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2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2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具有(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3 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日:不是风动,不
2、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4 实践高于(理论的) 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5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因为静止是(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7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8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9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10 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A)一
4、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11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12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度 ”是指(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13 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1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
5、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5 在工作中防止“ 过” 或“不及”的关键在于(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16 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17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6、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18 孔子在论语中讲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蕴含的哲理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9 18 世纪法国最激进、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这一观
7、点(A)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B)否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将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人的活动领域(D)认为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利用规律20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哲学寓意是(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C)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性,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D)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2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观念韵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22 传习录记载:“ 先生 (指哲学家王阳明) 游南镇,一友指岩
8、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23 鲁迅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A)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B)人脑
9、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24 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A)物质运动多样性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25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的缺陷在于(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D)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6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B)
1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D)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7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28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A)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B)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C)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D)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29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矛
11、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30 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C)包含肯定的否定(D)抽象的否定31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A)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B)由意识指导的实践活动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社会由人构成32 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为(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D)构成事物
12、的每种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3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A)物质生产实践(B)社会政治实践(C)科学文化实践(D)精神劳动34 运动的基本形式,除机械运动会之外还有(A)物理运动(B)化学运动(C)生物运动(D)社会运动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35 阅读下列有关历史观的一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
13、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材料 2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材料 3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
14、摘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1)材料 1、材料 2 的基本观点。 (2)怎样理解材料 3 中“ 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 1 和材料 2 的观点有何区别?考研政治(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模拟试卷 2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题干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夸大。所以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此题
15、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题干所说的符合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属于意识能动作用。故 C 为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惠能所说即是精神的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运动观。所
16、以本题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BC 是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是正确说法,但不符合题意。【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就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可以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用客观同认识加以比较,就能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所以只有 D 是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
17、质性及其发展规律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对物质概念做出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可见,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A 是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间断性和
18、连续性的统一,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所以只有 B 选项是正确选项。【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引用的是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地球自转八万里,坐在地上不动也会随地球自转走八万里,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体现。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坐地”是相对的静止,“日行八万里”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绝对的运动。所以,D 选项是正确选项。 【知识模块】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8 【正确答案】 B【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世界 物质性 及其 发展规律 模拟 2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