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5及答案与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是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的小结,其中正确的是( )。(A)常温下,酸溶液的 pH 一定小于 7(B)与酸反应生成 CO2 的盐一定含 CO32(C)碱的组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D)难溶于水的盐一定不能参与复分解反应2 X、Y、Z 是短周期的三种元素,已知 X 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 原子的M 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 L 层上的一半,Z 原子的 L 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 K 层上的3 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三种元素一定能组成 X2YZ3 型的化合物(B)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不
2、溶于水(C)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强电解质(D)YZ 2 用于光纤通信,且不会被酸和碱腐蚀3 化学变化过程中有的还伴随着颜色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淀粉溶液遇单质碘后,溶液由无色变成紫色(B) AgBr 固体见光分解后,剩余固体呈银白色(C)新制氯水呈浅黄绿色,久置后溶液几乎无色(D)紫色石蕊溶液通入 SO2,溶液最终变成无色4 短周期主族的非金属元素 X、Y、Z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YX(B)第一电离能:ZYX(C)含氧酸的酸性:ZYX(D)元素的最高化合价:Z=YX5 下列物质碱性最强的是( )。(
3、A)PH 3(B) NH3(C) N2H4(D)H 2O6 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称),化学式(或结构简式)对应错误的是( )。(A)酸式盐 碳酸氢铵 NH 4HCO3(B)化合物 福尔马林 HCHO(C)非电解质 干冰 CO 2(D)糖类 纤维素(C 6H10O5)n7 下列金属导电性最好的是( )。(A)铜(B)铝(C)银(D)铅8 下列不属于初中化学学习的实验技能的是( )。(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B)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 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C)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D)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物质
4、9 苹果酸的结构简式为 OH HOOC 一 CHCH2 一 COO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苹果酸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有两种(B) 1mol 苹果酸能与 3molNaOH 发生中和反应(C) 1mol 苹果酸与足量 NaHCO3 溶液反应时,最多可得 672LCO 2(标准状况下)(D)与苹果酸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只有 1 种10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水电离出的 c(H+)=1012 molL 的溶液中, K+、Na +、SO 42 、AlO 2(B) c(H+)=001 molL 的溶液中:CH 3COO 、NH 4+、Cl 、N
5、a +(C)能与铝反应生成氢气的溶液中:Mg 2+、Na +、Cl 、NO 3(D)pH=12 的溶液中:AlO 2 、Na +、SO 42 、SO 3211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是( )。(A)符合学校教学条件(B)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C)符合教师教学的需要(D)符合经济社会条件12 下列属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的是( )。(A)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B)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C)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D)学会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方法13 新课程强调的“ 面向学生 ”包含四层含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是强调学生
6、各方面素质的“全面” 提高(B)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要求,获得成功(C)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D)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等14 探究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下列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化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探究活动形式(B)探究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C)探究教学要讲求实效,一节课尽可能多地设计出各种探究活动内容(D)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利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及资源共享15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程标准在“学习情景素材” 方面新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
7、“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 ”“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下述哪些变化( )。(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16 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训练技能为主的课是( )。(A)化学基础理论课(B)化学复习课(C)化学实验课(D)元素化合物知识课17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
8、(A)自学法(B)读书指导法(C)练习法(D)参观法18 以下哪种关系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应协调、处理好的关系?( )(A)知识的分析、阐述与学习方式改进的关系(B)化学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C)要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D)化学原理知识与化学应用性内容之间的关系19 完成化学教学实施进行反思时,不属于对化学教学资源内容进行反思的是( )。(A)课件演示的时机是否得当(B)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深入(C)课件中所呈现的图片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D)教学资源所选用的内容是否合理20 下列不属于初中化学学习特点的是( )。(A)以“化学物质 ”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B)初
9、中化学的学习是基础性、启蒙性的(C)初中化学的学习是以实验为基础的(D)初中化学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二、简答题20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为此,教师应自觉地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和所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问题:21 化学教学反思的含义是什么?22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以促进教学?2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
10、内容及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3 简述科学探究的含义。24 以“燃烧的条件 ”为例,说明如何进行实验探究教学?三、诊断题24 某老师在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硫酸氢钠的电离方程式:NaHSO4Na +HSO4 B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NaHCO3 Na+H+CO32 C醋酸的电离方程式:CH3COOH+H2O CH3COO +H3O+D氢硫酸的电离方程式:H2S 2H+S2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25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26 如果
11、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27 试对学生答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四、案例分析题27 案例: 下面是某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分子和原子” 的教学片段。 演示实验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 品红为什么消失? 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 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讲解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
12、 16710 21 个水分子。 得出结论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讲述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实验氨水使铁树上的棉花小球依次变红。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氨水并没有与棉花上的酚酞接触,棉花上的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 得出结论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提问若改变温度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 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糖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 得出结论 3_。 演示实验 将两支量筒中各量 50mL 的水和 50mL 的酒精,然后都倒入 100mL 量筒中观察是否是 100mL 呢? 提问
13、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得出结论 4_。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 实验中能得出的结论 3 和结论 4 分别是什么?29 在本课中,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相比的优缺点。30 结合本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五、教学设计题30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部分内容:内容标准: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14、第 1 节 燃烧与灭火 第 2 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第 3 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第五章 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第六章 溶解现象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八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九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联想与启示一个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该化学反应的事实,还表示了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化学方程式: 2H 2+O2 2H2O 物质的质量比: 22 :32:218 上述化学方程式表示:(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事实;(2) 每两个氢分子与 1 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水分子,分子数之比为 H2:O 2:H 2O=2:1:2;(3)每
15、 4 份质量的氢气与 32 份质量 1 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36 份质量的水,质量之比为 H2:O 2:H 2O=1:8:9。 请你思考:在 2CO+O2 2CO2 反应中,_份质量一氧化碳与_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_份质量的二氧化碳。物质的质量之比 CO:O 2:CO 2=_:_:_。 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所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是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一种方法。 下面的例子将帮助我们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例: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aCO 3+2HClCaCl 2+H2O+CO2 若需制备二氧化碳 88g,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克? 解:设需要碳酸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初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25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