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T 75-2001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pdf
《HJ T 75-2001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J T 75-2001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 75一2001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norm for continuous emissions monitoringof flue gas emitted from thermal power plants2001一09一30发布2002一01一01实施国家劝屯境保护总局发布748HJ/T 75-2001前言HJ/T 75-2001火电厂烟气排放污染物连续监测技术规范分为11项内容,规定火电厂烟尘、气态污染物的连续监测系统的安装、主要技术指标、监测分析项目、质量保证措施及数据处理、报表、运行管理等要求。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
2、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本标准由国家电力公司环境保护办公室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志轩、朱法华、陶申鑫、潘荔、徐忠、徐志清、陈文燕、王飞、张晏。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本标准为首次发布,自2002年01月01日起实施。HJ/T 75-2001引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气污染物连续监测技术,制定本标准。对于本标准中未涉及的其他连续监测方法,格,均可以用于火电厂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实施国家和地方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健全火电厂大只要满足本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并经有关单位认证合HJ/r 75-2001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1
3、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固体、液体、气体化石为燃料的火电厂固定式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HJ/T 75-2001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的版本。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的版本适用干本标准。GB 1322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T 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T 47-1999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HJ/T 48-1999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HJ/T 5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
4、测定碘量法HJ/T 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T 42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HJ/T 43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蔡乙,胺分光光度法空气与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局编写,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3术语和定义3.1烟气排放连续监测continuous emissions monitoring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是指对火电厂排放烟气进行连续地、实时地跟踪测定;当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配置多个测定探头时,每个探头在每小时的测定时间不得低于15 min,其测定结果即为该小时的监测结果平均值;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监测时间不得小于火电
5、厂运行时间(不包括火电厂启动和停运)的800o0-3. 2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显示达到稳定值90%时所需要的时间。13现场连续监测in-situ continuous monitoring由直接安装在烟囱或烟道(包括旁路)上的监测系统对烟气进行实时测量(不需要抽取烟气在烟囱或烟道外进行分析)3.4抽取式连续监测extractive continuous monitoring通过采样系统抽取部分样气并送人分析单元,对烟气成分进行实时测量按采样方式不同又分为稀释采样法和直接抽取采样法(加热管线法)HJ/r 75-20013.5丢失数据missing data是指由于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
6、统故障等原因未能记录下应该连续监测的有效数据。3.6数据有效率data availability数据有效率是指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有效监测时间与电厂运行时间的百分比。4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构成4.1系统组成一个全面的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是由烬图监测子系统、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烟气排放参数监测子系统、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组成(见图1)。通过采样方式(抽取式连续监测)或直接测量方式(现场连续监测),测定烟气中污染物浓度,并按本标准要求显示与记录。图1烟气排放连续监侧系统示愈圈4.2电源要求4-2.1额定电压220 v;4.2.2允许偏差一15%一+1o/,4.2.3谐波含量G5%
7、.4.2.4额定频率50 H4.2.5接地系统各设备的接地,按安装设备说明书的要求进行。HJ/T 75-20015烟尘连续监测5.1监测方法5.111浊度法光通过含有烟尘的烟气时,光强因烟尘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而减弱,通过测定光束通过烟气前后的光强比值来定量烟尘浓度。5.,.2光散射法经过调制的激光或红外平行光束射向烟气时,烟气中的烟尘对光向所有方向散射,经烟尘散射的光强在一定范围内与烟尘浓度成比例,通过测量散射光强来定量烟尘浓度。5.2测尘仪结构5.2门浊度法浊度法测尘仪。分为单光程测尘仪和双光程测尘仪两种。单光程测尘仪的光源发射端与接受端在烟道或烟囱两侧,光源发射的光通过烟气,由安装在烟道或烟
8、囱对面的接收装置检测光强,并转变为电信号输出。双光程测尘仪的光源发射端与接受端在烟道或烟囱同一侧,由发射/接收装置和反射装置两部分组成,光源发射的光通过烟气,由安装在烟道对面的反射镜反射再经过烟气回到接收装置,检测光强并转变为电信号输出。5.2.2光散射法根据接收器与光源所呈角度的大小可分为前散射、边散射及后散射。前散射测尘仪,接收器与光源呈士600;边散射测尘仪,接收器与光源呈士(600- 1200);后散射测尘仪,接收器与光源呈士(120-1801).5.3安装要求5.3.1一般要求5.3-1.1不受环境光线的影响。5.3.1.2监测位置处烟气中没有水滴和水雾。5.3.1.3安装位置烟道振
9、动幅度尽可能小。5.3.1.4确保人身安全。5.3.1.5安装位置易接近,有足够的空间,便于日常维护。5.3.1.6监测位置处烟道不漏风。5.3.2烟尘监测孔位1t要求5.3.2,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5.3-2.2若烟道直管段长度大于6倍烟道当量直径,则监测孔前的直管段应不小于4倍当量直径、且监测孔后的直管段长度不小于2倍当量直径;若烟道直管段长度小于6倍烟道当量直径,则监测孔前直管段长度必须大于监测孔后的直管段长度。5.3-2.3对于垂直管段测量光束应通过烟道中心;对于水平管道可考虑烟尘重力沉降因素。5.3-2.4在烟尘监测孔下游0. 5 m左右应预留有手工采样孔,供校准使用。5.4技术性
10、能要求5.4.1有关参数的要求5.4.1.1测量范围:根据电厂实际排放浓度情况与环保法规、标准的具体要求并考虑一定的裕度而定5.4 1. 2零点漂移(24 h)O. 90。当不满足此要求时,应作以下检查:a)手工采样方法的测试过程。b)采样测孔位置。c)采样仪器的可靠性。d)电厂运行条件的变化,特别是除尘器运行条件的变化。e)烟尘颗粒物粒径的变化。f)手工监测结果的数量及分布。9)烟尘连续监测装置的安装位置。如果都作了检查.并符合有关要求,则应考虑烟尘连续监测装置是否合格。6气态污染物连续监测6门监测项目二氧化硫(SOS),氮氧化物(NO,) o6.2监测方法气态污染物连续监测按采样方式不同可
11、分为两大类:抽取式连续监测和现场连续监测。抽取式连续监测又分为稀释采样法和直接抽取采样法。6.2.1抽取式连续监测的技术要求6.2.1.1稀释采样法采集烟气并除尘,然后用洁净的零气按一定的稀释比稀释除尘后的烟气,以降低气态污染物的浓度,将稀释后的烟气引人分析单元,分析气态污染物浓度。采样流量需大干。5 L/min;根据电厂附近环境与烟气排放实际情况,确定稀释比,稀释比一般不宜超过1:250,如从采样至分析仪的烟气产生结露,应采用加热与稀释相结合的方式。稀释比误差不大于士1%,稀释器温度变化小于士2C;采用临界孔稀释时,临界孔前后压差不低于66 666. 7 Pa,6.2.12直接抽取采样法(加
12、热管线法)通过加热管对抽取的已除尘的烟气进行保温,保持烟气不结露,输至干燥装置除湿,然后送至分析单元,分析气态污染物浓度采样流量需大于2 L/min,流量误差小于士。. 1 L/min,热管温度大于140C小于160 C,6.2门.3监测孔位置要求HJ/T 75-2001监测孔位置可参照5. 3要求执行,避开烟气涡流区。由于气态污染物混合比较均匀,安装位置受现场条件限制时,可不受5. 3要求的限制采样点离烟道内壁的距离必须不少于1 m或者1/3的烟道当量直径。6.2.1.4分析方法及校准方法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连续监测分析方法及校准方法,见表10衰1气态污染物连续监测分析方法分析项目序
13、号方法校准方法二氧化硫I紫外荧光法采用国家认定的标准气体对系统进行校准2非分散红外吸收法(NDIR法)氮氧化物1化学发光法(CLD法)2非分散红外吸收法(NDIR法)6.2.2现场连续监测的技术要求6.2.2,安装位置要求应安装在便于维修的位置,避开烟气涡流区,测量光束应通过烟道(或旁路)中心。6.2.2.2分析方法利用红外或紫外光直接照射烟道中的气体,测量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6.3技术性能要求6.3.1测量范围根据电厂实际排放浓度情况与环保法规、标准的具体要求并考虑一定的裕度而定。6.3.2检出下限浓度校准后10 mg/m,6. 3. 3零点漂移簇士。.5 mg/ (m24 h);8
14、0NG72事故前1h和事故后1h监测值的平均值N72事故前1h和事故后1h监侧值二者之中较大值A0事故前720 h内单位小时监侧值中的最大值表3丢失流f和NO,数据处理数据有效率A/%事故持续时间N1h处理方法A)80N簇72事故前1h和事故后1h监侧值的平均值N72事故前1h和事故后1h监侧值两者之中较大值A0事故前2 160 h内对应锅炉负荷单位小时监测值中的最大值9质f保证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必须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质量保证体系包括: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认证;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认定;系统各仪器设备工作过程中的定期标定。9.1技术认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HJ 75 2001 火电厂 烟气 排放 连续 监测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