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 30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1.诗经我将:“我(周武王自称)将我享(上供、献祭品) ,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享用祭品)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A. 大兴礼乐加强集权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 家国一体局面形成D. 宗法观念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夏商周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2、从材料中的“维天其右(保佑)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故答案为 B 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实现集权,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宗法制所形成的家国一体的局面,排除 C 项;材料主要不是反映宗法制度,不能体现宗法观念不断加强,排除 D 项。2.下图为“许”姓图腾, “以国为氏” 。 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称为许文叔。与许姓起源有关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 2 -C. 礼乐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材料“以国为氏” “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表明许姓起源与西周的分封制度有关,故 B
3、 项正确;A 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C 项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D项是元朝开始实行的。点睛:材料“以国为氏” “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表明许姓起源与西周的分封制度有关,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即可。3.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观点实质上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 论证了商周时分封制的混乱C. 反映了
4、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D. 抨击了一夫多妻制度的弊端【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在实际运作中,继承人可以根据国君的喜好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并非严格执行,这样就会导致对王权的争夺。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否认嫡长子继承制,材料反映的是在嫡长子继承制没有严格执行下的特殊情况,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分封制的内容,排除 B 项;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在国君继承人选定过程中的斗争,排除。4.西方某学者说:“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国家元素,在公元前 3 世纪的中国业已到位。其在欧洲的浮现,则晚了整整一千八百年。 ”该学者评论的是A. 周代的分封制B. 秦朝的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元
5、朝的行省制【答案】B- 3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 3 世纪” 。结合所学,分封制盛行于西周,行省制始于元朝,时间均不符,排除 AD;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C,选 B。5.哈佛中国史:“蒙古人将原来的金、宋两朝的领土分为九个行政单位,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对这“八个区域”进行管辖的是A. 侯国B. 郡县C. 中书省D. 行省【答案】D【解析】【详解】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北京及其周边由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归行省管辖。故答案为 D 项。元朝时期没有侯国,排除 A 项;元朝时期没有“郡”一级行政单位,排除 B
6、项;元朝时期中书省只管辖大都附近被称为“腹里”的地区,排除 C 项。【点睛】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对地方的管辖包括三种类型:中书省直接管辖大都附近包括现在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西藏、青海和四川一部分设立宣政院辖地,由中央机构宣政院管辖;其他地区设立行中书省进行管辖,简称行省或省。6.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B. 设立九品中正制C. 确立三省六部制D. 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隋唐时
7、期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故- 4 -答案为 C 项。秦朝统一后,废分封,置郡县,排除 A 项;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立九品中正制,排除 B 项;科举制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 D 项。7.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举措A. 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 B. 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C. 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D.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
8、省六部制。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可知五花判事“各执所见,杂署其名”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C 符合题意;A 表述错误;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走向顶峰,B 错误;D不符合材料“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抓住关键信息“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即可。8.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 。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结束了贵族体制B. 科举制推动社会阶
9、层流动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了成热D. 察举制扩大官吏人才来源【答案】B- 5 -【解析】【详解】从示意图反映的进士中父辈三代不士者占三分之二以上,并且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等信息来看,说明较多的进士出身平民,这一现象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答案为 B 项。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即已结束了贵族体制,排除 A 项;唐朝时科举制达到完善,走向成熟,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选官方式,不是察举制,排除 D 项。9.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10、。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内阁“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来看,内阁并非完全按照皇帝旨意行事,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故答案为 B 项。内阁权力不可能高于皇权,排除 A 项;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明朝皇权没有弱化,排除 C 项;内阁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排除 D 项。【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票拟是否
11、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10.清代军机大臣每日清晨五、六时之际便要晋见皇帝,依次长跪,陈述和商讨军国大事,对呈文进行复核、审定,撰拟谕旨下达。谕旨分两类:一类是明发“上谕”或“明谕” ,交内阁抄发给有关衙门和官员办理;一类是或“密谕” ,不经过内阁,直送某省某官开拆。由此推断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A. 剥夺军机处的军务处置权B. “敲打”军机处以限制其权力C. 确保皇权地位的至高无上D. 增强保密性并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 6 -【解析】军机处最大特点决策封闭,材料中说明军机处“陈述和商讨军国大事,对呈文进行复核、审定,撰拟谕旨下达”避开了多人参与政治,有力得加强了君主专制,故 C 项
12、正确;军机处处理军务是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目的,故 A 项错误;军机处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显然不是“敲打”,故 B 项错误;D 属于军机处的特点,不是主要目的,故 D 项错误。点睛:军机处的特点:简、勤、密、速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 ,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
13、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11.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 1300 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A. 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B. 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C. 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D. 王室衰微,礼乐制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不允许买卖,因此材料中的田地交易表明井田制已经动摇。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涉及世袭制,排除 A 项;换田之后田地的性质没有确定,不能说明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礼乐
14、制度,排除 D 项。12.“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诗中所咏的农具是- 7 -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来看,该农具应为水利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节省了人力,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为曲辕犁,B 项为耧车,均不是灌溉工具,排除;C 项翻车是灌溉工具,需用人力,与材料反映的“大法轮” “老农用不知”等信息不符,排除。13.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
15、是西汉的播种工具耧车B. 属于唐朝的水力灌溉工具C. 在东汉时期广泛使用D. 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来看,这种铁犁已安装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故答案为 D 项。材料反映的是翻土工具,不是播种工具,也不是灌溉工具,排除 A、B 项;安装犁评的曲辕- 8 -犁在隋唐时期出现,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16、,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14.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A.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B. 农民的购买力低下C.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 长途贩运呈现萎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提高了生效效率,但是由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占据主导地位,该技术强化了耕织结合的议案小农经济,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民购买力的情况,无法推断出农民的购买力低下,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而是强调纺织技术革
17、新深受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的影响,排除 C。材料强调纺织技术革新深受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的影响,没有涉及长途贩运呈现萎缩的信息,排除 D。15.“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明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可知是汉代的鼓风冶铁技术,所以答案选 A;在冶铁历史上,唐代已经能够对铁件进行打磨、切削,所以排除 B;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煤冶铁来提高质量,所以排除-
18、9 -C;明清时期则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所以排除 D。16.“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上述诗文所描绘瓷器的成熟烧制始于A. 东汉时期B. 北朝时期C. 唐朝时期D. 北宋时期【答案】B【解析】“内丘白瓷瓯”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说明的是白瓷。我国最早白瓷成熟烧制始于北朝时期,B 正确;东汉时期出现瓷器,A 错误;唐朝瓷器格局是“南青北白” ,C 错误;北宋时期是五大名窑产生时期,不符合题意,D 错误。17.唐代商贸繁荣,商人生活就成为文人笔下常用的题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
19、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诗中反映出当时商帮的活动范围很广市场设置不再受地点限制民族间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是重要的商业城市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来看,说明民族间贸易往来频繁;从“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来看,长安城是重要的商业城市。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B 项。唐朝时期还没有出现商帮,当时还没有打破商业活动地点上的限制,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 A、C、D 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选基顺藤- 10 -摸瓜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
20、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选基顺藤摸瓜法,即根据自己能够熟练掌握的知识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以此作为基点,然后以此对其他各选项进行比较辨析,顺藤摸瓜,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18.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 “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从中可以得出A. 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市的管理制度已经废除C. 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D. 城市功能开始发
21、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宋太祖继承了周世宗的允许在汴河两岸建立商店的政策,以及“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来看,北宋初年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故答案为 C 项。A 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宋朝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北宋时期官府废除对交易活动的管理,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城市功能的变化,排除 D 项。19.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A. 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11 -D. 严格限制外商贸易【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
22、容可知,严格限制外商只能在广州一口经商,同时限制条件比较多。所以正确选项为 D。A 项错误在于断绝二字。B 选项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内容关联度不大。重农抑商主要在于限制国内的商业活动。C 选项中禁止民间贸易往来就不会允许广州通商。而且从材料来看并未要求外商不能与民间交往,故错误。20.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A. 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 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 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 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答案】D【解析】由材料“向孟子问政” “向孟子征求意见” “齐宣
23、王还尽量挽留他”可知,齐国统治者对士阶层采取宽容政策,也说明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士阶层社会地位较高,故 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齐宣王之前的学术氛围,也就无法体现由“严”到“松”的过程,故A 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齐宣王与孟子政见的不同,无法体现孟子思想在齐国是否受到排斥,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统治阶级对士阶层的政策,不能推出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故 C 项错误。点睛:“向孟子问政” “向孟子征求意见” “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士”阶层的社会地位。21.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海安 高级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