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阶段质量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阶段质量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章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阶段质量检测(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B 卷 能素养提升)(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
2、的前提和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 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 ,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3、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
4、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选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有删改)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2 -B虽然“君子”曾经主要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C 论语中的“君子” ,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D “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
5、,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解析:选 C 强加因果。 “极高的内心修养”和“极好的行为准则”都属于完美人格的一部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B在孔子时期, 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C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D君子知礼好礼。与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相比,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更能表现
6、君子好礼的品质。解析:选 C 说法绝对。 “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错误。从里仁篇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知,君子从不考虑的是不义之富与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这是儒家在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持有的鲜明态度。B在一些祭祀仪式的去留问题上,孔子并非难以割舍具体的形式,而是留恋长幼有序、尊卑有法,更不舍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C几千年来, “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始终是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这与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D无论在道德上还是行为上
7、,君子由内而外地不断散发着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君子式的人生仍然让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为之神往。解析:选 C 曲解文意。由原文“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可知,“君子”形象与君子所扮演的角色无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翠兰的爱情李伶伶- 3 -翠兰看上了村里的单身汉马成。马成媳妇没了,自个儿带着儿子过,翠兰男人没了,自己带个女儿过,俩人走到一起,多好的一家!翠兰托媒人去马成家说媒,媒人回来说,马成不同意。翠兰问为啥,媒人吞吞吐吐不想说。翠兰直着急,让媒人尽管说。媒人才说,马成说翠兰太厉害,不敢娶。翠兰一听,心里这个气,心说,你不是不敢
8、娶吗,我偏要嫁给你!翠兰家的米快吃没了,地里的活太多,她没时间去买,就想让谁上集帮她捎一袋回来。正在街上等着,马成骑车子过来了。翠兰叫住他,问他是不是上集去,马成说是。翠兰就说:“那你帮我买一袋大米吧。 ”马成因为拒绝了翠兰,再见到她,有点儿不好意思。正犹豫呢,翠兰说:“咋,求你这点儿事都不行?”马成忙说“行” ,骑着车子逃也似的离开了。翠兰去地里干活,把大门从里面锁了,从后门走的。中午回来见大门被人动过,就知道肯定是马成送米来了,没能进来。翠兰洗洗手,换件衣服,想去马成家取米,想了想,又没去。吃了饭,歇一会儿,又去地里干活了。晚上翠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有人敲大门,马成的声音在外面喊,翠兰,翠
9、兰。翠兰没作声,听了一会儿,没动静了,才脱衣服睡下。第二天一早,翠兰早早去了马成家。到了他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马成,马成,你昨天是不是去我家了?”那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翠兰喊完了就在外面等。马成还没出来,马成的邻居晓芳先出来了,看见翠兰,脸一沉,转身又回去了。翠兰见晓芳这样,就知道媒人说的是真的。媒人说,马成之所以不同意和翠兰的亲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心里惦着晓芳呢。晓芳男人也没了,晓芳对马成也有意思,可晓芳的家人不同意,俩人的事就一直悬着。晓芳已经回自个儿屋去了,马成才出来。见是翠兰,就说:“我昨天给你送两趟米,你都没在家。 ”翠兰说:“我昨天在地里干一天活,晚上吃完饭,到吴
10、二婶家坐了一会儿。 ”马成也没细究,就把大米送到翠兰家。早饭后,翠兰又去地里干活,在地里碰见吴二婶。吴二婶悄声问她:“你跟马成啥时候到一起的?”翠兰说:“二婶你可别乱说。 ”吴二婶说:“我怎么是乱说呢,马成上你那去,谁不知道啊。 ”翠兰笑着也不辩解。没过多久,翠兰听说晓芳和马成闹僵了,晓芳说马成心不诚,和别的女人不清不白。翠兰心里喜,可表面上却显得很焦急,她去找马成,问他传言是不是真的,晓芳是不是在说她,她可以跟晓芳解释清楚。马成说:“不用解释,越解释越说不清。 ”夏天还没过完,晓芳就嫁了,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马成再也见不到她了。马成很失落,经常望着晓芳住过的院子发呆。翠兰见马成这样,也不去打
11、扰他。秋天说来就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庄稼都收完。翠兰也忙,她割完了豆子想割高粱时,发现镰刀坏了,就去马成家借。一进院就听见一阵哭声,是马成的儿子小东。马成没在家,小东饿了,想自己泡碗方便面吃,结果把暖壶弄倒了,暖壶里的开水把小东的手烫伤了。- 4 -翠兰赶忙抱起小东往医院跑,医生把小东受伤的手包扎好了,马成才赶到。马成心疼地看着儿子,想抱抱他,被翠兰一把推开了。翠兰说:“有你这样当爹的吗?把孩子的手烫成这样!”说完,抱起小东就走。马成在后面跟着,几次想接过小东,翠兰都不给。翠兰把小东抱回了自己家,马成也要进来,被翠兰挡在了门外。晚上马成来接小东,小东不回。小东说:“翠兰婶
12、做的饭比你做的好吃。 ”马成想进屋去坐会儿,被翠兰拦住了。翠兰说:“太晚了,你就别进去了。 ”小东住在翠兰家不愿意走了,马成来接了好几次,小东都不回。马成说:“这孩子,真不懂事。 ”翠兰说:“大人比孩子还不懂事。 ”说完,又要关大门。马成说:“等等,等等,你怎么总不让我进门呢?”翠兰说:“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 ”马成愣了愣,没说话,走了。当天晚上,媒人就来了,来替马成说媒。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篇小说以“翠兰对爱情的追求”为线索,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圆合。结尾处“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 ,与开篇翠兰对爱
13、情的憧憬相呼应。B文章写翠兰到了马成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这是翠兰有意为之,目的只是让晓芳听见并产生误会。C “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 ,翠兰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既表达了她要挽回自己颜面的想法,又暗示马成要找媒人来说媒。D这篇小说虽然没有宏大的主题,但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翠兰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解析:选 B B 项, “目的只是让晓芳听见并产生误会”错误,翠兰大声喊的目的还有让其他人也听到。5小说中的翠兰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答:_解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可从人物的言行等入手。小说主线是翠兰追求自己的爱情
14、,她主动出击、找媒人、失败后“偏要嫁给你”的心理活动,体现出她的坦率、执着;故意装作不在家,在马成家门外大喊,说明她心思细密、有心机;在地里干一天活、割完了豆子想割高粱、抱小东去医院,则表现出她勤劳朴实、心地善良。答案:坦率直白,大胆执着,勇于追求;为人精明,心思细密,颇有心机;勤劳朴实,心地善良,富有爱心。(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6小说中翠兰去马成家借镰刀,却遇到马成的儿子小东被烫伤了手。这一情节安排有什么- 5 -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答:_解析:分析小说某处情节的作用,可以从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小东被烫伤手后,自然引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翠兰带
15、小东去医院,细心照顾,同时使翠兰的形象更加丰满。从结构上看,翠兰遇到小东被烫伤手的情节,改变了马成对翠兰的认识,为下文马成接受翠兰做了铺垫。答案:推动情节发展,使翠兰对爱情的追求变得更加合理;展示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使翠兰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为马成的心理转变做了铺垫,使他接受翠兰的理由更加充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本报北京 2 月 14 日电(记者李韵) 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
16、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2011 年 6 月 1 日, 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 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 72 部。其中,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 7 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
17、法工作亟待推进。评估报告显示,2011 年至 2015 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 163 731 万元,有 10 省(市)累计投入 5 000 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 2016 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 1 986 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 14 928 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 70 周岁的已达 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
18、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第 9 版)- 6 -材料二“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摘编自大众日报20
19、17 年 2 月 15 日 19 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 ,2017 年 2 月 16 日)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显示, 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
20、。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解析:选 A B 项,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 ,并非不接受。C 项,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而不是说要改变非遗文化的内涵。D 项,从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三段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
21、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 7 -解决办法。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解析:选 A B 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C 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D 项,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 “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两则材料一致。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五 新闻 评论 媒体 观点 阶段 质量 检测 解析 新人 选修 阅读 实践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91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