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江西上高二中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江西上高二中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江西上高二中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江西上高二中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三字经写到: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禅让制 分封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度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夏朝建立后已经被世袭制取代;中央集权制度秦代正式建立,之后不断完善,西周还没有此制。因此排除 。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扩大了疆域、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分配,巩固了统治。 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凡
2、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具有此种行政审 核功能的机构是( ) A汉朝的中朝 B唐朝中书省 C唐朝门下省 D明朝的内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汉代的中朝主要是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不负责审核,排除 A;唐代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诏令,排除 B;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而不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阁员也只是以票拟的方式提供建议,不具备行政审核功能,排除 D。根据所学可知三省六部中的门下省负责审核, C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
3、体的演进与强化 三省六部 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 ) 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C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D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权力有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在君主专制条件下设立监察机构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监察官员和监察 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服务于皇帝,因此决定了其权力有限、效能有限。因为
4、有皇权为依靠,甚至贪赃枉法。这一切都归因于专制制度的本质,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监察制度 2014年 1月 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又叫“政月 ”,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 “政月 ”改为 “正月 ”, “正 ”字的读音也为 “征 ”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中对地方的管理、控制不断强化,材料未体现,排除 A;材料中没有强调君权神授、皇帝的决策来
5、源于神的意志,排除 B;材料也没有关于皇帝的决策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信息,排除 C。材料 “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主要体现了避讳制度,避讳制度反映的是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尊的特点。 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皇帝制度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 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 “中间路线 ”是指( )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所谓的 “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 ”指的是
6、实行了分封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 ”则是指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朝早期 “走一条中间路线 ”指的是刘邦错误的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 A符合题意。 BCD都不是关于国家结构方面的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郡国并行制度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1%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的公平、公正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
7、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进士的出身比例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平民甚至是贫寒家庭,因此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的说法不准确,排除 A; BC古代选官制度受社会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实现公平、公正,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科举制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散序进士)这主要是因为( ) A只有进士才能为官 B进士考试难,录取率低 C进士在官场的同僚多 D社会普遍认同进士的能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 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 ”表明进士之外做官另有其他途径,科举不是唯一的
8、选官做官途径,排除 A;隋唐是科举制度初创时期,进士科考试难,录取率低,因此考中进士的人就备受尊重、推崇, 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进士在官场的同僚多的信息,排除 C;考中进士主要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学识,做官以后才能体现出其能力,材料并无关于其能力的表述,排除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科举制 “范仲淹于公元 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 等地方官,于 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通判负责监督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
9、察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为地方官;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为中央官职。宋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设置通判以监督知州,行使地方监察权。在中央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置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因此 ABC符合事实。参知政事不负责地方事务,通判行使地方监察权, 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监察制度(通判)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 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
10、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B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工部 C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D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工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提到的事情是发生于唐太宗时期,因此是在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运行机制的认知。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诏令,交由门下省审批封驳,通过后交由尚书执行。因为涉及大型水利工程,因此由六部中的工部来负责。因此 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三省六部运行机制 宋朝有一条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
11、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 “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罢官 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本题应选 C项; A项中 “遏止 ”、 B项中 “有效 ”、 D项中的 “严密 ”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2、监察制度 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 “乾德三年 (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 ”这一举措把地方的财权收归中央 ,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 “这一举措把地方的财权收归中央 ”而并未设计地方的行政、军事、司法等权力,因此不能说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而不是通过转运使;结束藩镇割据局面是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手段的结果。因此排
13、除 ABC三项。由于把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归中央,因此地方财力不足,难以对抗中央,因而从经济的角度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故 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转运使 有位学者指出: “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
14、学可知,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A正确;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正确;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分割财权的是三司, C符合题意;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君权与相权 如图为中国古代某朝代疆域图,图中 在管理方式上有明显差异的是 (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图中 为辽阳行省, 为岭北行省; 为甘肃行省; 为中央 宣政院辖地。因此 属于同类管理方式,排除 ABC。
15、D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元朝地方管理体制(行省和宣政院辖地)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 “皇权 ”与 “相权 ”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重大事务先由内朝决策,削弱了相权;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这一措施分散了相
16、权;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同样也分散了相权。因此排除 ACD。元朝设置中书省,长官任宰相等于扩大了宰相的权力,容易形成宰相专权。鉴于此明朝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君权与相权 我国奴隶社会的 “天子 ”制度与封建社会的皇帝制度的最根本区别 是( ) A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不同 B对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的规定不同 C最高统治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D最高统治者拥有的权力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称为天子还是称为皇帝,都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代称,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17、,不是根本区别; BD虽然都体现了两个时期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不同,但是也不能被看做是二者的肯本区别。因为二者的根本不同是性质不同:一个是奴隶社会的,一个是封建社会的。一个代表奴隶主阶级,一个代表封建地主阶级。 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皇帝制度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是诗人金榜题名后在京城写下的诗句。该诗人是生活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两宋的都城分别是东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排除 C;明清都城是南京、北京,排
18、除 D; “金榜题名 ”反映了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且京城是长安。 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科举制 皇 帝和大臣讨论如何选拔人才。大臣主张应该只问他们个人能力的高低 ,不要计较他们的家世背景。皇帝反对大臣的说法 ,强调历时久长的世家才是培养人才的沃土 ,这件事最可能发生在哪一时期 ( )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宋元 D明清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皇帝主张按出身门第作为选官标准。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和三公制。长官由皇帝按才能标准任免而不是门第出身,排除 A; B隋唐时期
19、实行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和品行,宋元明清延续科举制,排除 CD。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朝代依靠世家大族建立,九品中正制下形成了世族掌权的局面,一方面世族的腐朽推动了庶族的发展参与政权。因此 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选官制度 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绣九条金龙,明清时期只有皇宫屋檐可有九只吻兽。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周公之礼作乐,使得贵贱有差、尊卑有别
20、、长幼有序,确定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规范。材料中天子用 “九 ”,体现了礼乐制度下周天子的权威,由此可知礼乐制度是维护天子权威的统治工具。 C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礼乐制度 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没有强调孩子的姓随父而不随母,因此体现不出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材料并没有关于同宗家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江西 上高二 中高 上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