独秀不是维新变法的领袖,不是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14、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中外思想的相通性,而是强调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排除 D。11.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A. 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B.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C. 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D. 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贽强调个人真心,否定权威体现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D 项正确。 “夫童心者,真心也” ,强调个人真心,否定权威,跟传统儒家思想无关,A 项错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主要指发展工商业或者民主权利等,与材料信息不符,B 项错误。李贽的思想没有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C 项
15、错误。12.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A. 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B. 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C. 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D. 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亚里士多德的讨论、执行和司法学说以及洛克的行政司法分立分别对中西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程度地为后世所借鉴,D 项正确。洛克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立学说旨在限制国家权力的某一端恶性膨胀,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A 项错误。唐代对相
16、权进行程序分工,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分权是为集权,B 项错误。权力制约和平衡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中的重要内容,唐朝缺乏相应理论和制度,C 项错误。713.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该小说成为 18 世纪上半叶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原因是它反映了A. 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B. 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C. 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D. 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不是人文主义、开辟新航路、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
17、场等,“没有教会”意在反对教会的神学迷信, “没有国王”意在反对国王的专制,所以本题意在强调“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1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答案】C【解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 D
18、。材料中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信息,排除 A;BC 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故选 D。15.“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A. 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 B. 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C. 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8【答案】D【解析】材料内容为宰相冯道、李愚请令要求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制雕版印制出售,朝廷听从建议,使得书籍流传广泛。雕版印刷技术已于隋朝出现并应用,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五代之后的北宋,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文献的广泛传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武邑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