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1496-2017 普通干线公路设计指南.pdf
《DB41 T 1496-2017 普通干线公路设计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 T 1496-2017 普通干线公路设计指南.pdf(3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93.080.01P66DB41河南省地方标 准DB 41/T 14962017普通干线公路设计指南2017-12-06布 2018-03-06实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1/T 14962017I目 次前言 .II1范围 .12 基本规定 .13 总体设计 .24 横断面布置 .35路线 .96 路基工程 .97 排水工程 .108 防护工程 .119 路面工程 .1210 桥涵及交叉结构物 .1311 隧道工程 .1512 交叉工程 .1713 交通标志 .1914 绿化工程 .2015 沿线设施 .2116 交通机电工程 .23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服务(停车)区选址报告
2、 .25附录 B (资料性附录)不同生态区域使用植物 . 26DB41/T 14962017I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战军、王世杰、汤意、李斐然、金晨光、李昕、柴啸龙。本标准参加起草人:王卫中、阮飞鹏、曹豫涛、柴玉卿、孙志欣、杨博、杨胜、李峰伟、岳军委、李进勇、常亚洲、王宏伟、张栋、李明、张军伟、李清泉、梁营力、王忞俣、张兴达、张家祥。DB41/T 149620171普通干线公路设计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普通干线公路设计的基本规定、总体设计、路线,和路
3、基、路面、排水、防护、桥梁涵洞、隧道、交叉、绿化、交通机电等工程及交通标志的设计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普通国道、省道公路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的勘察设计。以公路项目立项的城际快速通道、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络道路、城镇化社区道路也可参照执行。2 基本规定2.1 技术等级普通干线公路技术等级选用应根据路网规划、公路功能、交通量,并结合建设条件论证确定,同时应遵循下列原则:a) 作为次要干线公路的国道应选用一级公路,交通量较小,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时,经论证局部路段可选用二级公路;b) 作为次要干线公路的省道宜选用一级公路,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时,可选用二级公路;c) 作为集散公路的国道、省道应选用
4、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时,作为次要集散的省道经论证可采用三级公路。2.2 交通量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络道路、城市出入口道路方向不均匀系数和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应有相应的分析和论证。2.3 设计速度设计速度的选用应根据道路功能和技术等级,结合地形、工程经济、预期的运行速度和沿线土地利用性质等因素综合论证确定。并应遵循下列原则:a) 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平原微丘区路段宜采用 100 km/h,过城镇路段交叉道路密集时,可采用 80km/h;山岭重丘区路段宜采用 80 km/h,特殊困难路段且因新建工程可能诱发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证可采用 60 km/h,但长度不宜大于 15 km,或
5、仅限于相邻两互通式立交之间的路段;b) 作为集散的一级公路应采用 80 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 60 km/h;c) 作为干线的二级公路宜采用 80 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 60 km/h;d) 作为集散的二级公路应采用 60 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经论证局部路段可采用 40km/h;e) 改(扩)建普通干线公路应不小于原设计速度,且符合 a)d)原则。3 总体设计DB41/T 1496201723.1 干线公路应做好总体设计,满足公路使用功能、质量、安全、环保、节约的要求,同时与项目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和谐;使主体工程、安全设施、服务设施
6、、管理设施,以及主体工程各专业间相互协调配套,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和项目总体功能。3.2 各专业设计方案应充分比选,根据设计使用年限综合考虑建设、养护、管理等成本效益和安全、环保、运营等社会效益,选用综合效益最佳方案。3.3 穿越或临近城镇非机动车、行人密集路段应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需求,可根据交通组成情况设置非机车道和人行道。3.4 以公路项目立项的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络道路、城市出入口道路、城镇化社区道路应根据道路的使用功能和城镇规划确定道路的横断面形式,明确公路工程与市政工程的界面划分与衔接。3.5 应充分重视安全设计,特别是下列路段:a) 运行速度大于设计速度的路段,视距、安全设施等宜满足
7、运行速度的要求;b) 在长直线、长大下坡,以及隧道进出口、易结冰或较大横风的桥梁、多雾等特殊路段应采取路侧、路面等警示和诱导措施;c) 位于连续长大下坡路段的服务区或停车区,应设置降温池、加水站、车况检查区等安全服务设施;d) 当设计阶段进行第三方安全性评价时,设计文件应论述安全性评价结论的执行情况。3.6 初步设计阶段应编制服务(停车)区的选址报告。服务(停车)区的设置与选址应在对项目区域路网服务设施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沿线城镇、路网、人文景观、旅游区分布和规划情况,以及地形、地物和供水、供电等建设条件综合确定。选址报告的主要内容见附录 A。3.7 管理站区、养护工区选址与设施设置应征求管
8、理单位意见,结合管理模式,在对项目区域路网管理设施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定。3.8 对被交道路的改移和归并,应结合实际充分研究,采用合理可行的技术标准和设计方案。被交道路的改移应征得主管单位的同意。3.9 干线公路改(扩)建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a) 应对原路进行系统的勘察和检测,收集原路历年的管养资料和交通事故资料,在对原路进行符合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原路的工程缺陷和交通安全隐患;b) 平原区路段宜采用双侧整体加宽,尽可能避免短距离的同向分离;山岭重丘区路段应综合研究论证原路状况、建设难易程度、现有设施和资源的可利用程度、拼接加宽结构的安全性、工程实施对原路及区域交通的影
9、响,以及改(扩)建实施后的运营安全等因素,合理采用改(扩)建方案;c) 应充分利用原路,设计应明确拆除材料的利用方案;d) 应作保通方案设计,需要分流绕行时,应评估分流路线的通行能力,如需要对分流路线进行维护,应将维护费用纳入工程概算。3.10 树立品质工程和绿色公路理念,做好环境、生态的保护和恢复,积极采用节能、环保设备。4 横断面布置4.1 一级公路4.1.1 整体式路基4.1.1.1 双向八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 100 km/h 一般路段路基宽度 41.00 m;设计速度 80 km/h 一般路段路基宽度 40.50 m,见图 1。DB41/T 149620173土路肩 硬路肩 硬路肩
10、 土路肩路缘带路缘带 路缘带中央分隔带行车道 行车道0.75 3.00 43.750.75(0.50)2.0041.00(40.50)0.502.5043.750.75(0.50)0.75单位为米注1:括号外数据适用于100 km/h一般路段,括号内数据适用于80 km/h一般路段;注2:内侧车道(内侧第1、2车道)仅限小客车通行时,其车道宽度可采用3.50 m。图 1 双向八车道一级公路标准横断面4.1.1.2 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 100 km/h 一般路段路基宽度 33.50 m,设计速度 80 km/h 一般路段路基宽度 33.00 m,见图 2。土路肩 硬路肩行车道行车道中央
11、分隔带路缘带路缘带硬路肩路缘带土路肩33.50(33.00)0.75 3.00 33.750.75(0.50) 0.75(0.50)2.0033.750.500.752.50单位为米注:括号外数据适用于100 km/h一般路段,括号内数据适用于80 km/h一般路段。图 2 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横断面4.1.1.3 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 100 km/h 一般路段路基宽度 26.00 m;设计速度 80 km/h 一般路段路基宽度 25.50 m,见图 3。单位为米26.00(25.50)3.00 23.750.75(0.50)2.000.75(0.50)2.500.750.500.
12、7523.75土路肩 硬路肩行车道中央分隔带路缘带路缘带行车道硬路肩路缘带 土路肩注:括号外数据适用于 100 km/h 一般路段,括号内数据适用于 80 km/h 一般路段。图 3 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横断面(中分带宽 2.00 m)DB41/T 149620174当中央分隔带不需要设置管线设施,并设置混凝土护栏时,经论证中央分隔带宽度可采用1.00 m,见图4。单位为米25.00(24.50)3.00 23.750.75(0.50)1.000.75(0.50)2.500.750.7523.750.50土路肩硬路肩中央分隔带路缘带路缘带行车道 行车道硬路肩路缘带 土路肩注:括号外数据适用于
13、 100 km/h 一般路段,括号内数据适用于 80 km/h 一般路段。图 4 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横断面(中分带宽 1.00 m)山岭区集散功能一级公路,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经论证可采用路基宽度21.50 m的断面,见图5。土路肩 硬路肩中央分隔带路缘带路缘带行车道行车道硬路肩路缘带 土路肩单位为米1.50 23.75 1.000.750.500.7521.500.50 0.5023.75 1.00图 5 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横断面(山岭区集散功能)4.1.2 分离式路基采用分离式断面时,应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不应小于表1的规定值。左侧硬路肩宽度包含左侧路缘带宽度。表 1 分离式
14、断面一级公路左侧路肩宽度设计速度(km/h) 100 80 60左侧硬路肩宽度(m) 1.00 0.75 0.75左侧土路肩宽度(m) 0.75 0.75 0.504.1.3 右侧硬路肩宽度DB41/T 149620175一级公路右侧硬路肩宽度应符合表2规定,并应符合下列原则:a) 建设条件特殊受限时,经论证可局部压缩硬路肩宽度,硬路肩最小值见表 2,同时应妥善处理好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需求;b) 干线一级公路硬路肩宽度小于 2.50 m 时,应设置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 3.50 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 40 m,间距不宜大于 500 m;c) 压缩硬路肩的路段应进行安全性评价,并根据
15、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表 2 一级公路硬路肩宽度设计速度(km/h) 100 80(干线功能) 80(集散功能) 60右侧硬路肩宽度一般值(m) 3.00 3.00 3.00(1.50) 1.50右侧硬路肩宽度最小值(m) 1.50 1.50 0.75 0.75注:设计速度 80 km/h 的集散功能一级公路,山区建设条件困难时,经论证可采用括号内数值。4.1.4 过城镇路段、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络道路一级公路过城镇路段以及以公路项目立项的城市组团之间的联络道路应遵循下列原则:a) 设计速度不宜大于 80 km/h;b) 宜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等的交通需求,可根据交通组成情况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
16、行道。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含两侧路缘带宽度)单向通行时不宜小于 3.50 m,双向通行时不宜小于 4.50 m,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 2.00 m,见图 6;c)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宜设置 1.50 m 宽侧分带,侧分带宽度可根据设施带实际宽度确定;d) 当单向机动车车道数大于等于 3,内侧车道(内侧第 1、2 车道)仅限小客车通行时,其车道宽度可采用 3.50 m。行车道 行车道中央分隔带路缘带路缘带侧分带侧分带路缘带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缘带单位为米1.50n3.753.50(4.50)2.002.000.500.50n3.750.500.501.50 2.003.50(4.50)注:
17、图中 n 大于等于 2、小于等于 4图 6 过城镇路段标准横断面4.2 二级公路4.2.1 一般路段4.2.1.1 设计速度 80 km/h 一般情况下路基宽度宜采用 12.00 m,见图 7。非机动车和行人较多时可采用15.00 m,见图 8。DB41/T 149620176行车道硬路肩土路肩 行车道 路缘带 硬路肩 土路肩0.75 1.50 3.75 3.750.50 1.000.7512.00单位为 米图 7 设计速度 80 km/h 二级公路(一般情况)标准横断面行车道 行车道 路缘带 硬路肩 土路肩硬路肩土路肩0.75 3.00 3.75 3.750.502.50 0.7515.00
18、单位为米图 8 设计速度 80 km/h 二级公路(非机动车和行人较多时)标准横断面4.2.1.2 设计速度 60 km/h 一般情况路基宽度宜采用 10.00 m,见图 9。当建设条件允许时可采用12.00 m,见图 10。土路肩 硬路肩 行车道行车道 硬路肩 土路肩0.750.75 0.75 0.753.50 3.50单位为米10.00图 9 设计速度 60 km/h 二级公路(10.00 m 宽)标准横断面DB41/T 149620177单位为米1.50 3.750.500.7512.000.751.003.75土路肩 硬路肩行车道 行车道 硬路肩路缘带 土路肩图 10 设计速度 60
19、km/h 二级公路(12.00 m 宽)标准横断面4.2.2 慢行车辆较多路段二级公路慢行车辆较多路段应符合以下规定:a) 二级公路慢行车辆较多时,可根据需要采用加宽硬路肩的方式设置慢车道,慢车道宽度 3.50 m,见图 11;土路肩 慢车道行车道行车道 硬路肩路缘带 土路肩0.750.753.003.75(3.50)0.503.75(3.50)3.50单位为米16.00(15.50)图 11 设置慢车道的二级公路标准横断面b) 设置慢车道的路段,行车道与慢车道之间应施划实线,见图 12。图 12 设置慢车道二级公路的车道划分4.2.3 过城镇路段、城镇化社区道路二级公路过城镇路段和以公路项目
20、立项的城镇化社区道路应遵循下列原则:DB41/T 149620178a) 宜双侧各增加一个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应设置侧分带,侧分带宽度根据隔离设施和市政设施布设需要可采用 0.50 m(见图 13a)或 1.50 m 宽(见图 13b);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含两侧路缘带宽度)单向通行时不宜小于 3.50 m,双向通行时不宜小于 4.50 m,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 2.00 m,见图 13;b) 运行限速不应大于 60 km/h,过城镇路段行车道宽度宜与两端路段行车道宽度一致。2.00 3.50(4.50)0.50 0.5023.50(3.75)0.50 0.500.5023.50(
21、3.75)3.50(4.50) 2.00单位为米非机动车道侧分带路缘带行 车道 行车道双黄线路缘带侧分带非机动车道a) 侧分带宽 0.5 m非机动车道侧分带路缘带行车道 行车道双黄线路缘带侧分带非机动车道2.00 3.50(4.50)1.500.5023.50(3.75)0.5023.50(3.75)0.501.503.50(4.50) 2.00单位为米b) 侧分带宽 1.5 m注:当机动车交通量较大或兼具城市主干路功能时,应设置中间分隔设施。图 13 过城镇路段二级公路标准横断面5路线5.1 宜选用超高横坡不大于 4%的平曲线半径,超高横坡宜满足运行速度的要求,最大超高横坡应控制在6%以内。
22、5.2 大桥及特大桥纵坡不宜大于 3.5%。5.3 过城市规划区路段的平面线位和道路标高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5.4 设置有非机动车道的城镇路段,非机动车道纵坡宜小于 2.5%,当大于或等于 2.5%时,纵坡最大坡长应符合表 3 的规定。表 3 非机动车最大坡长纵坡(%) 3.5 3.0 2.5最大坡长(m)自行车 150 200 300三轮车 - 100 150DB41/T 1496201795.5 一般情况下,道路纵坡应不小于 0.3%,以利路面排水。当条件受限,道路纵坡小于 0.3%时,路面应采用分散式排水。5.6 改(扩)建工程应遵循下列规定:a) 原路平、纵面线形符合原设计规范、不满足
23、现行规范的路段,经安全评价并完善交通工程设施后满足行车安全时,可利用原有平、纵面线形;b) 原路设置有中央分隔带时,应对原路两幅分别进行纵断面拟合和纵断面设计;c) 为充分利用老路,可适当降低规范规定的最小坡长要求,但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最小竖曲线长度;当因路基段加铺需要在桥头设置渐变段时,渐变段坡差不宜大于 1/1000,且渐变段长度不宜小于50 m。6 路基工程6.1 路基设计6.1.1 当原地面横坡陡于 1:2.5,和沿崖、河、塘临空面高的路段,应验算路基沿基底及基底软弱层滑动的稳定性。6.1.2 填土路基上路床范围内应进行掺灰(或水泥)处理,下路床和路堤范围应视填料性质通过试验确定。6.1
24、.3 路基填高小于 20 m 时,边坡宜采用折线形式,大于 20 m 时宜采用阶梯形式;挖方路堑边坡应采用阶梯形式,边坡平台宽度不宜小于 2 m,一般土质路堑边坡分级高度不宜大于 8 m,膨胀土路堑边坡分级高度不宜大于 6 m,石质边坡分级高度应结合岩性和层理分布具体确定。6.1.4 填高小于 2 m,连续长度较长且排水顺畅路段,当土地条件允许时,可考虑采用缓于 1:3.5 的流线型缓坡,并配合使用浅碟形边沟,以利于行车安全和景观。6.1.5 直立性较好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路堑边坡应采用 1:0.31:0.5 的陡边坡,挖方较深的自重湿陷性黄土边坡应进行工点勘察与设计。6.1.6 对陡坡路基、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 1496-2017 普通干线公路设计指南 1496 2017 普通 干线 公路 设计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