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1年 10月 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 “作揖行礼 ”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 B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 C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 D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文中关键信息是: “作揖行礼 ”“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 ”以此可知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道德规范。 A 是墨家的尚贤; B 是法家
2、商鞅的以暴制暴;D是道家的无为思想; C是孔子的言论,体现的就是仁和礼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 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 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 “资产阶级革命家 ”,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 “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简称 “平民革命家 ”)。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 ” B “创立民国 ” C “平均地权 ”与 “节制资本 ” D “天下为公 ” 答案: C 试题分析: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平均,实现人民普遍幸福,这和民生主义相同。因此,民
3、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孙中山被定性为 “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因此选 C。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 “工农武装割据 ”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国民大革命时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共产党员人数增加没有关系;人民军队建于 8月与题不符;抗日统一战线建于 1937年与题意不符,C选项正确,答案:选 C。 考点: 20世纪以来
4、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 ”、新民主主义论 2012年 6月 16日中国神舟九号飞船顺利升空,并在 18日 14时左右与 “天宫一号 ”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又一次进 步。中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记忆能力。 A项不属于航天领域内容; B项发生于 1970年,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由此进入航天时代,选 B项,不选 C、 D两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 “双百 ”方针的内容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 “打一个可笑
5、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 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苏格拉底是与古希腊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倡导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和 “美德即知识 ”的思想。本题中 “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一句,表明苏格拉底在捍卫自己的思想自由, D选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
6、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 1420 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 41米宽、 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A启蒙运 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C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D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 “文艺复兴 ”的理解。从 “14201436 年 ”“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 ”等关键词得知这是文艺复兴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得知 C项是正确的,其它选项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文艺
7、复兴 马丁 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 “福音体验 ”: “我夜以继日地思索 上帝公义 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 义人必因信得生 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 上帝的公义 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 路德 “福音体验 ”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核心观点 是 “因信得生 ”,意思是只要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救赎,成为 “得生 ”。从材料中
8、的 “上帝的公义 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等信息可知宗教改革是反对教会垄断与上帝沟通的权力,主张人人都能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使人们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宗教改革只是在信仰范围之内进行的改革,他们的宗教哲学思想依然带有神学的印记,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宗教改革 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说: “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 是 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 “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主要是指 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B提倡摆脱宗教的束缚
9、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世纪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的旗帜是理性。所谓的 “理性 ”指的是人的思考和判断,即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现象。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宗教改革 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小题是关于 “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 ”的比较题目,要求比较共同点。作为思想解放运动,她们的共性应从二者的性质
10、、作用、影响、意义等方面着手,而题文中比较出的相同点中 “ 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是错误的,所以有 的都是错误的选项。答案:只能是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宗教改革;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 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
11、与创新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选项中 “反对旧道德 ”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 “没有全盘反传统 使 传统重现光芒 ”不符;由题文中的信息 “没有全盘反传统 ”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 B项 “混淆 ”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本题应选 D项;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下图所示为 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 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儒家
12、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B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C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D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答案: D 试题分析: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渐进过程。题干的奏折中说 “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科者一千一百余人。 ”说明先进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仅学习西方的科技不能救中国,开始转向社会科学领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 D。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近 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 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
13、急遽增加,到 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D文学革命的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了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所以,报纸数量增加的原因是 “文学革命的影响 ”,故答案:选 D。 考点:
1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 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 “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民贵君轻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 “屈民以伸君 ”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 B项; A错在 “全部 ”; C、 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思想
15、的形成 朱熹说: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对上述朱熹关于 “天理 ”与 “人欲 ”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是 把 “天理 ”和 “人欲 ”对立起来 关注了人的自然需求,注重道德伦理 有利于调节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 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材料中朱熹对 “存灭理,灭人欲 ”的解释,饮食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而李贽则对 “存灭理,灭人欲 ”思想的大肆批判,反映了李贽
16、对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性的否定,故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儒家发展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由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得知材料体现了 “三纲五常 ”。结合所学知识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思想的形成 顾炎武认为 “王
17、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 “经世致用 ”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 “心学 ”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 “心学 ”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设置情境材料考查学生对于顾炎武 “经世致用 ”思想的准确理解。顾炎武并非主张摒弃孔孟儒学,故选 D;从材料来看,宋明理学面临着危机,顾炎武批判地继承了儒家思想,提出了 “经世致用 ”, A、 B、 C三项从材料中都能得出。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儒家 据叶德辉
18、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 “九经 ”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 ,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 C 南宋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后世称为 “马一角 ”“夏半边 ”,有人联系他们生活的时代称这类画作的意境为 “残山剩水 ”。以下诗句中与这类画作创作背景相同的是 A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大漠穷秋
19、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古代中国书画艺术成就 ”的掌握情况。南宋偏安江南,集中了北宋画家,恢复翰林图画院,又一次掀起了宫廷绘画的高潮。同时,辽金为政法需要也设立了画院,培养自己的美术人才。两宋是古代画院正式形成和发展时期,画院体制逐渐完善,规模不断扩大。这与两宋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美术与美术发展重要的政治作用,大力的支持和推动美术与美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故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成就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 戏曲艺术 .书画艺术 西游记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年,主角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
20、”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圈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西游记刊刻于明万历二十年,以李贽为代表人物,他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儒家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
21、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 B “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 ” C “兴民权、开议院 ” D “德先生 ”和 “赛先生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以及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可知是洋务运动, B项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所以 B项符合题意; A项未涉及经济改革; C、 D项已涉及到了种子和种植方法,与材料不符;故选 B 。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
22、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综合题 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文明对话的过程。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 “东西方文明的对话 ”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来参加。 【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 孔子说: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把 “智 ”(智慧)、 “仁 ”(仁德)、 “勇 ”(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 “君子道者三 ”,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 “美德就是知识 ”(或 “道德就是知识 ”)。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认为: “美德由教育而来 ”。 ( 1)根据上述材料
2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2分) 【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材料二 16至 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 “三权分立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 2) 17世纪的中国和 18世纪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江苏 东台市 中学 上期 期中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