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80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80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80及答案与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8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但是,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领域;面对这些领域和问题,牛顿物理学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于是诞生了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新的理论。科学发展史上这些推陈出新的事实表明( )(A)真理具有相对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主观性2 对同一句格言,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理解,往往不及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理解的深刻、透彻。这一现
2、象说明( )(A)实践决定认识(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需要意识的指导(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3 马克思说:“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该论断说明( )(A)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B)人的认识是人的主观想象(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的认识受人的身份地位决定4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在于,二者( )(A)都是反映论(B)都是先验论(C)都是可知论(D)都是实践论5 马克思有句名言:“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该
3、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如果没有分工,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同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毫无二致(B)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差别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社会分工造成人与人的差别(D)人与人之间存在原始差别6 人们要判断某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B)能不能被多数人接受(C)能不能付诸实践(D)能不能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7 列宁指出:“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表明了 ( )(A)真理和谬误是认识的两个阶段(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区别(C)真理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D)真理是客观的,具有绝对性8 马克思
4、说:“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由理论指导的行动才能叫做实践(C)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9 “见多识广 ”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源于实践(B)认识指导实践(C)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10 人类在科学研究中掌握了电能的规律,然后以该规律为指导,人们研制生产出各种工业和家用电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这一事实表明( )(A)科学研究是发现规律的唯一途径(B)实现真理和
5、价值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C)实践活动离不开规律的指导(D)规律必须重新回到实践才有意义11 列宁指出:“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来自于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更完整(C)抽象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12 面对全世界对相对论的推崇和赞誉,爱因斯坦却保持了冷静。他提醒人们:“如果引力磁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指出了真理的绝对性(C)强调了真理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6、(D)断言真理具有相对性13 马克思说:“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与该论断所揭示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心想事成(B)成事在天(C)坚持就是胜利(D)无限风光在险峰14 学习、贯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支撑该命题的理论依据是( )(A)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实践决定认识(C)认识能够检验实践(D)实践能够检验认识15 列宁说:“ 以为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以的。”该论
7、断所揭示的是(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理性因素的作用(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6 牛顿说:“ 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该论断揭示了( )(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C)间接经验对认识的影响(D)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影响17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所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分歧具体表现为( )(A)宿命论和唯意志论的对立(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D)绝对主义和
8、相对主义的对立18 “熟知不等于真知 ”所揭示的是 ( )(A)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B)感性认识具有具体性(C)感性认识贴近现实 (D)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1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使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是(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0 实践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构成的。主体是指( )(A)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B)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C)运用、操作实践工具的程序和方法(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1 “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
9、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是( )(A)诡辩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22 真理原则要求是( )(A)主体改造客体(B)客体制约主体(C)客观符合主观(D)主观符合客观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3 中国的许多名言警句,都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以下体现量变质变关系的谚语有(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九层之台,起于垒土”24 体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选项有( )(A)大智若愚、大巧若拙(B)
10、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5 1820 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做实验时。发现电流的变化引起磁针的偏转。他抓住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电流的磁效应规律,为后来发明电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事例说明( )(A)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C)偶然性决定着必然性(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26 以下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 )(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剥削社会的私有制 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实践 认识更加高级的实践(C)种子 种苗种子(D)团结批评更加高级的团结27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共性
11、有( )(A)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都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C)都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都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8 1999 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 WTO 达成协议。该协议的签署对两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之后的岁月中,在 WTO 的框架下,中美双方的经贸关系长足发展,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实现了所谓的“双赢” 。该事例在辩证法上给人们的启示有( )(A)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29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是一句有名的格
12、言,典出 新唐书。该格言所包含的哲理有( )(A)现象和本质(B)量变质变规律(C)原因和结果(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0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其中因果联系是众多联系中的一种。以下论断中体现了因果联系的论断有( )(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B)功崇惟志,业广惟勤(C)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奢则肆,肆则百恶俱纵(D)满招损,谦受益31 马克思指出:“ 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这种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该论断告诉我们 (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B)意识
13、的内容是客观的(C)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2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这些要素的结构、表现方式之间关系的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以下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有( )(A)价值与使用价值(B)价值与价格(C)价值与交换价值(D)价格与交换价值33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A)本质规定(B)根本属性(C)唯一特性(D)最高共性34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B)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C)实践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35 构
14、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部分。关于“和谐”,以下正确的论断是 ( )(A)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B)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C)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D)和谐的本质是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36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 )(A)它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B)其他规律是由对立统一规律推演出来的(C)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D)它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8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5、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所谓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真理具有多重属性。题肢中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真理的属性。所谓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即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才成立。正因如此,所以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作为人的认识,任何真理都有其客观来源;所谓真理的主观性,是指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人的意识。由此可知,与题干设问一致的只有 A。【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
16、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对实践观的理解和把握。对相同的对象,不同的主体的认识却不同。原因:一个主体是“涉世未深”即实践经验不足,而另一个主体是“饱经风霜”即实践经验丰富。概括起来,题干表达的意思是:由于实践经验的不同,导致了认识水平的差异。由此可知答案只能是 A。其他三项本身都正确,但与题干所问无关。【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认识的本质和特点的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认识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会对其所反映的对象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而不限于直观地、机械地摹写,从而造成了反映的对象(客观物质 ),与反映的
17、结果(主观认识) 之间的不一致。例如,面对“最美丽的风景”,穷人却感觉不到美丽;面对矿物,商人却对矿石的物理、化学属性一无所知。人的认识源于实践由非感觉;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非主观想象;人的认识由实践决定而非人的身份地位。所以,ABD 都是本身表述错误的干扰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串联型考题。考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之间的关系。所谓“认识”,就是承认主体能够认识或正确认识客体。对这一观点,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是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接受认识的。倘若否认了这一点,就是不可知论。所以正确答案只能是 C。唯物主义认识论和
18、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如何去认识。如果从物质出发去认识,为反映论;如果从意识出发去认识,是先验论。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内部,又具体分为辩证反映论和形而上学反映论。前者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要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在题目论述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分工造成的。所谓“分工”,就是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即实践活动。这种不同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这个观点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原理,故 B 正确。其他三个选项本身未必错误,但均不属于哲学原理
19、。【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理解型考题。考查真理的本质及其检验标准。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所以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关键是要把该认识与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拿到一起,进行比对。而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的,只有实践。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 为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B 为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二者均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违背。一个认识是否是真理,不是看该认识能不能付诸实践任何认识都可以付诸实践,而是看该认识能不能在实践中取得预期的结果。即认识实践结果,如果结果与认识一致,则该认识为真理;反之则为谬误。【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正
20、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本质及其特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故 A 为错误。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有确定的区别。故 B 为错误。任何真理都只在给定的条件、范围内成立,具有相对性。在该范围之外,真理就会变为谬误。“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列宁的这句话,表达的就是该意思,故 C 可选。D 本身为正确,但与题干设问无关。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源于客观实际,都具有物质来源。【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该论述来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18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