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2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C)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生产关系(D)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2 中华民族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直接从封建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从哲学上说是因为( )(A)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B)社会形态更替具有多样性(C)社会形态更替具有前进性(D)社会形态更替具有曲折性3 马克思和恩格
2、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4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 )(A)物质利益的对立(B)思想观念的对立(C)社会地位的不同(D)政治主张的不同5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二者的分水岭是( )(A)社会历史是否具有规律性(B)历史是辩证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的(C)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还是英雄创造的(D)社会历史由社会存在决定还是由社会意识决定6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3、。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B)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7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这是( )(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8 诸葛亮说:“ 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 这段话给我们指明了当前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4、者9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 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B)是否承认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10 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这一“ 多元决定论 ”是( )(A)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D)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11
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普遍,但它并没有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仍然是( )(A)政治法律关系(B)血缘关系(C)宗族关系(D)生产关系12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或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的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思想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D)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革才是真正的革命的思想13 列宁指出:“ 世界历
6、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说明( )(A)社会历史发展无规律可言(B)社会历史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D)社会历史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4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A)承认了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B)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C)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D)明确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15 恩格斯指出:“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 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
7、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段话说明(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B)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主义革命(C)社会主义改革促进社会形态的变革(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16 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句话表明( )(A)科技革命决定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B)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只有正效应而没有负效应(D)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这说明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是 (
8、 )(A)人(B)抽象的人(C)现实的人(D)总体的人18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这句话表明 ( )(A)历史人物的产生完全是一个自在的过程(B)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C)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D)历史人物的出现是随意的事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9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这说明( )(A)劳动是人的生存的基础和源泉(B)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C)劳动是
9、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和源泉(D)劳动是社会思想的直接现实和物质外壳20 马克思说:“ 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改进的基础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这段话说明( )(A)科学服务于生产力(B)科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C)科学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D)科学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之中21 唯物史观认为,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这是指( )(A)政治上层建筑是经济关系的反映(B)政治上层建筑中包括国家机器等实体因素(C)政治上层建筑是派生的、第二性的(D)政治上层建筑是通过人的意识形
10、成的2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C)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D)要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23 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阶级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组织中分为“组织者”和“执行者”的结果,这种“分工论”的错误在于( )(A)从经济领域中分析阶级现象(B)把阶级划分与生产分工相联系(C)掩盖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D)否认阶
11、级的实质是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24 基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则材料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的规律(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5 恩格斯指出:“ 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这里阐明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关系是( )(A)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政
12、权进行的(B)夺取政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C)经济利益只有通过阶级斗争的手段才能解决(D)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解放26 恩格斯指出:“ 我认为,所谓 社会主义社会 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是因为( )(A)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B)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C)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D)改革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27 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除了被认为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
13、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类型的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A)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B)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C)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D)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28 马克思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所说的 “条件“ 包括( )(A)政治条件(B)社会历史条件(C)经济条件(D)精神文化条件29 “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丁和
14、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含的道理是( )(A)一切为了群众(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30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这一观点的主要缺陷为( )(A)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B)没有研究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C)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否认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1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
15、是历史。” 这段话说明 ( )(A)社会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无数个人意志创造社会历史(C)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D)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2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不是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也不一定是适合生产力发展和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人类社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人类社会 及其 发展规律 模拟 23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