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四川省新津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总分:150 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左传的“闲笔”“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 “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左
2、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 ,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 ,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 “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
3、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 “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 “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 , “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 “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 “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 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
4、目尽肿” ,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 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 ,预言此日“必尝异味” ,而恰逢郑灵公烹制楚人送来的大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子宋染指而出,两人最终杀死了郑灵公。襄公二十八年记齐国“公膳日双鸡” ,而饔人却将鸡更换成鸭子,御者又换掉鸭肉只送上肉汁残汤,这让子雅、子尾愤怒异常,从而导致齐国庆氏集
5、团被逐事件的发生,而这场宫廷流血事件又恰恰改变了齐国的政治走向,致使陈氏家族在崔、庆之乱中渔翁得利,篡取了齐国的政权。“细笔”不细, “闲笔”不闲, 左传的眼光是独到的,宏大的历史往往从细微处走来,大历史常常是由一连串小事件构成的。(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2A “闲笔”往往是叙事愈紧张出现的频率愈高,它的出现使历史故事的叙述张弛有度,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B 左传中“闲笔”涉及的小事件、小情节常在风云激荡处出现,看似无关紧要,却有叙事结构与主题上的双重意义。C “正笔”的生命活力离不开“闲笔” , 左传也正是借助“闲笔”才显示出其在文学史上
6、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D “闲笔”既是一种文学笔法,也是春秋文学艺术品格的体现,某些叙述还能够体现出春秋人的精神世界、审美偏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依据左传中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大量运用,推论出“闲笔”这一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B文中举晋人张骼、辅跞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的例子,主要证明了“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C文章通过对“闲笔”不闲、 “细笔”不细的探讨,揭示了左传独到的眼光,也印证了细微处、小事件影响大历史的观点。D文章围绕美学效果和文学价值这两个角度,列举了相应的事例,论证了“闲笔”是叙事结构
7、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跌宕起伏的, “闲笔”更能显示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因此,“闲笔”比“正笔”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B 左传中“目尽肿”这一个细节展现出宋景公的伤心欲绝,此前中国叙事文学中并未出现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C 左传记述了郑灵公故意召见子宋而不分给他大鼋,终招致杀身之祸这一事件,钱钟书“一饭之恩仇”的观点就是据此提出的。D齐国“公膳”上双鸡被替、只送上肉汁残汤,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并最终导致齐国易主,这足见小事件能够直接改变国家的政治走向。(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 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8、成 46 题。辰州途中沈从文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平和,河水也温和多了。两岸人家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的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一点。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滩的可能。其中一只货船,大致还是昨天才坏事的,只见许多水手在石滩上搭了棚子住下,且摊晒了许多被水
9、浸湿的货物。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3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个滩共有九段。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
10、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气力,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我虽立即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统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还是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见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的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胡子那么多,一切都同画相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看他那数钱神气,人
11、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是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来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沈从文湘行散记 ,略
12、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第一段的内容,既表现了作者对辰州途中自然山水及相关风物的喜爱之情,也为下文的小船上滩及“老头子”的出场作了铺垫。B一个水手跳入水中,岸上人沿岸追喊,听到一些关于“遗嘱”之类的回答,既表现了他们的互助精神,也说明“为激流带走”的事时有发生。C增加一个临时纤手的钱,不拘多少,全由我出。一方面表现我的慷慨,更重要的是,我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和敬意。D最后一段的内容,与边城中的渡船、爷孙俩、黄狗、吊脚楼、端午捉鸭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具有一种“田园牧歌”之美。5结合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第五段“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
13、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这句话?(6 分)6本文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从全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4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
14、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联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
15、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 ,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 。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 ,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
16、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五四时期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
17、诗” 。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 ,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
18、点。(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相关链接】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5(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刘勇今天为
19、什么再读萧红)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 分)A父亲专制保守的决定,让萧红过早被剥夺了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因而承受了人生的险恶命运,最终决定离家出走。B萧红在创作初期虽受到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她的作品闪耀着人本主义色彩的光辉,并不太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与束缚。C萧红笔下描绘出的农村,充满了压迫、苦难与挣扎,鲜少出现宁静、恬淡、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画面。D “五四”后的新文学传统,让萧红的天分在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中得到施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魅力。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萧红的写作对象“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是指那些受到家庭社会歧视、侮辱和迫害的贫苦
20、女性。B萧红在创作时能将小说散文化,主要原因是她的作品中常常需要表现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C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作家缺少穷人的视角,而萧红是唯一的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创作者。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她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9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二、古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新津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入学考试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