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8-2019 学年三水实验中学高一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题号 一 二 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共 60.0 分)1. 汉语中,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这与英语中将自己父母的兄、弟统称为“uncle”完全不同。可见,这些汉语称谓语体现出A. 明亲疏的家族追求 B. 辨等级的阶级理论C. 重家庭的人伦观念 D. 别长幼的宗法意识2. 分封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现象中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趋于崩溃的是: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烽火戏诸侯”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
2、也公然“八佾舞于庭”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A. B. C. D. 3. 春秋时期,许多封国间彼此征战不休,无视周王的最高领主地位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A. 宗法制的推行 B. 贵族特权扩大 C. 井田制的存在 D. 王室日益衰微4.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5.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
3、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四年建侯卫”“六年制作礼乐”解读正确的A.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郡国制B. 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 2 -C. 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用来代替分封制D.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6. 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
4、7. 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A. 强干弱枝 B. 分散军权 C. 重文轻武 D. 守内虚外8. 下表 为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 20 8中级官员 15 10低级官员 12 8无官职记录 24 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9.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
5、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 B. 兵部员外郎 C. 知府 D. 枢密副使10. “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3 -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11. 夏朝时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
6、家,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是指A.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C.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12.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中贯穿始终的制度是A. 皇帝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13. 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A. 太尉 B. 廷尉 C. 丞相 D. 御史大夫14. 秦朝中央官职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 世代相袭 B. 考
7、试选拔 C. 皇帝任命 D. 地方推荐15.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 制16.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A. 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 D.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
8、不可17.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18.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4 -A. 反对中央集权 B. 主张建立内阁C. 主张加强相权 D. 反对三省六部制19. 西周末年,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申侯起兵的理由应该是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9、得民心者得天下C. 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D. 顺乎天而应乎人20. 2014 年 1 月 31 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21.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
10、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22.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23.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 起源于现在的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24.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
11、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5 -25. 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国,不能服人。法度虽严,非议四起”。“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 自身不正贪污腐化 B. 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 阁臣弄权不合制章 D. 世俗日下嫉贤妒能2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B. 清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C.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D.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
12、国问题27.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度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官员素质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废除了门阀制度28.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 1 000 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 50 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9.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
13、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30.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A.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C.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6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0 分)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 1160 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
14、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 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 411 件事。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了 -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材料三 明清之际,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此后,西方许多国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7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现象与朱元璋采取的哪一措施直接相关?基于“不
15、可无辅臣”的认识,明永乐帝采取了什么针对性措施?(4 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朝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什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特点? (8 分)(3)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8 分)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 引自国史大纲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
16、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门无寒门,下门无士族”者也。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料,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 自通典 选举历代制下请回答:(1)分别指出以上三则材料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是什么?(6 分)(2)以上选官制度中你认为哪一制度较合理,理由是什么?(10 分)(3)上诉材料对今天的干部选拔有何启示?(4 分)- 8 - 9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材料中汉语有对父亲的兄、弟有伯、叔等不同的称谓,联系西周宗法制的影响,在宗法制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最大特点
17、,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分配利益,体现等级特点,故兄弟之间有一定的等级秩序,体现不同的称呼,因此本题 D 项符合。 AC 都属于 D 的表现,但与本题主旨不符,B 与题意无关,故 ABC 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的影响。根据西周宗法制中体现的血缘关系下的等级特点进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宗法制概念的理解。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
18、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2.【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主要说明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冲击,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的事情,体现的是分封制,无法体现分封制的崩溃;主要讲到了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问题,材料正是反映了分封制度的衰败问题;反映的是宗法制度的内容,与题无关。据以上分析正确,排除 ABD。故选C。3.【答案】D【解析】- 10 -材料中体现春秋时期的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 A 排除; 诸侯贵族特权的扩大,是封国争战的表象,不是原因
19、,故 B 排除; 材料与井田制无关故排除 C; 周天子分封诸侯,接受周天子的管辖,但当王室衰微时,无力管理诸侯,出现诸侯争战的局面故 D 正确 故选 D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了解分封制的内容,客观评价分封制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的运用能力,掌握教材中对分封制的评价,在西周时期,有利西周统治的巩固和疆域的扩大,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出现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4.【答案】B【解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排除 A。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老子 B 正确。CD 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
20、措施。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5.【答案】B【解析】联系所学周朝历史,西周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政治制度包括宗法制和分封制,封建国家才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制所以排除 AD; 而古代“礼乐”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礼乐,“礼”是一套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的制度,同时 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礼乐实际上确立了一套等级秩序,由此判断,B 符合题意,C 错误 - 11 -故选 B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周公摄政”“四年建侯卫”
21、“六年制作礼乐”切入,结合西周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古文材料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水平的古文知识,同时要结合所学历史史实解答此题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可以看出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 B 项符合题意; ACD 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7.【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两宋时期,在
22、“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 91%可以看出宋代的治国方略是重文轻武。ACD 都是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但不符合题干意思。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宋:以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重文臣轻武将;重中央轻地方;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的了解。8.【答案】B【解析】- 12 -依据表格可知,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有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以及无官职记录,其中无官职记录人数最多,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进行科举制改革,使得做官范围大大扩大,社
23、会阶层流动加强,故 B 项正确。 南宋时期高级官员的数量大大下降,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 A 项错误。 表格反映的是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情况,不能得出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故 C 项错误。 宋朝科举制度的功能是强化,故 D 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从汉到元的选官制度。需要掌握科举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宋朝科举制相关知识解答即 可。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为了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佛山市 水区 实验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