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一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 夏本纪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 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 (注:材料中的禹、启、益均为人名)。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A禅让制作为政治权利传承的方式未被突破 B禹直接将天子位传给子启 C王位世袭制开始, “家天下 ”局面逐渐形成 D益将王位禅让给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中可以看出启突破了禅让制,继承了王位,“家天下 ”的局面形成;
2、材料 “及禹崩,虽授益 ”说明 B项不符合材料; D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来。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确立 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 “文帝不明而喜察 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诤,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唐太宗吸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 A发挥三省的监督牵制作用 B完善朝 议谏诤制度 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 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 “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专断,不重视
3、纳谏所致,因此唐太宗注意纳谏,完善谏议制度。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C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户部 D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体制成熟的标志,其运行程序是:皇帝下旨 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封驳 尚书省执行,修建水利工程是工部的职责。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4、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明代为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 。这种排列主要体现的是 A封建皇权的独尊 B等级制度的森严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 可知宋代第一个是 “赵 ”,明代第一个是 “朱 ”,而这些都是皇帝的姓且皇族姓氏排在首位,主要体现了皇权的独尊地位。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加强 封建皇权的独尊 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
5、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B文化教 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答案: A 试题分析: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6、 宋太祖曾说: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 (节度使辖区 ),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 “三衙 ”,收精兵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文人)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可以看出这是重文轻武思想;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是加强禁军、削弱厢军,可以明显排除;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也不符合重文 轻武的思想; AB都有重文轻武的思想,但 A想更合适,题干中说的是 “分治大藩 (节度使辖区 )”即管理地方,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7、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 “犬牙交错 ”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 B加强专制皇权 C发展地方经济 D防止地方割据 答案: D 试题分析: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 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 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 “犬牙交错 ”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 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
8、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故应选择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加强中央集权 “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A “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 B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D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史实判断,材料中描述的是科举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是九品中正制;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是科举制; “凡周之士
9、,不(丕)显亦世 ”是宗法制; “举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是察举制。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 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说明了梁启超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湖北 黄冈 中学 上期 中文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