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docx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5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1)从考查内容来看,总体上近五年高考对本专题内容考查较少,但 2017 年全国卷加大了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考查内容的具体考点包括: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及联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及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现象等。(2)从命题趋势来看,侧重于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或以区域图、自然带垂直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差异的规律。(3)从考查能力来看,本考点多提供具体的生活案例,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或利用整体性特征分析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
2、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2019 年高考复习应注意:利用整体性原理,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利用区域图和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联系具体的山地自然带分布,分析判断某山地自然带类型,或分析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结合具体的自然带、生物、植被、景观的分布,从特殊因素分析其成因。0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
3、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第一,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要素 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气候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
4、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生物 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3第二,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怎样的变化。(1)“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
5、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沙漠的成因,除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受洋流的影响。(2)“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破坏热带雨林区的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3)“一因串果”,即一种活动或现象对不同区域、不同要素的影响存在因果关系。活动影响要素影响要素影响要素在一般情况下,两种模式往往是混合运用的。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角度与解题方法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
6、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地呈现因果关系(续表)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
7、,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加剧4考向 1 以区域图为依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某科考队于 8 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在解答时首先逆向思考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生
8、存需要什么条件,其食物需求大、活动空间大;其次结合区域特征: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山地多,平地少,动植物少。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主要从气候、食物量和生存空间等方面分析。答案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考向 2 依托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冻土是指温度在 0 或 0 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
9、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5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解析 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活动层与永冻层的界线应该是 7 月份(气温最高月)0 等温面。全球气候变暖,该界线下降,活动层变厚、永冻层上界下降;全球气候变暖,春耕播种时间提前;活动层增厚,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答案 D考向 3 依托区域生态治理,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
10、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 本题组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的材料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了考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答案 C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是由鱼
11、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泄洪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读都江堰工程示意图,回答 12 题。1.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效地处理了泥沙问题。都江堰工程有效地处理了泥沙的原因可能是( )。A.处于凸岸的外江泥沙量大,洪水易带走泥沙B.内江流速慢,含沙量小C.飞沙堰对泥沙起阻挡作用6D.由于宝瓶口为收窄断面,流速快,输沙量少2.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其主要功能为( )。A.旅游 B.防洪灌溉C.水产养殖 D.航运解析
12、 本题组以都江堰工程为载体,考查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及与地理环境整体性关系,考查了考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 1 题,读图可知,都江堰工程中,处于凸岸的外江,江水自动分流,流速快,携带泥沙量大,使江水可以自动泄洪排沙,消除了水患。第2 题,从地理环境整体性来看,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都江堰通过工程建设改变了地表径流的部分环节,恩泽川府一带千年。答案 1.A 2.B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最能反映的地理原理是(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地理环境的开放性D.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2)该图所反映的地理环
13、境特征是( )。A.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域B.茶树种植主要受水源影响C.地表侵蚀导致荒漠化严重D.土壤肥力主要由地形决定7解析 本题组以地理要素相互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图中气候、地貌、植被、水、土壤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由图中植物为茶树、土壤呈酸性及地貌以丘陵为主,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地区;茶树种植主要受土壤(性喜酸性土壤)和地形(茶树怕涝,要求排水条件好)的影响;江南丘陵地区侵蚀严重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由气候、植物、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答案
14、 (1)B (2)A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第一,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第二,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第三,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的内在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pH 代表溶液的酸碱度,pH 大于 7 时溶液呈碱性,pH 小于 7 时溶液呈酸性。海水 pH 会受到干洁大气成分变化的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数
15、量受海水垂直运动的影响。读 19902010 年西太平洋某海域 pH 变化图,回答(1)(3)题。(1)图中所示 19902010 年 pH 变化说明海水( )。A.富营养化B.盐度增加C.酸度增加D.跳跃式变化(2)pH 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海洋吸收火山灰增加B.海洋吸收沙尘增加C.海洋吸收 O3过多D.海洋吸收过多 CO2(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表层的温度升高,上下层海水的交流减弱,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寒流消失8B.季风消失C.浮游生物减少D.海啸增强解析 第(1)题,通过纵轴和横轴的数值,分析 pH 的大小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2010 年 pH 下降,海水酸
16、度增加。图中显示 pH 变化是连续的。第(2)题,pH 变化不是小范围、单一事件造成的;O 3主要分布在平流层,故海洋不太可能吸收过多的 O3;CO2溶于水,海洋吸收过多 CO2会使海水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出现海水酸化现象。第(3)题,海水表层升温导致海水上下层温差加大,上下层海水交流减弱,会使表层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减少。洋流是风力或海水密度差异形成的,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表层温度升高,不会使寒流、季风消失。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引起的破坏性海浪。答案 (1)C (2)D (3)C02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带(1)形成提示:除了纬度
17、位置、海陆位置外,山地地形也是影响水热状况的重要因素,并相应形成垂直自然带。(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提示: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便可以准确认识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自然带的成因可从分析气候的成因入手。同一自然带内部具有相似性,不同的自然带景观差异较大。92.两个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误区警示:沿某线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并非都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非洲从刚果盆地向南北两侧的变化应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18、异。澳大利亚沿南回归线由东向西与非地带性现象有一定的关系。自然带南北延伸多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有关。但美洲大陆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主要与地形(山地)的阻隔有关。自然带东西延伸多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有关。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三北防护林的东西延伸与非地带性有关(多位于山麓绿洲地区)。(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热量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 1000 m,气温下降约 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水分垂直变化从山
19、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与水平自然带的关系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与等高线的关系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影响垂直带谱的因素山体所在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垂直带谱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垂直带谱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垂直带谱越简单影响雪线的因素山地雪线的高度与坡
20、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4.非地带性(地方性)的判断思路10非地带性的判断。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非地带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自然带和地表景观因素 地区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成因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
21、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续表)自然带和地表景观因素 地区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成因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地势起伏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洋流影响北半球中低纬度大东、西两岸自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届高三 地理 二轮 复习 专题 地理环境 整体性 地域 规律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