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 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 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 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可以推断出 D 符合
2、题干要求,故选 D;A 与题干所属材料无关,B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AB;题干中没有体现民族矛盾,而是体现的民族融合,故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 废除分封制B. 实行郡县制C. 建立皇帝制度D. 开创统一格局【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使国家走向了统一, “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说明秦朝开创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3、的格局,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废除分封制的意义,故 A 项错误;郡县制和皇帝制度属于秦朝创立的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国家统一的信息,故 B 和 C 项错误。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 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背景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加强了皇权,故A 项和 C 项是错误的。三省
4、六部制下,行政决策方面皇权与三省之间有一定的制约关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不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 B 项不正确,D 项符合题意。A 项说法错误,皇权是至高无上的;B 项中的“民主性”说法不符合史实;C 项说法错误,三省六部制消弱相权加强皇权。【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对唐代政治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材料中不难发现三省六部体制对皇权的专制仍然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这也成为其在唐代以后逐渐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4.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
5、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 君臣关系越加紧张C. 皇权不断加强 D. 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和材料的理解能力。在材料中展现的是古代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反映的是臣地位的不断下降和皇权的不断加强,所以选择 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 D 项;也不是在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君臣关系的紧张,排除 AB 项35.南京条约规定:“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侍
6、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谕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鸦片战争中A. 英国人大量利用中国民众B. 民众可自由选择服务对象C. 民众缺乏民族意识和觉悟D. 民众对战争胜负漠不关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侍候英国官人者” 、“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的民众对英国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本质上表明了民众此时缺乏民族意识和觉悟,C 项正确;A、B 项不是本质;D 项表述
7、太过绝对化,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 C。6.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 年 6 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 ,其中投资达 580 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 100 万两承办。此转变A. 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C. 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D. 导致了工业体系崩溃【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的初衷并不是抵制列强资本输出,排除A。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由于大量赔款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扩大财源,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因此盛宣怀才能承办汉阳铁厂,才会“招商承办” ,B 项正确
8、。题干中清政府仅仅是将官办企业转卖给民间经营,未提及采取扶植民营企业的措施,排除 C。民营企业的发展没有导致工业体系崩溃,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7.天津一月记中记载:“素不安分之徒,或投坛附和,或仿效装束,鱼肉良善奉教者皆扮成假义和拳会,各处寻仇杀人,北京西城尤多。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清末反洋教斗争促进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B. 义和团具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4C. 因清政府承认,义和团向津京地区扩展D. 义和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成分不纯的现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体现了义和团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出现了成分不纯的现象,部分不良分子甚至教民假扮义和团横行不法,
9、一盘散撒,这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造成的,他们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故 B 正确。AC 题干没有体现;D 是表象而不是实质。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8.1937 年 9 月 23 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 ”材料表明A. 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B.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C. 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D. 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为抗日救亡实现了第二次
10、合作,主要是军事合作,但不是全方位的合作,故可排除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的,故可排除 B;依据“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这一信息可知,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故选 C;材料所显示的时间是 1937 年 9 月 23 日,是全面抗战的初期,正面战场是抗战主战场,故可排除 D。9.延安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纪实一文中记载:“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苏联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声震动山谷。游行队伍簇拥着斯大林元帅、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齐步向前。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 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C. 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
11、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5【答案】D【解析】“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说法过于绝对,且没有突出材料的历史背景,故 A 错误;“苏联红军胜利万岁”未涉及国共合作,故 B 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故 C 错误;“苏联红军胜利万岁”说明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苏联红军胜利万岁斯大林元帅”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支持与抗战胜利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0.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
12、制经济扩张。 ”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A.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B.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D.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答案】A【解析】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B 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推行小农经济, 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资政新篇不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D 项错误;材料中所提及“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 “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
13、故选 A。【名师点睛】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不同点:一、经济主张不同:前者主张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发展私有制,前者企图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空想,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相违背的;后者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二、群众基础不同:前者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后者不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与农民的要求不相符合,无法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61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 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
14、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 ”材料试图说明A. 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B.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C.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D. 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新文化运动是在完成辛亥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务,即是在强调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
15、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继续发展而非全面批判,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2.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 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答案】B【解析】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故 B 项正确;国民政府出现于 1927 年,材料也未涉及女性的所有权利,故
16、 A 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指的是反对帝制的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C 项错误;D 项错在“确立” ,故错误。13.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7正确的是A. 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B. 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C. 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D. 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的能力层次比较复杂一些。仅从 A 答案判断,属于知识再认再现,1912 年3 月宣统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此项符合题意;后面三个选项属于“三民主义”知识的
17、理解和运用,B 答案要熟知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理念,结合材料信息“黄帝纪元”可判断不符合题意,故不选;学生要熟知“民主主义” ,知道孙中山是要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所以不采用传统年号纪年,而以国家为主体,公元纪年,C.D 就不符合题意。所以最后选择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民权主义14.1926 年 12 月,湖南省农民协会议决减租、减押、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1927年 1 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这说明A. 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 土地
18、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果C. 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D. 国民革命以农民运动为核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27 年 1 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注意时间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因此选 A。BC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革命1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8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该文献反映了
19、新中国推行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村民自治制度【答案】C【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跟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跟题意无关,故 B 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针的体现,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制度,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村民自治制度是 1998 年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实行的。是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故 D 项错误。所以 C 选项正确。16.以下是对某次重要会议的相关报道(来北平)参加的代表单位 45 个,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
20、、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正式代表 510 人,候补代表 77 人,特别邀请人士 75 人,共 662 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A. 筹备建立新中国B.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C. 商讨颁布新宪法D.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正式代表 510 人”并结合所学知识 1949 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会代表对国旗、国徽、国歌、国名等与建立新中国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地讨论,故 A 项正确;B 项是 1953 年颁布的,排除;
21、CD 项是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排除。点睛:首先通过材料“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正式代表 510 人”分析出这次会议是 1949 年召开9的新政协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17.“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这一讲话意义在于A. 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B. 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C. 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D. 表明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答案】A【解析】材料出自邓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承德市 滦平县 第一 高级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