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天津市新华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30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左传中记载:楚子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遂罢之。 ”这段史料反映出当时A. 分封制已经瓦解B. 楚国赢得了周王室的尊重C. 天命观成了统治阶级指导思想D. 诸侯崛起,周王室衰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讲述的是楚王问鼎,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权力的象征。楚王作为诸侯,进军中原,问鼎轻重,说明其有称霸中原
2、代周之心,反映出当时诸侯崛起,周王室衰微,D 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是遭到破坏而不是瓦解,排除 A 项;楚国意图代周,不可能赢得周王室的尊重,B 项错误;天命观只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而不是他们的指导思想,排除 C 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联系所学,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被破坏的史实分析解答。2.秦始皇下令讨论“师古”与“师今”的大问题,李斯认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 ,三代之事,不足效法!这表明李斯A. 主张实施郡县制B. 主张建立皇帝制度C. 反对皇位世袭D. 主张废除夏、商、周所有制度【答案】A【解
3、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师古”与“师今”的大问题就是秦朝初期关于实行分封制还2是郡县制的问题。由“三代之事,不足效法!”可知李斯反对实行分封制,主张推行郡县制,故选 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初期关于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并非建立皇帝制度的问题,排除 B;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袭,C 错误;D 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如王位世袭制仍被沿用下来,故 D 错误。3.宋代是文化昌盛的时代,路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且不设立长官,转运使是连接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纽带,军阀割据失去经济基础。通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开明时代特务政治的体现,这反映了A. 文化昌盛与政治开明没有直接联系B. 宋代中央对地
4、方实行了有效的管理C. 特务政治是宋代地方政治显著特征D. 宋代地方权力结构有利于防御外敌【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路、转运使、通判的设置,保障了宋代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可见此时中央严格控制着地方,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文化昌盛时代与开明政治之间存在联系,A 项错误;特务政治只是宋代政治中的一部分,不是其显著特征,C 项错误;在材料中未体现“宋代地方权力结构有利于防御外敌” ,排除 D 项。4.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要让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下列表述中属于秦始皇当时的“中国梦”是A. 希望
5、皇权至高无上,强化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B. 开始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君权专制D. 废除丞相和中央及地方官员世袭制,选贤任能,实行军功爵【答案】A【解析】【详解】希望皇权至高无上,强化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反映了秦始皇希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 A;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产生,B 选项开始推行郡县制的表述错误,排除;实行三省六部制属于唐朝的制度,排除 C;废除丞相是在明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始皇当时的中国梦 ”,结合所学秦始皇建立的专制3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析解答。5.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
6、(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这从侧面说明雅典民主A. 直接民主的特点 B. 城邦利益高于一切C. 是少数人的民主 D. 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男人就是城邦”可以反映出城邦中男人的重要。雅典民主是公民的民主,而公民的范围是成年男子。这都说明只有城邦中的成年男子才能享受民主,因此正确答案是 C项,这是少数人的民主;直接民主的特点小国寡民,因此 A 项错误;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与题意不符,B 项错误;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因此 D 项错误。6.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
7、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A. 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B. 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C. 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D. 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 “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 “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选 D。A 选项没有 D 选项准确;B、C 选项是积极方面,与材料态度相反。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7. 从社会转型的角
8、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A. 国王已经有名无实,权力被剥夺B. 国王受法律约束,只能依法行事C. 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4D.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统治已经成为定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以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主权在君”向“主权在民”转变;以法治取代人治。所以答案选 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名师点睛】 权利法案的意义:1.为限制国王的权力提供的法律保障。 2.确立了议会的权力。 3.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8. 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
9、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 1787 年宪法A. 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B. 重视分权制衡C. 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D. 建立了责任内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得知, “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就是要求有关权力各方形成相五制约与平衡的机制,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实际上是强调了联邦中央政府正对地方的控制,而忽视了地方的权力,故 AC 项错误;责任内阁制是英国确立的,故 D 项错误。设计分权制衡机制,形成权力的相五制约与平衡,故 B 项正确。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 1787 年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宪法9.1905 年 2 月,陈独秀、柏文蔚联合安徽公
10、学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宋少侠、杨端甫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他们集会于芜湖关帝庙,借烧香宣读誓约并订立章程,以反清为宗旨,其用意是“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 。这说明岳王会A. 盲目效仿古人不符时代潮流B.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C. 具有狭隘的民族革命思想5D. 凸显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记述的现象是对古人的盲目效仿,但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中国民族主义的潮流,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但是视野狭隘,没有从反对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高
11、度来审视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述及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国内民族矛盾,没有体现民主精神,故 D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特点10.红色中华曾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言:“反动的国民党政府与其各派军阀现更已(借)和平谈判,实行出卖整个中国,促进各帝国主义迅速瓜分中国。对于全国反日反帝的革命运动,则尽其压迫之所能。 ”由此可见,该宣言发布于A. 南昌起义爆发时B.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C. 抗日战争的后期D. 重庆和谈失败之后【答案】B【解析】【详解】南昌起义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但并未建立中华苏维埃政府,1931 年中华苏维埃政府建立,A
12、项错误;抗日战争后期,虽然国民党消极抗战,但也不会对反日反帝运动“尽其压迫之所能” ,中共也始终坚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合作抗日,排除 C 项;重庆和谈时,抗日战争已结束,不可能出现“全国反日反帝的革命运动” ,排除 D 项;1931 年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仍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符合“对于全国反日反帝的革命运动,则尽其压迫之所能” ,故 B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言” “对于全国反日反帝的革命运动,则尽其压迫之所能” ,联系所学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史实分析解答。11.“第一,立即与同盟国停战;第二,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13、;第三,没收资本家的工厂、矿工和其他工业企业,交给各厂的工人委员会管理;第四,确认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为最高权力机关。 ”为贯彻上述纲领,俄国布尔什维克当时A. 颁布了和平法令6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C. 推行新经济政策D. 建立斯大林模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和平法令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故选A。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和平法令12.“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
14、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这段话的目的在于A. 强调亚非国家具有共同的利益B. 突出了新中国的领导地位C. 体现了摆脱美苏两极格局的要求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 “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即是指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目的是强调亚非国家具有共同的利益,故 A 正确;“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表明目的并非突出新中国的领导地位,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摆脱美苏两极格局” ,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 1955 年亚非会议,此
15、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D错误。13.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两极受“撼动”的具体因素有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美苏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不结盟运动兴起7中国力量增强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在美苏对峙之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产生,中国的振兴,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走向发展,正确;“美苏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这一说法,
16、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A 项。14.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列现象与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史实不符的是A. 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 商品经济伸向农村D. 在江南地区出现了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故 A 正确,排除。当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故 B 正确,排除。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伸向农村,故 C 正确,排除。在江南地区出现的手工工场没有采用机器生产,机器生产属于工业革命的产物,故
17、 D 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15.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8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D.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答案】C【解析】【详解】
18、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梁柏力认为英国在战乱和争霸中,需要商业的支持,商人势力强;而明清时期,由于中国总体上处于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边国家,因而相对于英国的情况,中国对商人的依赖较小,这是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而是强调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与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有关,排除 A。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基本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不会有显著的提升,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的信息,而是强调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与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有关,排除 D。1
19、6.新航路开辟后的几个世纪里,欧洲殖民者将大量金银运往亚洲, “在中国及印度大部分市场上,纯金和纯银的比价通常是 10:1,至多也不过 12:1。而欧洲的比价是 14:1,甚至是 15:1” 。这种差异A. 加速了亚洲商品流向欧洲B. 导致欧洲传统手工业消失C. 使欧洲原始资本积累加快D. 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按照材料意思,欧洲金银比价低于中国及印度,这就意味着和欧洲相比,同样重量的金银在中国和印度能买到更多的商品,故 A 项正确;欧洲传统手工业消失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和亚洲正常的国际贸易,不是原始积累,故 C项错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20、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外商企业刺激、洋务企业诱导的情况下产生的,与题干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9【名师点睛】新航路引起商业革命的表现:1 远洋商业活动范围扩大,世界各地区民族间经济和文化交往扩大 2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 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取代17.针对蒸汽引擎机动车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l865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 ,对机动车发展进行“规范” ,其中两条主要规章如下: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 3 公里时,乡间不超过 6 公里时;还必须有一人打
21、着红旗在前面带路。因此又被称为“红旗法案” ,该法案于 l896 年被废除。其实施A. 阻碍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B. 延缓了英国工业化的实现C. 表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上院D. 导致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l865 年” “限制行车速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由于“公共安全”以法案来限制机动车的时速,它阻碍了新兴工业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上院,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材料中的时间是“1865 年” ,说明此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故 B 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巩固了英国“世界工厂”地位,故 D 项错误。【点睛
22、】 “l865 年” “限制行车速度”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8.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 19 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 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政府提倡使用国货C. 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 “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不是 1914 年前后,故 A 选
23、项错误,符合题意;1914 年前后政府提倡使10用国货,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 B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14 年后属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 C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 D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A。19.(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 、去“偷” 、去“借” ,去“扩大自留地” ,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这
24、里的“集体经济”是指A. 农业合作社B. 人民公社制度C. 农村乡镇企业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根据题干(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判断当时的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据题干描述的情况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出现了抵制该体制的做法,当时的人民对于要不要冲破该体制面临选择,出现迷茫。A 存在的时间是 53-59;C、D 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的。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20.19921994 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 新华 中学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