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11667-2017 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程.pdf
《Q GDW 11667-2017 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 GDW 11667-2017 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程.pdf(5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29.240 Q/GDW 国家电网公司 企业标 准 Q/GDW 11667 2017 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 设计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design of HVDC earth return operation system 2018-01-18 发布 2018-01-18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 Q/GDW 116672017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 定义 1 4 符号 4 5 系统和技术条件 6 6 接地极址 8 7 电极型式及布置形状 9 8 电极尺寸 . 11 9 接地极材料 13 10 导流
2、系统及辅助设施 14 11 对附近设施的影响及防护 15 12 接地极线路 16 附录 A( 资料 性附录) 接地极对附近埋地金 属体的腐蚀影响计算方法 19 附录 B( 资料 性附录) 接地极电场和温度场的分析计算方法 . 21 附录 C( 资料 性附录) 接地极特征参数 29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常见土壤(岩石)物理参数 33 附录 E( 资料 性附录) 主要土壤(岩石)参数测量方法 . 35 附录 F( 资料 性附录) 在线监测系统原理图 . 38 附录 G( 资料性 附录) 流过交流变压器中性点的直流电流计算方法 39 编制说明 42 Q/GDW 116672017 II 前 言
3、为规范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接地极及接地极线路的设计, 制定 本 标准 。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 和 直流建设部 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 有限公司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胡劲松、胡君慧、 郭贤珊、付颖、 杨小光、 于洋、拾杨、黄 玲 、 张冯硕、 王晖、许方荣 、 张涛 。 本标准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 Q/GDW 116672017 1 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 运行系统 设计技术 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
4、回 运行 系统的设计规则,给出了该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 40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双极运行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接地极及 接地极 线路 (架空) 的设计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830 电信线路遭受强电线路危险影响的容许值 GB/T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545 110kV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GB 50991 埋地钢质管道直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 DL/T 5159 电力工程
5、物探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 运行 系统 HVDC earth return operationsystem 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以大地或海水作电流 回路运行而专门设计和建造的一组装置的总称。它主要包括接地极和 接地极 线路 。 3.2 接地极 earth electrode 可持续地为直流系统传递直流电流的接地装置 。 接地极类型按极址导电媒质的不同可分为海洋接地极、海岸接地极和陆地接地极三类。 放置在陆地上的接地极,被称为陆地 接地极 ;放置在海水或海岸的接地极,被称为海洋或海岸 接地极 。 3.3 接地极址 electrode
6、 site 接地极所在场地。 3.4 接地极线路 electrode line Q/GDW 116672017 2 连接换流站中性母线与接地极导流系统的架空线路或地下电缆。 3.5 分体式接地极 separated electrode 由两个及以上单个接地极并联并通过接地极线路连接到一个换流站中性点的接地极。 3.6 共用接地极 common electrode 被两个及以上换流站共同使用的单个接地极或分体式接地极。 3.7 紧凑型接地极 compact electrode 通过 加装均流电阻等 技术措施,改善电流分布特性和压缩占地面积的接地极。 3.8 垂直接地极 vertical grou
7、nding electrode 将子电极垂直于地面布置的接地极。 3.9 电极 electrode 由馈电元件及其填充材料组成的散流体。 3.10 馈电元件 feeding rod 放置在接地极活性填充材料中的接地导体。 3.11 导流线 guiding line 连接母线与馈电电缆的主干支路,它可以采用架空线或地下电缆。 3.12 馈电电缆 feeding cable 连接导流线和馈电元件的电缆的总称,包括引流电缆(或引流棒)和配电电缆。 3.13 导流系统 current guiding-system 将接地极线路上的电流引导至各馈电元件的装置。它依次由母线、导流线和构架、隔离开关、馈电电
8、缆及其连接件组成。 3.14 跳线电缆 jumper cable 铁质 馈电元件之间 的连接 电缆。 Q/GDW 116672017 3 3.15 额定电流 rated current under monopolar mode 单极大地返回方式运行时,额定功率下的工作电流。 3.16 最大过负荷电流 maximum overload Current 单极大地返回方式运行时,换流阀可连续输送能量的最大过负荷工作电流。 3.17 最大暂态电流 maximum transient overcurrents 在系统发生扰动时,流过接地极数秒时间内的最大平均电流。 3.18 不平衡电流 unbalanc
9、e current 双极直流系统运行时两极电流之差。 3.19 复合电流 composited current 在共用接地极中,当两个及以上换流站同时出现单极大地返回运行时流过接地极的电流。 3.20 阴极 cathode 电流由大地流向接地极时接地极的极性。 3.21 阳极 anode 电流由接地极流向大地时接地极的极性。 3.22 溢流密度 current releasing-density 单位长度馈电元件泄入到大地中的电流。 3.23 设计寿命 designed life 接地极运行时间的设计取值,一般与换流站设计寿命同步。 3.24 腐蚀寿命 corrosion life 接地极以阳
10、极运行时,电流与时间乘积的积分。 3.25 热时间常数 thermal time-constant Q/GDW 116672017 4 在额定电流的持续作用下,接地极温度按其初始速度上升,到达稳态温度需要的时间。 3.26 额定持续运行时间 continuous time under rating current 额定电流运行下允许的最长持续运行时间。 3.27 接地电阻 earthing resistance 接地极对大地无穷远处的电阻。 3.28 跨步电位差 step potential difference 当直流接地极运行时,人体两脚接触地面且水平距离为 1m 的任意两点间电压。 3.
11、29 接触电位差 touch potential difference 当直流接地极 运行时,在地面上离导电的金属物件等水平距离为 1m 处,与沿金属物件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1.8m 处两点间的电位差。 3.30 转移电位 transfer potential 当直流接地极运行时,人站在接地极附近地面触摸远方引入的接地导体,或人站在远处地面触摸极址附近引出的接地导体所承受的接触电位差。 3.31 电渗透 electric-osmosis 直流电场迫使接地极附近土壤中的水分子离开阳极的效应。 3.32 偏差系数 error index 评价接地极溢流密度均衡度的物理量。 3.33 等效入地电流
12、equivalent earthing current 接地极以阴极或阳极运行的总安时 ( A h) 数与设计寿命之比, 用于分析接地极对附近埋地金属体的腐蚀影响。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4.1 系统参数 Q/GDW 116672017 5 Id:接地极入地电流; IN:额定电流; IL:流经接地极线路上的电流; To:额定持续运行时间; Ieq:接地极等效入地电流 4.2 土壤和材料参数 S:表层土壤等效电阻率; m:接地极埋设层土壤等效电阻率; m:接地极埋设层土壤等效热导率; p:任意点 P 处的土壤电阻率; Cp:任意点 P 处的土壤热容率; c:土壤自然最高温度; :焦炭
13、电阻率; C:焦炭热容率; g:馈电元件材料密度; 4.3 计算系数 k:计算土壤温升的配合系数; k1: 保护系数 , 焦炭中单位面积离子流与总电流之比; k2:电腐蚀汇集效应系数; ker:溢流密度不均匀系数; :垂直接地极子电极长度与间距的配合系数; 4.4 几何参数 Sp:点 P 处焦炭截面边长; p:点 P 处馈电元件等效直径; :接地极运行时间到达设计寿命时的馈电元件残余等效直径; D1:垂直型电极布置间距; L:电极总长度 L0:垂直型子电极长度; h:接地极最小埋设深度; d:接地极与地下金属构件的最小距离; D:导线水平极线间距离; fc:导线最大弧 垂; A:覆冰线间距离增
14、大常数; 4.5 特征参数 eq:极址整体大地等效电阻率; Re:接地极的接地电阻; T:接地极热时间常数; pm:设计允许的接地极最高温度; :电极溢流密度; Q/GDW 116672017 6 p:任意点 P 处的溢流密度; Upm:最大允许跨步电位差; Umax:最大跨步电位差; F:阳极运行寿命; Vf:馈电元件材料在土壤中的电腐蚀速率; Up:接地极线路点 P 处的电压; R0:接地极线路单位长度线路的电阻; Lp:点 P 离开接地极的距离。 5 系统和技术条件 5.1 系统条件 5.1.1 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 运行 系统应满足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入地电流及其持续时间、设计寿命、接地
15、极的极性以及对包括换流站、电力设施等在内的环境影响的技术要求。 5.1.2 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系统的入地电流及其持续时间应根据直流输电系统的功能和建设要求确定 。如无资料,设计时可按下列取值: a) 额定电流及持续时间。额定电流为系统额定直流电流,该电流最长持续时间为额定持续运行时间。对双极系统,如双极分期建成,额定持续运行时间宜取单极建成投运后至双极建成投运前单极大地运行时间;如双极一次建成,额定持续时间 宜取 30 天。 b) 最大过负荷电流及持续时间。最大过负荷电流宜取额定电流的 1.1 倍。该电流最长持续时间宜取冷却设备投运后最大过负荷电流下持续运行时间,并不小于 2 小时。 c)
16、最大暂态电流。最大暂态电流宜取额定电流的 1.25 倍 1.50 倍。 d) 不平衡电流。对双极电流对称运行的直流输电系统, 最大不平衡电流宜取额定电流的 1%;对非对称运行的直流输电系统,宜取两极额定电流之差。不平衡电流持续时间宜取直流系统双极正常运行的总时间。 5.1.3 对于两个及以上换流站共用的接地极,设计接地极时的入地电流应考虑事故情况下的复合电流。复合电流宜根据事故情况下两个及以 上换流站同时出现同极性单极以大地返回方式运行的时间概率合理取值; 计算跨步电位差和电缆截面,复合电流可取其中两个换流站额定电流之和的最大值;其它计算,复合电流可取其中一个换流站最大额定电流和另一个换流站不
17、平衡电流之和。 5.1.4 接地极的极性应满足直流输电系统运行方式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如无可靠资料,可按极性可逆设计。对于阳极接地极应计算接地极自身电腐蚀损耗,电腐蚀损耗可按附录 A.1 的方法计算。在接地极附近存在较长的埋地金属体情况下,当接地极阳极运行时,应计算地电流对该金属体远端的腐蚀影响;当接地极阴极运行时,应计算地电流对该金属体附近的腐蚀影响;对于带有阴极保护的埋地金属体,均应考虑地电流对阴极保护系统的影响。 共用接地极的极性应由与其共享的每个直流系统电流方向及幅值确定。 5.1.5 接地极宜按一次性建成投产进行设计,其设计寿命应与使用该接地极的换流站相同。如无可靠资料,接地极设计寿命
18、不宜少于 40 年。 共用接地极的设计寿命应按照从第一个换流站投运到最后一个换流站停止使用来决定。 5.1.6 在接地极的设计寿命内,由腐蚀导致的接地极材料损耗不应影响其正常工作。计算接地极腐蚀寿命时,下列情况均应计算在内: a) 单极系统。对单极(或一极先建成投运)系统,接地极极性可根据直流系统运行方式确定。如果没有确定运行方式,宜按照阳极确定。 Q/GDW 116672017 7 b) 双极系统单极运行。在双极系统投运后,应考虑一极检修或事故时,另一极(健全极)以大地返回运行情况。 c) 双极运行。在双极运行期间,应选取不平衡电流以计算阳极运行的安时数。 5.2 技术条件 5.2.1 接地
19、极设计应使其在规定的设计寿命期内和额定电流 、最大过负荷电流、最大暂态电流等各种入地电流条件下安全可靠地运行,并且应将接地极温升、接地电阻、跨步电位差、接触电位差和转移电位等各项技术参数指标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对于共用接地极或多个距离较近的接地极,原则上不考虑各直流系统同时以同极性大地返回运行方式长时间连续运行。宜按照附录 B、附录 C 方法对各项接地极特性参数进行计算。 5.2.2 接地极任意点的最高温度不得超过所在位置的水的沸点。设计时应计及海拔和水压对水沸点的影响。 5.2.3 对单极大地返回运行状态下的非共用接地极,在额定电流持续时间大于其热时间常数情况下,其温升一般受其接地电阻控制
20、,接地电阻应满足式 ( 1) 的要求: ( ) ( 1) 式中: Re接地极的接地电阻, ; IN额定电流, A; m接地极埋设层的土壤等效热导率, W/( mK) ; eq极址整体大地等效电阻率, m; m接地极埋设层的土壤等效电阻率, m; pm设计允许的接地极最高温度, ; c土壤自然最高温度, 。 5.2.4 对单极大地返回运行状态下的共用接地极,在额定电流持续时间大于其热时间常数情况下,其接地电阻除了应满足式( 1)热稳定要求外,还应满足其中双极运行的直流系统中性点电位偏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要求。 5.2.5接地极最大允许跨步电位差按 式 ( 2) 计算: ( 2) 式中 : Upm最
21、大允许跨步电位差, V; s计算地点的表层土壤等效电阻率, m。 5.2.6 在计算最大允许跨步 电位差时,不同结构型式接地极的最大允许跨步电位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于不满足 要求的地方 应采取加装围栏等隔离措施。 a) 对于非共用接地极,在一极最大过负荷电流下,地面任意点跨步电位差不得超过 Upm;当其中一段接地极退出运行时, Upm不得超过 50V。 b) 对于共用接地极,在设计时应考虑事故情况下可能出现短时( 30min)同极性大地返回方式运行工况。在最大复合电流下,共用接地极的最大允许跨步电位差可参照式( 2)要求适度放宽,但应评估其次生影响。 c) 对于分体式接地极,当一个接地极因事
22、故原因退出运行时( 30min),额定电流下的最大跨步电位差应不大于 2.5 倍的 Upm,且不应超过 50V。 5.2.7 对于公众可接触到的地上金属体,在一极最大过负荷电流下,接触电位差应不大于 7.42+0.008s。 Q/GDW 116672017 8 对于公 众不可接触到的地上金属体,在单极额定电流下,接地极导体对导流构架(杆塔)间的电压,不宜大于 50V。 5.2.8 对于长时间以阳极运行的接地极,应限制焦炭与土壤接触面处的最大电流密度。对于长期处于单极运行或土壤水分含量少的阳极接地极,额定电流下最大面电流密度应不超过 1A/m2;对于长时间双极运行或土壤中水分含量多的接地极以及垂
23、直型接地极,额定电流下最大面电流密度取值应按水的压力进行修正。 5.2.9 接地极在额定电流运行时,靠近接地极的鱼塘水中任意点的场强不宜大于 1.25V/m。对于共用接地极或多个距离较近的接地极,在设计时应考虑事故情况下可能出现 30min 短时同极性大地返回方式运行工况。 5.2.10 在过负荷 电流情况下 ,对通信系统最大转移电位宜不大于 60V。 5.2.11 共用接地极至少应考虑一个直流系统接地极线路检修时,不影响其它直流系统正常安全运行。 6 接地极址 6.1 极址选择 6.1.1 接地极址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接地极线路长度、极址技术条件、极址周边相关设施状况和地方发展规划等因素,做到安
24、全可靠,经济合理,对环境影响小。 6.1.2 在极址选择中, 对可能的每个接地极址方案,应进行不小于 10km 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调查,并宜按照附录 D 要求对极址进行技术评估;同时 ,还应向当地政府或部门了解地方发展规划,应收集不小于第 10.1.3 要求的计算范围的现有和规划的电力设施(发电厂、变电站、线路等)、不小于 50km 范围内的地下金属管线、铠装或接地电缆和铁路等设施资料。 6.1.3 接地极极址与换流站、 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交流变电站、地下金属管道、通信电缆、铁路等设施的距离应符合本规程第 11.1.1条、 11.2.1条的规定。 6.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1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QGDW116672017 高压 直流 输电 大地 返回 运行 系统 设计 技术规程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