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恩格斯指出:“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 基础”指的是(A)价值(B)认识(C)实践(D)事物2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A)科学推理的驳斥(B)实践的发展(C)唯物主义在斗争中不断战胜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内在的矛盾3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表明人的才智(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发展的
2、动力在于实践(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4 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是革命行动的动力(B)革命行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6 牛顿说:“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感性认识的作用
3、(D)理性认识的作用7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 ,这种观点属于(A)不可知论(B)先验论(C)辩证反映论(D)辩证唯物论8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 到 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 为红色,580nm 为黄色,510nm 为绿色,470nm 为蓝色,400nm 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人所形
4、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9 2009 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对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我们没能作出准确预测。这件事说明(A)世界的不可知性(B)人的认识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摹写(C)认识能动作用的实现的条件性(D)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10 “睹物思人 ”、“触景生情”,这种反映形式属于(A)概念(B)表象(C)知觉(D)感觉11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为(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D)主体、客体、中介 12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5、”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所有科学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3 “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这一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A)唯物论(B)可知论(C)形而上学(D)辩证法14 列宁说:“ 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句话肯定了(A)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的作用(B)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C)认识过程中直接经验的作用(D)认识过程中间接经验的作用15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
6、分之一。”对上述现象原因的最合理的解释是(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B)人的感官在生理上优于动物感官(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16 伽利略一次比萨斜塔实验就推翻了统治思想界达 2 000 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说法。这主要是因为实践具有(A)直接现实性(B)普遍性(C)能动目的性(D)社会历史性17 真理的相对性应该理解为(A)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B)真理中包含着谬误(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
7、或少选均不得分。18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C)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和来源(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的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A)抽象的人(B)所有的人(C)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20 下列关于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A)限定和超越(B)限定中的超越(C)双向改变(D)超越中的限定21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是(A)确立实践目的(B)制定实践方案(C)实践方案的付诸实施(D)反馈调节2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
8、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A)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D)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23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有(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4 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面对同一认识客体,不同的主体会得出不同的认识结果。这说明(A)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C)主体反映
9、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D)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25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在于(A)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B)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C)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D)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6 贝克莱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做是“观念的集合” 。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其本质上是(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B)承认主观能动性的正确观点(C)唯我论的观点(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27 下列关于理性认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反映(B)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推理和理论(C)理性认识
10、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深刻28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29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利用 20 多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行星的位置,死后留下了丰厚的观测资料。他的助手开普勒利用这些观测资料,经过长期的分析、归纳、推算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这件事说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
11、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C)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D)必须为群众所掌握30 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有(A)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B)理论为群众所掌握(C)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D)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31 列宁说:“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段话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其作用具体表现为(A)诱导作用(B)指导作用(C)激发作用(D)解释作用32 马克思说:“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句话
12、包含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33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16 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明地球是圆形的,18 世纪巴黎科学院对地球进行了测量,证实地球是扁椭圆形。近几十年来,利用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人们对地球扁椭圆形形状的认识越来越精确,但并没有达到对其认识的终结。这表明(A)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都具有相对性(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C)人类认识是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D)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34 列宁说:“ 人不能完全地把握 =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
13、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说明真理具有(A)相对性(B)绝对性(C)客观性(D)有限性35 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A)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B)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D)真理具有客观性36 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一观点说明(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37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4、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容为(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B)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C)真理的绝对性通过其相对性表现出来(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3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 1 西周时期,青铜器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逐渐生活化、工具化,农业生产上实行井田制,国家管理体制上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铁器得到较快发展,农业上“废井田,开阡陌” ,国家管理体制上出现了郡县制。材料 2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
15、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进展。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里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后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制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摘自共产党宣言材料 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管理体制先后实
16、行了多次改革,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令传达到乡镇一级需要层层转达,比如黑龙江省某乡,接到文件要经过东北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政府、行署、县层层传达。1955 年宪法,将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确定为省、县、乡三级,但是囿于交通、通讯等的限制,各省份还是保留了地区行署、地级市这一管理层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大型项目从乡镇审批开始,经过县、地级市、省等层层审批,需要盖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公章,影响了项目的推进速度。目前,很多省份开始了“省直管县”改革,尝试减少管理层级,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投资环境。(1)阐述材料 13 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2)运用原理分析,当
17、前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恩格斯说:“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
18、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答案是 B。【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改变自然界”指的是实践。显然,题干论及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选项 A、D 为干扰项首先排除。题干讲的不是人的才智的来源问题,而是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主体对世界的反映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所以选择 C。【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题干重在说明革命理论对革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认识 本质 及其 发展规律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