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11677-2017 特高压直流设备抗震技术规范.pdf
《Q GDW 11677-2017 特高压直流设备抗震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 GDW 11677-2017 特高压直流设备抗震技术规范.pdf(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91.120.25 TM 51 Q/GDW 国 家 电 网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GDW 11677 2017 特高压直流设备抗震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seismic technology of ultra-high voltage direct-current equipment 2018 - 01 - 18 发布 2018 - 01 - 18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 Q/GDW 11677 2017 I 目 次 前 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符号 2 5 基本规定 4 5.1 抗震性能评定方法的适用性 . 4
2、 5.2 抗震设防目标 . 4 5.3 抗震设计加速度取值 . 4 5.4 地震作用 . 4 5.5 荷载效应组合 . 6 5.6 设备抗震性能判定 . 7 5.7 支承动力放大系数 . 7 6 设备弯曲试验 7 6.1 试件及安装 . 7 6.2 整柱试件弯曲试验 . 8 6.3 单柱试件弯曲试验 . 9 7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10 7.1 试件 . 10 7.2 测点布置 11 7.3 输入地震波 11 7.4 现场安全措施 11 8 抗震计算 .11 8.1 一般规定 11 8.2 抗震计算要点 . 12 8.3 数值模拟计算 . 12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底部剪力法 14 附录
3、B(规范性附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16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基准参照的需求反应谱 . 17 编制说明 18 Q/GDW 11677 2017 II 前 言 为 规范特高压直流设备抗震性能 判定准则、弯曲试验方法、抗震性能的试验考核方法和抗震分析评估方法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 基建部和国家电网公司 直流 建设 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 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 限公司 。
4、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程永锋、 王 绍 武 、 林森、 卢智成、 黄浩华、赵凤新、张自平、张伯艳、肖冰、卢理成、郭贤珊、张进、孔 玮 、 付颖、 李圣、 孙宇晗、张谦、刘振林、 朱祝兵、 钟珉、 孟宪政、 高坡、朱照清、 王海菠、刘海龙、 张春蕾 、冯自霞 。 本标准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Q/GDW 11677 2017 1 特高压直流设备抗震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支柱类 、换流变类 特高压 (电压等级为 800kV和 1100kV) 直流设备 (以下简称设备)抗震性能判定准则、抗震性能的试验考核方法 、 抗震分析评估方法 和支柱类特
5、高 压 直流 复合材料设备弯曲试验方法 ,包括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抗震计算分析 和 抗弯性能试验 的要点和原则 。 其他设备可参照本标准 。 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 8度中位于 I0III类场地区域的特高压直流电气设备, 9度及以上地区或 IV类场地区域中该类型电气设备需要进行专门抗震研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 21429 2008 户外和户内电气设备用空心复合绝缘子定义、试
6、验方法、接收准则和设计推荐 GB 50260 2013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Q/GDW 11132 2013 特高压瓷绝缘电气设备抗震设计及减震装置安装与维护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由 地震动 引起的结构 动态作用,包括水平 地震作用 和竖向地震作用。 3.2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precautionary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 震烈度 。 3.3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design basic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
7、n 50年内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3.4 地震影响系数 seismic influence coefficient Q/GDW 11677 2017 2 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3.5 特征周期 desig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ground motion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 3.6 反应谱 response spectrum 在相同激励作用下,一定阻尼比 不同频率 的 单自 由度弹性系统的最大响应曲线 。 3.
8、7 支承动力 放大系数 dynamic amplification factor of pedestal 在 相同地震作用下 , 安装在 支承结构 上的设备与直接安装在地面上的该设备 的 最大应力幅值 绝对值之比。 3.8 最大机械负荷 maximum mechanical load, MML 套管在运行条件下和在使用它的设备上预期施加的最大机械负荷,此负荷由设备制造者规定。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 地震影响系数 max: 地震影响系 数最大值 T: 结构自振周期 :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1: 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 2: 阻尼调整系数 : 结构阻尼比 Tg: 特征 周期
9、 s:不同类场地的地震影响系数 3: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场地调整系数 S: 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 SGk: 设备自重 荷载效应 值 SEk: 地震作用 效应 值 SWk: 风荷载 效应 值 SDk: 端子拉力 荷载效应 值 SPk: 设备内部压力 荷载效应 值 tot: 地震作用和其他荷载产生的总应力 v: 设备或材料的破坏 应力值 Q/GDW 11677 2017 3 Mtot: 地震作用和其他荷载产生的总弯矩 Mv:设备或材料的破坏弯矩 Ei: 应变测点 i处套管的弹性模量 F:试件 顶部作用力 Li: 试件顶部至应变测点 i处的距离 Wi: 应变测点 i处的截面抵抗矩 i:
10、应变测点 i处的应变测试值 E: 套管的弹性模量 Ei: 应变测点 i处套管的弹性模量 n: 测点数 v: 套管弯曲破坏前套管根部处的应变测试值 Lv: 试件 顶部至破坏套管根部处的距离 Wv: 破坏套管的根部截面抵抗矩 d: 试 件顶部位移 Lti: 单柱 试件长度 Lfi: 单柱 试件 法兰长度 Iti: 套管截面惯性矩 Efi: 法 兰弹性模量 Ifi: 法兰截面惯性矩 Kc: 弯曲刚度 dc: 瓷套管胶装部位外径 hc: 瓷套管与法兰胶装高度 te: 法兰与瓷套管之间的间隙距离 : 瓷套与法兰连接部位弯曲刚度系数 Ic: 截面惯性矩 Lc: 等效 梁单元长度 Ec: 瓷套管的弹性模量
11、FEk: 设备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1: 对应于设备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GEq: 设备等效总重力荷载 代表值 Fi: i 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i、 Gj: 分别为集中于质点 i、 j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Hi、 Hj: 分别为 i、 j 质点的计算高度 n: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Fn: 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标准值 Fji: j 振型 i 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j: 相应于 j 振型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j: j 振型的参与系数 Xji: j 振型 i 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 Gi: i 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Sj、 Sk: 分别为 j、 k 振型地震作用效应 j、
12、k: 分别为 j、 k 振型的阻尼比 jk: j 振型与 k 振型的耦联系数 T: k 振型与 j 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Q/GDW 11677 2017 4 5 基本规定 5.1 抗震性能评定方法的适用性 采用试验或数值分析方法验证设备抗震能力时,应注意 : a) 对新型设备或改型较大的设备,应采用振动台试验验证其抗震能力; b) 对不具备整体试验条件的设备及通过试验且改型不大的设备,可采用部分试验、数值分析或试验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抗震检验 ; c) 对于刚度特性、 套管破坏应力等不明确的 复合材料支柱类 设备,宜 在振动台试验或数值分析之前 采用弯曲试验获取相关参数 ; d) 对于瓷 质设
13、备 , 一般情况可采用设备制造者提供的参数进行抗震性能评定 。 5.2 抗震 设防 目标 按照本标准进行抗震设防的设备, 应按当地抗震设防烈度提高 1度进行抗震设防,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9度及以上时不再提高 。 当遭受到 提高 1度的 设防烈度及以下地震影响时,设备不应发生损坏,能继续使用。 5.3 抗震设 计加速度 取值 抗震设防烈度 与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 设备设计加速度值 的对应关系,应符合 表 1的规定。 表 1 抗震设防烈度与设计 基本 地震加速度值 、设备 设计加速度 值 的对应关系 当地 抗震设防烈度 6 7 8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值 0.05g 0.10(0.15) g
14、0.20(0.30) g 设备 抗震设防烈度 7 8 9 设备设计加速度值 0.10g 0.20 (0.30) g 0.40 (0.50) g 注: 重力 加速度取 g=9.81m/s2。 5.4 地震作用 5.4.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与 设备 抗震设防烈度 相对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 大值应按表 2 采用。 表 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设备 抗震设防烈度 7 8 9 水平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0.25 0.50( 0.75) 1.00( 1.25) 注: 括号内数值分别对应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和 0.30g的地区。 5.4.2 地震影响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 可以分工程
15、所在地的场地条件 已明确和场地条件 不明确或不充分两种情况进行确定。 当场地条件明确时: 场地条件 可依据 GB 18306确定 , 对于 类场地 , 计算地震作用的地震 影响系数曲线如图 1所示 , 地震影响系数特征周期,应 按 GB 50260 2013中 5.0.3的规 定执行,参见 表 3。 Q/GDW 11677 2017 5 表 3 特征周期值 单位: s 设计地震分组 场地类别 0 1 第一组 0.25 0.30 0.40 0.50 第 二 组 0.30 0.35 0.45 0.60 第三组 0.35 0.40 0.50 0.70 图 1 场地条件 明确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图 1
16、中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水平段 1,周期小于 0.03s的区段 ; b) 直线上升段,自 0.03s至 0.1s的区段 ; c) 水平段 2,自 0.1s至 特征周期 Tg的区段 ; d) 曲线下降段,自 Tg至 5Tg的区段 ; e) 直线下降段,自 5Tg至 6s区段 ; f) 周期大于 6s的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 。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按公式( 1)公式( 4)计 算 : 0.6552.051.01.003.003.007.04.04.003.004.0gm a xg12ggm a x2ggm a x2m a x2m a xTTTTTTTTTTTTTT( 1) 63
17、.0 -05.09.0 ( 2) 324 -05.002.01 ( 3) 6.108.0 -05.012 ( 4)式中: 地震影响系数; max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Q/GDW 11677 2017 6 T 结构自振周期; Tg 特征 周期 ;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1 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小于 0时取 0; 2 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 0.55时,应取 0.55; 结构阻尼比。 对于其他类型场地,计算地震作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形状参数按 式 ( 5) 确定: 3s ( 5) 式中: s 不同类场地的地震影响系数 ; 3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场地调整系数 ,应按照 表 4执行 。 按
18、式 ( 1)计算的地震影响系数值; 表 4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场地调整系数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 g) 0.05 0.10 0.15 0.20 0.30 0.40 0.72 0.74 0.75 0.76 0.85 0.90 0.80 0.82 0.83 0.85 0.95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30 1.25 1.15 1.00 1.00 1.00 当场地条件不明确或不充分时 : 场地特征周期 Tg取包络值 0.9s,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按公式( 1)公式( 4)计 算 , 不考虑不同 类 场地的地震影响系数。 5.4.3 地震 作用方向 地
19、震作用方向如下: a)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设备两个主轴方向分别施加水平地震作用,但对于对称结构的设备,可只在一个方向上施加 ; b)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设备,应考 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 c) 当需进行双水平向地震作用时程分析 时 , 地震动 的两个水平 方向的 加速度 峰值 相同 , 但宜取两条 相位独立 的地震动时程 ; d) 大 跨度 和长悬臂设备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地面运动最大竖向加速度峰值可取最大水平加速度峰值的 80%。 5.5 荷载 效应 组合 设备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 ,应按式 ( 6) 计算: PkDkWkEkGk 25.0 SSSSSS
20、 ( 6) 式中: S 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 ; SGk 设备自重 的荷载效应值 ; SEk 地震作用 效应 值 ; SWk 风荷载 效应 值,按照设备应用所在当地百年一遇 10m高 10min平均最大设计风速 计算 ; Q/GDW 11677 2017 7 SDk 端子拉力 荷载效应 值,当与端子连接的是具有足够冗余度的 软导线, 计算时 端子拉力取 0;当与端子连接的为硬导体(包括弯曲刚度较大的四分裂导线、管型母线 等类型导体 ),端子拉力取 0.75倍的静态端子最大允许机械载荷值 ; SPk 设备内部压力 荷载 效应 值。 5.6 设备 抗震性能 判定 设备应综合考虑其力学性
21、能(强度、位移)和电气性能,来判定其是否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即当且仅当强度、位移和电气性能均满足判定准则要求方可认为设备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否则亦然,相应的判定准则如下 : a) 强度判定准则 通过抗 震试验或 理论分析 对设备进行抗震性能 判定 ,所得设备根部或其他危险截面处产生的应力值应小于设备或材料的容许应力值 。 当采用破坏应力(破坏弯矩)进行判定时,对于设备套管和绝缘子,应满足公式( 7)和公式( 8)的规定: 67.1/vtot ( 7) 67.1/vtot MM ( 8) 式中: tot 地震作用和其他荷载产生的总应力; v 设备或材料的破坏应力值; Mtot 地震作用和其他荷载产生
22、的总弯矩; Mv 设备或材料的破坏弯矩 。 b) 位移控制准则 1) 对于瓷质设备,如无特殊要求,满足强度判定准则及电气性能判定准则即可 。 2) 对于复合材料设备,除满足 强度判定准则和电气性能判定准则外,还应满足位移控制准则。 通常情况下, 正常运行及 设防 地震作用下的设备变形造成的顶部偏移量应符合设备正常使用的需要,该限值一般由设备制造者提供。 c) 电气性能判定准则 设备经过力学性能计算或试验测试后,还需对其电气功能进行判定,如密封性、绝缘性、回路电气连续性等,不同类型设备的电气功能评定有所不同,可根据自身功能特点选择评定或测试项目,均需满足功能要求。 5.7 支 承 动力放大系数
23、当设备有支承结构时,应充分考虑支承结构 对设备 的动力放大作用;若仅 对 设备本体 进行 抗震 试验和 计算时,地震输入加速度应 乘以支承动力反应放大系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当支架设计参数确定时,应建立支架模型,与设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抗震计算; b) 当支架设计参数缺乏时,支承 动力放大系数 应 取 1.4,且支架设计应保证其动力放大系数不大于 1.4; c) 安装在 换流变 、电抗器本体上的部件如出线套管等,地震动力反应放大系数宜根据设备本体的弯曲刚度等参数进行计算,缺乏计算资料时 其本体的支承动力放大系数 取值不应小于 2.0; d) 安装在室内二、三层楼板上的设备,建筑物的 支承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QGDW116772017 高压 直流 设备 抗震 技术规范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