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doc
《2010年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卷 选择题 读 “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 ”,完成 1 2题。 【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人口 B乙表示环境 C丙表示资源 D丁表示经济系统 【小题 2】 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生产过程中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将围海造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是荷兰政府近年来正在推行的一项宏伟计划,该计划准备花费 30年时间恢复这个国家的 “自然 ”。据此完成 22 23题。
2、 【小题 1】材料中提到的湿地和我国东北平原的湿地分别是指 A沼泽和草甸 B滩涂和沼泽 C湖泊和沼泽 D浅海与草甸 【小题 2】每年 2月 2日为世界湿地日,此日前后,有关下列各地叙述正确的是 A刚果河水量最大 B开普敦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最低 C黄河中游,冰凌泛滥 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 ”是中国人民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读下图,回答24 25题。 【小题 1】发展循环经济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 【小题 2】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地理学原理是 A大气循环原理 B水循
3、环原理 C生态循环原理 D地质循环原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回答 26 27题: 【小题 1】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A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B农业技术改革 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 D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小题 2】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也反映了 A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B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4、城市森林是指生长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在所在环境有明显改善作用的林地及相关植被,它具有一定的规模,以林木为主体,是各种类型的森林作物、栽培作物和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气候与土壤等自然因素的总称。据此回答 28 29题。 【小题 1】城市森林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其中最主要的的是 A提供直接有形的林产品 B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 C防风固沙 D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康乐游憩的环境和场所 【小题 2】为迎接 2008年的 “绿色奥运 ”,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确定了 100多种树木为京城绿化的 “主力军 ”,这些造林树木中,不可能是 A常绿阔叶树 B落叶阔叶树 C针叶树 D灌木 答案: 【
5、小题 1】 B 【小题 2】 A 下图是某城市采暖期耗煤量曲线图,室内温度保持 16 。读图回答 3031题。 【小题 1】若在采暖时期适当增加室内温度,则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耗煤量增大 B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减少 C境会更加恶化 D内外温差会变大 【小题 2】为解决采暖期因耗煤而带来的问题,可采取的最优措施是 A因地制宜利用地热等清洁能源,使空气洁净 B用家庭空调制暖,使用方便 C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供热,再送到采暖城市 D减少煤炭使用量,增加石油消费的比重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国务院曾发出通告,在内蒙古高原禁止挖发菜、甘草、麻黄草。完成 3234题。 【小题 1】国
6、务院做出上述通告的原因是 A上述植物属于珍稀植物,必须加以保护 B研究发现食用发菜等有害人体健康 C甘草、麻黄草属于淘汰使用的药材 D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荒漠化和沙尘暴 【小题 2】高原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最不可取的是 A变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B建设 “草库伦 ” C增大牧场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D大力植树种草,保护生态 【小题 3】下列各项法规、通告中,唯一与国务院此通告目的不同的是 A鄱阳湖每年 10月至次年 3月休渔 B禁止捕杀藏羚羊 C南方农田禁止捕杀青蛙 D上海市限制摩托车进入主要市内干道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7、 3】 D 为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首钢总部从北京搬迁到河北曹妃甸,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 A行政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宣传教育手 段 答案: A 下图分别表示我国四个省区的主要能源,指出由左向右所表示的省区依次是 A浙江、山东、江苏、西藏 B广东、河北、四川、西藏 C广东、广西、四川、海南 D山东、河北、贵州、广西 答案: B 墨西哥城位于 19N,在海拔约 2250米的盆地中,如下图,该市有 2000余万人口, 3 5万家工厂,约有 300万辆汽车。回答 39 40题。 【小题 1】墨西哥城每年 11月至次年 4、 5月多发生严重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原因有 A受温室
8、效应影响 B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且盆地地形,多逆温 C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小题 2】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A控制人口,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治理工厂废气 B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禁止使用私家车 D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说明了 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 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 A B C D 答案: D
9、 读右图,回答 19 20题。 【小题 1】这幅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小题 2】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人工合成的 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
10、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过程的不可逆性 答案: A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什么矛盾 A资源的有效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答案: C 下列关于不同水体自净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湖泊的自净能力比河流强 B污染物进入河流后扩散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繁殖快 C湖泊水流动性小,水中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 D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和河流的自净能力都差 答案:
11、 D 读下图,结合材料回答 6 8题。 材料: 20世纪 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到 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流量锐减,现已断流 320 km,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 【小题 1】造成河流断流的原因是 塔里木河上游大规模开垦,农业灌溉及生活用水大增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移,降水量减少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北移 A B C D 【小题 2】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可能引发的变化有 A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沙漠面积扩大 D该水库防洪能力丧失 【小题 3】该流域合理整治的措施有 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 加快开荒,种植粮棉 大力发展节水
12、农业 开采地下水,保护地表水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C 【小题 3】 D 读 2003 2004年北京 a、 b、 c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的各月污染指数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大气污染的浓度越高,污染指数越大,则空气的质量越差),回答 9 10题。 【小题 1】如果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下列选项的四种,则据图判断其首要污染物是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可吸入颗粒物 【小题 2】下列关于造成这种污染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B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C发达国家把污染转嫁于发展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海南 中学 高二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