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共 6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1.“百姓”在先秦时期是贵族的统称,直到春秋后半期,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 “百姓”才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普通庶民相似。这说明A. 先秦时期贵族因姓氏繁杂称“百姓”B. 地主阶级的兴起是贵族衰落的根源C. 土地私有及宗族观念使“百姓”质变D. “百家争鸣”与“百姓”都承古萌新【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宗族逐渐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代
2、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兴起, 百姓才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来看,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兴起和宗族观念遭到破坏,使原来作为贵族统称的“百姓”发生了质变。故答案为 C 项。 “贵族”代表着身份和地位,而不是因为姓氏繁杂,排除 A 项;生产力的发展是贵族衰落的根源,排除 B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百家争鸣,排除 D 项。2.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 , 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 推行重农抑商 B. 商业意识增强C. 社会转型加快 D. 经济管理规范【答案】B【解析】“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体现出商业广告的意识, “买椟还珠”的意思是说买来装珍珠的木
3、匣退还了珍珠,二者都体现出商业意识增强,故 B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社会转型是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材料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对于经济管理的规范信息,故 D 项错误。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2 -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A.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 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放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有利于盐铁相关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中
4、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土地的集中无直接关联,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与小农经济无直接关联,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的松动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关,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是解题的关键。4.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邻家一个未婚女子逝去时嚎啕大哭,但在母亲的葬礼上却吃肉喝酒。他的举动震惊了世人。阮籍的言行表明A. 儒学社会地位降低B. 离经叛道成为时尚C. 追求个性和真爱D. 儒家礼法遭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 “在母亲的葬礼上却吃肉喝酒”违背了儒家伦理道德和礼乐制度的要求,阮籍的言
5、行表明当时儒家礼法遭到挑战,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地位,排除 A 项;B 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5.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 推动了理学思想形成B. 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C. 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3 -D.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反映出科举制的巨大吸引力,说明科举制的实行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理学思想的形成与科举制的关系,排除 A 项;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反映的
6、是对社会观念的影响,而不是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D 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6.苏州商人忌言“翻” “阻”二字,因为汉语口语中同音异义字很多,所以措辞上的讲究就变得很有意思了。比如, “筷子”原称“箸” ,与“阻”同音。因为商人担心自己的货物受阻,所以苏州人用与“快”同音的“筷”来替代,故而有了今天我们习成的“筷子” 。这表明A. 商人用智慧消除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B. 日常商业生活中充斥着类似趋利避害的做法C. 讲究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措辞有利于生意兴隆D. 商业活动全面影响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因为商人担心自己的货物受阻,所以苏州人用与快同音的
7、筷来替代”来看,说明当时社会的日常商业生活中充斥着类似趋利避害的做法。故答案为 B 项。这种做法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是商人“智慧”的表现,排除 A 项;日常生活中的言语措辞和生意兴隆没有关系,排除 C 项;D 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7.在十八世纪的北京周边,煤矿的经营者发展出一套财务制度,与现今的普通买卖非常相似。在四川南部经营盐矿的商人通过宗族资产筹集资本,建立大规模且具有弹性的合伙关系。这些实例都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A.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健康发展B. 股份制成为企业资金主要来源C. 明清时期完成了社会的转型D. 一些企业财务经营制度的革新【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发展
8、出一套财务制度,与现今的普通买卖非常相似” “通过宗族资产- 4 -筹集资本,建立大规模且具有弹性的合伙关系”等信息来看,说明这一时期一些企业财务经营制度出现革新。故答案为 D 项。材料信息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股份制对企业的影响,排除 B 项;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8.19 世纪前期, 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A. 鸦片走私与吏治腐败相关B. 闭关锁国政策使鸦片贸易受阻C. 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
9、变D. 鸦片贸易使白银外流【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前期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收取规银贿赂,这些腐败统治加剧了列强侵略,潜伏着民族危机,故 A 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鸦片贸易受阻,故 B 错误;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也不能说明中国官员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已改变,故 C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故 D 错误。9.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猷纪行 , “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 , “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 。该书的意义在于A. 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B. 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C. 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D. 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
10、近代化的实践【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欲吾中国稍习夷事”来看,姚莹主张学习西方,寻求抵抗西方侵略的方法,因此该书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答案为 A 项。B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 项不符合史实,该书反映的问题在当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视,排除;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点睛】姚莹的康輶纪行一书,对西藏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对与西藏毗邻的一些国家以及英、法等国的情况都尽可能地作了介绍,尤- 5 -其是涉及英国的政府机构与官员设置情况,对议会制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该书表达了姚莹的满腔爱国热忱,体现了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与严谨的治
11、学态度。尽管姚莹对西方的认识存在着局限性,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已经超过了同时代的林则徐、魏源等人,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10.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国民大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曾国藩创办的湘军、李鸿章创办的淮军,镇压
12、运动。从此以后,地方汉族地主掌握军务。在这之前,从未有过。故答案选 A。镇压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八国联军,排除 B;CD 与“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不符合。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名师点睛】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不同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背景 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经济主张 消灭剥削,平均分配土地和财物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群众基础 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 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得不- 6 -基础 到农民的拥护作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没能实施特点 标志着中国
13、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11.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 “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四、浙江省杭州府。 ”该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胶澳租界条约【答案】B【解析】材料开放“四、浙江省杭州府”可知,此条约开放杭州为通商口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开放了苏州、杭州、沙市和重庆为通商口岸,故 B 项正确。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是“浙江省杭州府” 。12.“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
14、卫社稷。 ”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A. 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C. 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D.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近畿及山东等省”可以看出战争发生在北方。香港岛、广州在地理位置上不符合,排除 A、B 两项;C 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发生在朝鲜海域的丰岛海战,并非在中- 7 -国境内,也不符合“五尺童子”参战的史实,C 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发生在京津地区,符合材料中“近畿及山东等省” ,且“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也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义和团的抗争史实,所以 D 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
15、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1907 年东方杂志发表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 。作为个案,这折射出A. 三民主义思想影响巨大B. 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C. 传统女性观的变化与新思想的传播D. “教育救国”主张被大众接纳【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来看,人们改变了传统的女性社会地位的看法,这种变化是新思想带来的结果。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反映三民主义对这种观点的影响,排除 A 项;B 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
16、除;材料探讨的是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是“教育救国”主张,排除 D 项。14.辛亥革命爆发,康有为接连发表了十篇救亡论,后来,又发表了“共和政体论” ,分析中国不适合美国式的共和政体,而只适合“虚君共和” 。这说明A. 当时国内政体的争论非常激烈B. 康有为较认同英国式立宪政体C. 康有为认为辛亥革命不合国情D. 辛亥革命后社会出现信仰危机【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康有为认为“中国不适合美国式的共和政体,而只适合虚君共和 ”来看,说明康有为较认同英国式立宪政体。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王“统而不治” “临朝不理政” ,是一位“虚位元首” 。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康有
17、为认为美国式民主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排除 C 项;材料探讨的是确立何种政体,没有涉及信仰问题,排除 D 项。- 8 -【点睛】根据与议会、内阁的关系以及实际掌握权力的大小,国家元首可分为虚位元首与实位元首。无行政权力即没有实权,只是作为国家象征的国家元首,通常称之为虚位元首。在英国,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的产生与存废以议会为基础,国家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内阁手中,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君主负责,君主只做一些礼仪性、程序性的工作,具有“虚位元首”的性质。15.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
18、现的历史背景是A.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 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 A项错误;依据材料“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可知此时应该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故 B 项正确;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属于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关注农民是不符合史实的,故 C 项错误;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是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的,故 D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16.下表为 19331936 年中
19、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列强干预经济刺激消费B. 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C. 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D. 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答案】C【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1933-1936 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不断增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1927-1936 年间国民政府采取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故选 C。- 9 -17.1940 年 8 月 26 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
20、的行动B.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D.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行动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故答案为 B 项。远征军赴缅作战是在 1942 年,排除 A 项;徐州会战是在 1938 年春,排除 C 项;D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皆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全民族的利益置于自己政党和阶级的利益之上,抛却成见,捐弃前嫌,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担负起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历史重任。纵观 8 年全面抗战,国
21、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两个战场是决定抗日战争的面貌和结局的关键,都为抗战最终取得胜利作出重大贡献。18.毛泽东曾说道:“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 ”文中的“现阶段”指的是A. 国民革命时期B. 土地革命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不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故 A 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没有和城市小
22、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帝反封建,故 B 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故 C 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共- 10 -产党与其它民主党派联合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号召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与其它民主党派联合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9.据中国网刊载:1973 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
23、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 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A.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B.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C. 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D. 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的做法,都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D 项正确。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 30 年来真正的停火,排除 AC。20 世纪 80 年代,才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排除 B。20.1980 年 8 月 18
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 ”这番讲话的意义是A. 从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B. 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C. 为全面开启依法治国创造了条件D. 为宪法的修改提供了指导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提到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 “关于不允许权力过- 11 -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 ,说明在新形势下中国马上要启动对宪法的全面修改,而邓小平的讲话也为修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长治市 第二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末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