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吉林省长春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A.A、 B、 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B.A、 B、 C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C.B、 C、 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 C、 D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体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由此可知, A、 B、 C、 D 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体液的组成及关系。 点评:本题结
2、合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人体体液的组成及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 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 24h 后,她又捉了 40 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 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 24h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则鼠妇的种群数量为 A 60只 B 100只 C 80只 D 40只 答案: B 试题 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 N)标记总数 =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 N: 40=40: 16, N=100只。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标志重
3、捕法的相关计算。 点评: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 N)标记总数 =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 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 5米种植 答案: B 试题分析:种群空间特征:均匀型 (D选项 )、随机型( C选项)、成群型( A选项)。每毫升河水中有 9个大肠杆菌,是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容易题。 如图是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曲线
4、表明,某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只与时间有关而与其他物种无关 B CD段种群数量增加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 C该图可表示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D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 E时期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该曲线表明:某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的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但不能表明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其他物种有无关系; CD段种群数量增加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等;密闭的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率会出现负值 (即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 C点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 K/2,所以在
5、海洋经济鱼类捕捞时,种群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使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 点评:本题结合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意在考查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下列种间关系,两物种均受益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B水葫芦与浮萍 C 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D螳螂与黄雀 答案: A 试题分析:种间关系包括:捕食(螳螂与黄雀)、竞争(水葫芦与浮萍)、寄生( 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和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其中只有互利共生的两物种均受益。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
6、容易题。 某同学拟调 查一个面积为 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 1个 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 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 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答案: C 试题分析: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使用样方法时应注意:( 1)随机取样;( 2)样方大小要适中:乔木 100m2、灌木 16m2、草本1m2;( 3)样方数量不宜太少,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故选 C 考点:本题考
7、查样方法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属于容易题。 右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甲、丙、乙 答案: A 试题分析:叶蜂产卵于叶上,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易被其它生物捕食,存活率最低,为甲曲线;泥蜂贮存其它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因食物的多少受到其他生态因素的制约,但贮存的食物对幼虫的存活有利,所以开始是泥蜂的存活率也较低,但之后要比叶蜂高,为乙曲线;蜜蜂是自身制造食物,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存活率较高,为丙曲线。所以选 A。 考点:
8、本题考查生态因素对生物种群生存的影响。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生存曲线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 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所以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不断增多;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如图表示某湖泊
9、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共包括 3条食物链 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 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 a 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 a D若 c所含能量为 5.8109 kJ, d含 1.3108 kJ,则 a至少约含 4.5107 kJ 答案: B 试题分析:图中共包括 3 条食物链,即 cba, cea, cd;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 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也是 c;有机磷农药可随着食物链富集,因此受害最严重的是 a;食物链最长,传递效率最低时, a从 c中获得能量的最少,即以 10的传递效率从 cba计算, c传递到第
10、二营养级的最少量是,减去 d含有的能量, b、 c可得到的最少量为,由此 a能得到的最少量是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点评:本题结合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下图表示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内的部分生物,对图中各生物关系的分析合理的是 A若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鹰种群密度可能增大 B该食物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鹰和鹿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图中 虫获得的能量占草能量的 10% 20% 答案: A 试题分析:当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时,蛇种群数量将增
11、多,对于鹰而言,食物增多,所以鹰种群密度可能增大;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而图中食物链还缺少分解者等生物成分;鹰和鹿是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没有地理隔离;图中鼠、虫和鹿都处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它们共同获得的能量占草能量的10% 20%。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物进化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结合食物网,综合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物进化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在草 虫 青蛙 蛇 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猫头鹰体重每增加 1k
12、g,至少消耗虫约 A 1000kg B 44.5kg C 125kg D 15kg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 “至少 ”提示应该按照 20%的传递效率计算,所以猫头鹰体重每增加 1kg,至少消耗虫约 1kg20%20%20%=125kg。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能量流动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点评: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 1)至多:选最长食物链,按 10%计算;( 2)至少:选最短食物链,按 20%计算。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植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植物。 动物一定是消费者,消费者一定是动物。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13、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异养型生物一定是消费者,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A 0项 B 1项 C 3项 D 5项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光合细菌不是植物,故 错;动物不 一定是消费者,如蚯蚓,消费者也不一定是动物,如寄生细菌,故 错;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光合细菌是生产者,分解者也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是动物,故 错;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故 正确;异养型生物不一定是消费者,也可以使分解者,故 错。所以只有 正确,选B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的相关知识。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准确判断每一句叙说,对学生要求较高
14、。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难题。 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对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群落演替 过程中,物种数目逐渐增多,动、植物类群丰富度提高;有机物总量增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使其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高,稳定性增强。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点评:群落演替的总趋势:物种多样性增加和群落稳定性提高。 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 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 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该生态系统中种群 A的生物体型一定最大 B种群 B在甲 丙段时间内个体数大幅下降的唯一原因是种群 A个体数大增 C种群 B在丙处时,
15、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衰退型 D在该生态系统中,最好让能量多流向 B种群内 答案: D 试题分析:自养生物一定是生产者,所以 C是生产者。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特点是 “先增加者先减少 ”,而种群 B的数量总在种群 A之前变化,说明 B是被捕食者, A是捕食者。在该生态系统中,种群 A是最高营养级,但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型不一定最大;种群 B在甲 丙段时间内个体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群 A个体数大增,但不是唯一原因;种群 B在丙之后,数量增加,说明种群B在丙处时的年龄组成属增长型; B是人类放养的食草动物,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最好让能量多流向 B种群内。故选 D 考点: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营
16、养结构、种群的数量特征和能量流动。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种群的数量特征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属于难题。 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 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大葱 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 答案: D 试题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A、 B、 C均不符合概念中的 “同种生物 ”一词,都不属于种群。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
17、能力,属于容易题。 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点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 b点是促进根生长的最佳浓度; c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d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点对根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b点是促进根生长的最佳浓度; c点对根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d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属于容易题。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B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 C用不同
18、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D脱落酸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作用是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答案: C 试题分析: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但不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成熟;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脱落酸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作用是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分布和生理作用。 点评: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
19、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抑制细胞分裂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HCO3-、 HPO42 一 等参与维持血浆 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答案: A 试题分析: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不是血浆成分;内环境稳
20、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由此可见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HCO3-、 HPO42 一 等属于缓冲物质,能调节血浆 pH,使血浆 pH保持相对稳定;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组织液。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 A 试题分析: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
21、,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 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 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也都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人体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不会遭到破坏。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
22、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 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 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的排尿反射生来就有,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只要反射弧完整就可以完成该反射。正常情况下,由脊髓控制的低级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幼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出现尿床现象(成年人则不出现这一现象)和由于惊恐而
23、出现的无意识排尿,都属于脊髓生理活动受到大脑控制的实例。尿的形成是连续的,白天和晚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婴幼儿的传入神经同样达到大脑皮层。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水壶,缩手反射发生与感觉疼痛的时间是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反射 B感到疼痛并同时缩手 C先缩手反射,后感觉疼痛 D依个体不同而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且为非条件反射,反射弧上的突触少,传导时间短;感到疼痛的话需要经过脊髓上的神经纤维将信号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此过程所经过的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吉林省 长春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