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6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6及答案与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化学与材料、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M2 5 表面积大,能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的肺功能造成很大的危害(B)用 CO2 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实现碳的循环利用(C)神舟十号飞船所用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所用材料是单晶硅(D)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铝制品,是因为常温下铝不能与氧气反应2 有毒及腐蚀性化学物质在其包装上应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列物质贴错标签的是( )。3 下列化学应用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过氧化钠用作缺氧场所的供氧剂(B)热的纯碱
2、溶液常用作物品表面污油洗涤剂(C)漂白粉被用于疫区的环境消毒(D)铝热反应常用于焊接钢轨4 N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 2O 和 18g H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 10NA(B) 1L05mol.L 1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 H+离子数为 NA(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 02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 04N A(D)密闭容器中 2molNO 与 1mol O2 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 2NA5 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6 分枝酸可用于生化研究,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分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中含有 2 种官能团(B)可与乙
3、醇、乙酸反应,且反应类型相同(C) 1mol 分枝酸最多可与 3molNaOH 发生中和反应(D)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7 研究化学腐蚀及防护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d 为石墨,铁片腐蚀加快(B) d 为石墨,石墨上电极反应为:O 2+2H2O+4e 4OH (C) d 为锌块,铁片不易被腐蚀(D)d 为锌块,铁片上的电极反应为:2H +2e H 28 已知同周期 X、Y、Z 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 4H 2YO4H 3ZO4,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H 2YO4 不一定是硫酸(B)
4、H3ZO4 不一定是强氧化性酸(C)在三种元素中,元素 X 的非金属性最强(D)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按 X、Y、Z 顺序逐渐减弱9 下列仪器中,不能作为反应容器的是( )。(A)烧杯(B)量筒(C)集气瓶(D)试管10 现有可逆反应 A(g)+2B(g) nC(g);H0。在相同温度,不同压强时,A 的转化率跟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p 1p 2,n3(B) p1p 2,n3(C) p1p 2,n3(D)p 1p 2,n=311 下列教学目标中属于“过程与方法” 目标的是( ) 。(A)能举例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写出主要的化学方程式(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
5、物质燃烧的条件(C)认识氧气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D)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1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的是( )。(A)物质的化学变化(B)物质构成的奥秘(C)化学与社会发展(D)保护好我们的环境13 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属于( )。(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技能性知识(C)化学理论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识14 布卢姆认知领域的六种目标中要求层次最高的是( )。(A)理解(B)掌握(C)应用(D)评价15 化学学习中的“ 三重表征 ”是以下哪三种表征方式的融合 ?( )(A)定性
6、、半定量、定量(B)宏观、元素观、微粒观(C)宏观、微观、符号(D)实验、现象、结论16 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 )。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A)(B) (C) (D)17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最常用的工具和手段,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学语言应具有的特点?( )(A)科学性(B)逻辑性(C)启发性(D)人文性18 新课程把化学教学过程看作是(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19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
7、内核是( )。(A)建立专业理想(B)拓展专业知识(C)发展专业能力(D)形成专业自我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为( )。(A)自主、合作、探究(B)参与、合作、活动(C)讲授、练习、探究(D)反思、生成、探究二、简答题20 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以下是某教师在进行“ 燃烧和灭火 ”一节的教学时,引入环节的设计方案。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多届奥运会火炬的点火方案,如悉尼奥运会的水下点火,我国在珠穆朗玛峰的火炬传递等,同时介绍了不同的点火方案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是什么。进而提出问题:在讨论点火问题时,研究人员必须思考哪些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
8、么?问题:21 你认为选取和使用情境素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2 请你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列举 2 种常见的学习情境创设方式,并简述其功能。22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纯碱工业始创于 18 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1921 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能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原料是食盐、氨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此方法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
9、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克服了氨碱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誉,得到普遍采用。变换气制碱的联碱工艺,是我国独创,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问题:23 纯碱的化学名称是什么?24 结合材料,谈谈侯氏制碱法有哪些优点?25 从化学教学的“ 三维” 目标来看,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有哪些教育价值?三、诊断题25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维生素 C(化学式为:C 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 C 还有防癌作用。下列关于维生素 C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10、。 A维生素 C 是氧化物 B维生素 C 中 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16 C维生素 C 由 6 个碳元素、8 个氢元素、6 个氧元素组成 D维生素 C 的分子中 C、H 、O 的原子个数比为 3:4:3 【考试结果】有 40的学生错选了 A 和 C。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26 本题正确答案为_。27 分析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28 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四、案例分析题28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空气” 的教学片段。 直接引入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 问题 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
11、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 问题 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得出结论 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O 2 和水蒸气。 问题 3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 O2 的体积分数。前后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 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参与学生讨论,一起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性评价。 估计学生会认同“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体积分数” ,准备实验用品,让学生演示。提供出错机会,让实验说话,引导分析原因。 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
12、得出较好的方案并自己动手做。 发现与探究实验结果是氧气约占空气的 20,与科学家的结论相差甚远。为什么呢? 重新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分析推理,归纳出选择可燃物的原则,完善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 讲述 简介空气发展史。最后交流总结并布置作业。 问题:29 该教师采用哪种形式来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并如何创设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0 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实验教学?五、教学设计题30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关于“ 空气”的内容标准为:“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13、” ;活动与探究建议: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材料二:某版本教材有关“ 空气 ”的内容呈现如下: 实验 21: 实验装置如图 23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 5 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在这一反应中,红磷(化学符号 P)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叫作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 P2O5)的新物质。这一反应可用文字表示如下: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 15,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14、。 在 19 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人们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 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学习了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常见仪器的使用等基础知识;本单元接下来将要学习氧气、制取氧气等知识。问题:31 谈谈你对“ 空气” 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的认识。32 根据上述
15、 3 个材料,完成“空气的组成” 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 300 字)。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铝制品,是因为常温下铝跟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氧化铝而不是不反应。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A 正确,P 4 有剧毒,是剧毒品,C 正确,硝酸铵在温度超过 300(或撞击 )条件下就会发生爆炸性分解,是爆炸性物品,D 正确,四氯化碳是一种高效灭火剂,不是易燃物品,故 B 错误。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6、】 A 项,过氧化钠用作缺氧场所的供氧剂,涉及反应有:2CO2+2Na2O22Na 2CO3+O2 等,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A 不符合;B 项,热的纯碱溶液常用作物品表面油污洗涤剂,是利用碳酸钠水解呈碱性,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水解反应,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 B符合;C 项,漂白粉常被用于疫区的环境消毒,是利用漂白粉的强氧化性,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 C 不符合;D 项,铝热反应常被用于野外焊接钢轨,涉及反应为2Al+Fe2O3 2Fe+Al2O3,实质是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D 不符合;故选 B。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20gD 2O 和 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初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26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