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37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37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37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37 及答案与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2 休谟说:“ 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 ”这一观点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3 日本福岛核泄漏引起全球关注,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核政策,采
2、取措施应对核泄漏危机。这件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4 马克思说:人在“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 观念地存在着” 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
3、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6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对上述现象原因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B)人的感官在生理上优于动物感官(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7 古希腊哲学家说:“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
4、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认识的作用8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特点有(A)一方面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异己的力量(B)总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C)总是通过暴力的形式进行调解(D)总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9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10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A)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11 在资本
5、循环中,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2 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3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持有垄断企业的少量股票表明(A)人人都成为有产者(B)成为企业的主人(C)垄断资产阶级失去了生产资料所有权(D)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6、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4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思维,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的三大工人运动是(A)巴黎公社起义(B)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C)英国的宪章运动(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5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下列属于静止的有(A)处于量变过程中的事物(B)处于质变过程中的事物(C)空间位置永恒不变的事物(D)相对一定的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位移的事物16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 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7 2009 年全球发生了甲型 H1N1 流
7、感,经过科研人员的连续攻关,最终生产出了疫苗,并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一事实说明(A)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B)规律是可以认识、把握与创造的(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D)通过实践,实现了意识自身的“物化”18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一方法的哲学依据是(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19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16 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明地球是圆形的,18 世纪巴黎科学
8、院对地球进行了测量,证实地球是扁椭圆形。近几十年来,利用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人们对地球扁椭圆形形状的认识越来越精确,但并没有达到对其认识的终结。这表明(A)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类认识是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D)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0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只是把几个景物组合在一起就勾画出了优美的意境,这表明(A)人们的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摹写(B)人们的意识具有主观创造性(C)人们的认识既具有摹写性又具有创造性(D)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21 下列关于生产力的内涵,阐述正确的有(A)注重物的发
9、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把物的发展放到人的发展中来理解(B)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C)生产力既包括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改造能力,也包括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调节、改善和保护的能力(D)生产力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22 毛泽东说:“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条件的限制23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A)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C)生产过程的
10、社会结合(D)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24 剩余价值是(A)雇佣工人创造的(B)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C)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D)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2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C)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D)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26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和平共处,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但资本主义终究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
11、社会主义所代替(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D)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27 1921 年 10 月,列宁说“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就愈长”。1923 年 1 月 2 日的日记中特别指出,“决不给自己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这种事先定下的目标。” 对上述观点的正确理解是(A)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及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B)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C)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D)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28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
12、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又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对上述观点的正确理解有(A)“两个必然 ”指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B) “两个必然” 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C) “两个必然” 和“ 两个决不会”相互联系,相互补充(D)“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表明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三、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8 根据以下材
13、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 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摘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材料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摘自荀子劝学材料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自孟子尽心下29 材料 1、2 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30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关原理对材料 3 中的“民本”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37 答案与解析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
14、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选项 A 是马克思主义的属性;C 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D 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选项 B 是正确答案。【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不可知论具体观点的理解。理解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屏障”一词,题干的意思是:感觉把人与外部世界隔开了,人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即世界是不可知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D。【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15、【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的关系也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日本福岛核泄漏是特殊、个别。核设施的普遍使用,使得核安全成为所有国家关注的一般性问题。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B。【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从马克思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人的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从而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
16、是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只有 C 选项符合规律的概念,其他选项都不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人的肉体感官所具有的直接感受力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某些特定的动物而表现出局限性,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感性认识能够获得关于世界各种现象的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正确选项为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37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