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块检测试卷(含解析).doc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块检测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块检测试卷(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德州一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月考历史试题2018 年 10 月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 1-4 页,第卷 5-6 页,共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第卷(共 6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个小题,每个小题都有 4 个选项,但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题号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乃去其三面”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
2、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 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 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 D。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
3、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 ,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22.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A. 王族B. 功臣C. 姻亲D. 先代贵族【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能够说明西周分封时以王族子弟为主要受封对象,或者说王室贵
4、族成为分封制的主体,所以答案选 A。BCD 三项也是分封制的对象之一,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3.杜甫诗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齐鲁”之称源于西周分封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召公之子受封于鲁B. 鲁国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C. 鲁国是因功臣受封D. 鲁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公之子受封于鲁国,故 A 项错误;鲁国诸侯要定期对周天子朝贡,故 B 项正确;齐国是因功臣受封,故 C 项错误;宋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故D 项错误。4.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子四人,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应该继承诸
5、侯之位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B【解析】3试题分析:西周宗法制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乙是周王的嫡长子,有资格继承王位;丙虽是嫡生,但不是长子;甲、丁是嫡长子的庶母兄弟,均为小宗,无权继承王位。故选B。考点:西周的宗法制。点评: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
6、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钱大家分,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 ”与主人公如此感慨产生关联的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科举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可知,体现了主人公注重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观念,故 B 项正确;AD 项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 项是选官制度,排除。6.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7、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以看出该文献主要是在强调通过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达到社会的和谐,故 A 项正确;宗法制是用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的政治制度,故 B 项排除;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排除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4“同一化” ,故 D 项排除。7.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 ,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A.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 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D. 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 “周平王接着
8、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于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 A 正确;宗法制并没遭到破坏,故 B 错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 C 错误;D 不符合材料主旨。8.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其中, “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 纲常礼教B. 儒家思想C. 礼乐制度D. 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是指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
9、朝所沿用,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是指汉武帝时期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故 D 项正确;ABC 项包含在 D 项之中。9.2019 年 2 月 5 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 ,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 “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 中央集权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独断性和随意性5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信息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 “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以看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史实,故选 D。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排除
10、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体现为用神权巩固王权,如商朝重视占卜和祭祀等,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皇帝决策的信息,排除 C。10.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赵佗任南海郡郡尉。赵佗A. 定期朝觐秦始皇B. 秦始皇任命的官吏C. 负责将地方财赋运送中央D. 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可知赵佗是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任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故 B 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诸侯要定期朝见周天子,秦废除了分封制,故排除 A;郡尉掌管兵事不负责财政,排除 C 项;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是中央丞相的职责,排除 D 项。11.秦朝政府的一位
11、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主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高官” 、 “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可以看出,这名官员应该是秦朝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处理国家监察事务,故 B 项正确;A 项是掌握的是行政权,排除;C 项掌握的是军权,排除;D 项是地方官员,不是高官,故排除。【点睛】 “高官” 、 “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是关键信息。612.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的皇帝是A. 秦始皇B. 汉武帝
12、C. 唐太宗D. 宋太祖【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材料提到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汉武帝所为,因此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度13.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该官员属于A. 十三州刺史B. 御史大夫C. 参知政事D. 三司使【答案】A【解析】从材料“周行郡国” “省察治状” “断治冤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3、,将全国划分为13 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 A 项正确。B 项是秦朝的中央官制,排除;CD 项是宋朝的中央官职,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进行分析,结合“汉书记载”和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7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内容的描述可知唐朝将
14、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目的是通过分权达到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所以 B 正确;A 科举制没体现;C 是三省六部的特点和意义;D 朋党之争没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15.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 重文轻武B. 知人善任C. 宋朝官员均为文人D. 分化事权【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的统治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其中大臣、近臣等官职都是任
15、用文人,武臣鲜有,所以该时期政治的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符合题意的是 A 项,BCD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16.“胡惟府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 内阁制度B. 宰相制度C. 宦官集团D. 胡惟庙集团【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丞相制度,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8朱元璋时还没有内阁制度,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朱元璋也没有毁掉宦官集团,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胡惟庸集团只是表面问题,丞相制度才是真正的庞然大物,选项 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
16、白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是废除丞相制度。17.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A. 中央集权的强化B. 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C. 君主专制的加强D. 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故选 C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权与相权18.下列文献记载,按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法令出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雍正年间,用兵西北”
17、 , “始设军机房”“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A. B. C. D. 【答案】A【解析】反映的是秦朝的皇帝制,反映的是清朝的军机处,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正确的顺序是。故排除 BCD,选 A。19.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9A. 汉朝的刺史B. 宋朝的通判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梁启超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十分机械化的,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命令,因此这一机构指的就是清朝的军机处。这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
18、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20.范进 XX, “杯具”还是“洗具”?QQ 新闻网认为范进在此制度下由一赤贫之民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使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该制度是A. 分封制B. 三省六部制C. 科举制D. 察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史料中心是选官制,可排除 A、B 项,察举制后来被世家大族垄断,没有公平可言,可排除 C 项。科举制是依据考试成绩进行选官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 D。考点:科举制点评: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授予官职。科举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得下层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德州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模块 检测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