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广东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广东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广东陆丰市碣石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 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内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地壳运动 ,地球深处岩浆活动 ,地震等。 考点:本题考查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另外学生还需记住外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
2、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 本力量。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内力作用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一般来说,内力作用控制着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 三种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 ( ) A地表径
3、流 B蒸发和降水 C地下径流 D入渗和蒸腾 答案: B 试题分析: 【小题 1】三种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如下图所示: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规律总结】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影响因素: 蒸发受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水汽输送、降水受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地表径流受地表状况、地形地势、降水强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渗与地表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坡度、土质疏松状况等因素有关。 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
4、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其中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 构造最常见的是褶皱和断层。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水、风、冰川等,通过风力作用、流水作用等改变地表形态。通过上述 4图可知:A图为褶皱, B图为断层, C图为流水沉积作用, D图为火山喷发。所以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C。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下面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 A甲 B乙 C丙 D
5、丁 【小题 2】沿乌兰巴托一北京一线所作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小题 3】图示时间,我国北方地区寒潮灾害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之间温差较小 B从高纬向低纬流动的冷气团势力强盛 C南方地区暖气团势力强 D北方地区太阳高度小,冰雪覆盖,气压低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等压线判读风向:综合半球位置(北右偏、南左偏)和水平气压梯度力 (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等压线),选择 B。 【小题 2】沿乌兰巴托一北京一线过低压槽位置,低压槽中有冷锋发育,故所作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为冷锋示意图。本题考
6、查冬季冷锋天气图示。选C。 【小题 3】本题考查寒潮气象背景:北方冷锋剧烈南下,即我国北方地区寒潮灾害较多的主要原因是从高纬向低纬流动的冷气团势力强盛,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需明确:( 1)判断风向要先判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再根据北半球风向右偏的原则来判风向。( 2)注意冷锋与暖锋的区别。( 3)冷锋过境可能诱发寒潮、沙尘暴天气。 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相碰撞形 成了 ( ) 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马里亚纳海沟 D日本群岛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是相向而行的,正是这个原因而造就了我国的青藏
7、高原与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故本小题选 A。 考点:本题考查板块构造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还需明确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去而行造成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 ( ) A褶皱山地 B裂谷 C山脉 D丘陵 答案: B 试题分析: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大洋中脊,相撞地区可形成山脉、海沟、岛弧等,在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链,如科迪勒拉山系、东亚岛弧链;大洋板块边缘形成海沟。 考点: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板块的相对移动对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
8、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 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软流层 ”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9、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 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在向亚欧板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 沙漠中的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 A风化作用 B风力搬动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风蚀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沙漠里面总是会有主导风向的,沙子在风力推动下,迎风面的沙子在风力推动下,不断的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的移动,就等
10、于沙丘向前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考点:本题考查沙丘的成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沙丘是风力搬运作用形成的,风力侵蚀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图为 “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 ”,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题。 【小题 1】 a处位于 ( ) A太平洋 B亚洲大陆 C非洲大陆 D印度洋 【小题 2】若箭头还表示洋流流动方向,该处 洋流是 ( ) A西风漂流 B日本暖流 C墨西哥湾暖流 D北太平洋暖流 【小题 3】 b气压带是 (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11、】 A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及题干提供的重要信息: 极地半球图 圆心为极点; 箭头指示地球自转方向 (逆时针 ) 北半球; 4段经线 60E 、 120E、120W、 60W; b表示某气压带。 a处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120E以东至 120W以西之间,应位于北太平洋。故选 A项 。 【小题 2】若箭头还表示洋流流动方向,则该洋流是北太平洋上自西向东流的一支洋流,只能是北太平洋暖流。故选 D项。 【小题 3】 b 气压带从纬度位置看,大约在 30N 附近,根据气压带的分布规律,它只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故选 A项。 考点:本题结合地球运动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判读与区域定位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
12、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充分考查了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与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 3 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产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变暖对粮食安全有利的世界大国为 ( ) A巴西 B澳大利亚 C印度 D俄罗斯 【小题 2】根据图示内容可以判读出气候变暖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关系为 ( ) 气候变暖会使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国家粮食产量增加 气候变暖会使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国家粮食产量减少 气候变暖会使北半球低纬度粮食产量减少 气候变暖会使南半球的国家粮食产量增加 A
13、 B C D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示内容和四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判断出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俄罗斯的粮食增产。 【小题 2】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出气候变暖会使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国家粮食产量增加,使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的国家粮食产量减少。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全球变暖的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其他方面的影响等。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温室效应 ”,而 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方式到达地面,起保温作用。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B河
14、水、淡水湖泊水和深层地下水 C河流水、冰雪融水和浅层地下水 D冰雪融水、淡水湖泊水和深层地下水 答案: A 试题分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考点:本题考查水资源概况。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地理常识的考查,另外本题还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水资源现状等知识点。 关于下图是两幅海水等温线分布,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北半球,有寒流流经 B甲位于南半球,有寒流流经 C乙位于南半球,有暖流经过 D乙位于北半球,有寒流流经 答案: B 试题分析: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为暖流。根据图甲中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增加可知,甲位于南半球,为
15、寒流。图乙中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可知,乙位于北半球,为暖流。 考点:本题考查洋流的判断方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判读。解答本题需注意:( 1)由表层海水温度水平分布规律可知: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可确定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2)洋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温度要高,说明是暖流,且向高纬流动;洋流经过的海区与同纬度相比,温度要低,说明是寒流,且向低纬流动。 地质勘探甲图 B处有一大煤层。读下列甲、乙两图,完成题。 【小题 1】甲图中与 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 ( ) A B C D 【小题 2】乙图中若沿 处向下钻探 100米,发现地层由黏土、淤泥、岩石等物质组成,
16、岩石中含芦苇化石。该岩石属于甲图所示的 ( ) A A类岩石 B B类岩石 C C类岩石 D难以判别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分析甲图,由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可推断出图中 A代表岩浆岩, B、 C分别代表沉积岩和变质岩,所以 和 所表示的内容都指向 C,作用相同,为变质作用。 【小题 2】分析乙图, 处主要发生的是沉积作用,而且含有化石,应属于沉积岩,故对应甲图中的 B类岩石。 考点: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1)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 2)明确沉积岩的特征,含有化石。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
17、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 16亿吨,据此回答题: 【小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使用地下水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小题 2】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减少污水排放量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试题分析: 【小题 1】植被的破坏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小题 2】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18、,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可持续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与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还需学生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 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地面物质组成。 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
19、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下图为 “某月沿 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题。 【小题 1】上述 “某月 ”是 (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小题 2】该月份甲地盛行 (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小题 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气压带、风带随季节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从图中可以
20、看出,此时各气压带、风带明显向北移动,说明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季。 【小题 2】甲地位于南半球,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此时盛行东南风。 【小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 考点:本题考查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判断出各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推断出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季,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 某河流夏季流量较大,冬季干涸断流,它的补给形式主要是( ) A大气降水 B积雪融水 C冰川融水 D湖泊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河是内陆地区的内流河,像塔里木河就是这样的河流
21、,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增加,冬季缺少补给水源,就会出现干涸断流的情况。可能是冰川融水,夏季气温高,融化的冰多,河流的补给类型中积雪融水一般是春季最多,大气降水补给的一般是季风区河流,水量一般较大,冬季断流的比较少,湖泊水是相互补给,不作为补给来源。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的补给形式。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明确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气温高时流量大,气温低时流量小,冬季甚至断流。 调节我国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主要办法是( ) A跨流域调水 B节约、合理用水 C修建水库 D大力开采地下水 答案: A 试题分析:调节我国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主要办法是跨流域调水。 考点:本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广东 陆丰市 碣石 中学 高二下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地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