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江西省红色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江西省红色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江西省红色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江西省红色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 632年)冬践土之会,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 “天子狩于河阳 ”,以下评述正确的是 作者描述带有主观因素 通过一个 “狩 ”字,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念 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 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天子狩于河阳 ”可知 作者描述带有主观因素的表述正确;晋文公召周天子是对礼乐制度的破坏, “狩 ”字,表达了作者对 “分封制 ”下天子权威的的维护,因此 正确。 文献史
2、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的表述太绝对; 历史是客观的真实的,不能说成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兼考历史研究法) 1940年 9月 7日,蒋介石下令 “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 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 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材料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
3、可知材料中的 “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 ”是指中共开展的敌后抗战 百团大战。蒋介石看到百团大战对日寇的沉重打击,于是命令各战区采取百团大战的作战原则 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实行交通破袭战。由此可以得出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C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伟大的抗日战争 国共抗战 GDP 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下图为 1700-1890年世界GDP 的份额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亚洲国家的衰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
4、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 1820 1890年这个时间段的变化,结合所学世界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从中得出推动欧洲经济发展和导致亚洲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ACD都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蒸汽 ”的力量 自由主义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皇帝,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 “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 ”,保护中国近海 “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这一史实 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的掠夺 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
5、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 “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 ”可以看出张謇建议清政府开发海洋;“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可以看出其主张保卫海权,因此可判断 C 项正确。A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B和 D夸大了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实业救国 以下是 l925年清华学校大学部招生考试的部分试题: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有何异同 (2)中国国会为何有两院 (6) 试详论独裁制与委员制利弊。 ( 8)试择要批评民国十二年公布之宪法。 ”下列相关推断正确的是 A命题者质疑实行两院制 B清华学校关注考生公民素养 C公
6、众批评临时约法 D北洋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涉及 “宪法、国会、两院 ”等多个信息, A项不能完整体现材料信息,也无法看出命题者的质疑两院制的态度。临时约法此时已经废除,不符合题干中的“民国十二年公布之宪法 ”。辛亥革命后帝制废除,因此北洋政府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综合以上分析排除 ACD项。命题人通过这些考题,意在让青年人关心政治,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和素养。 B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与共和政体的确立 厉以宁说 “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
7、。 ”两个 “分界线 ”的共同含义是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所以说 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是因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已发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此后罗斯福新政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前提下加强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逐步改变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发挥市场的作用。因此 B项符合题意。
8、A项混淆了概念,罗斯福新政未涉及所有制变革, C项错,中国改革开放后是减弱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D项错。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一些特征实际上在雅尔塔会议期间就已经形成。在如何划分欧洲势力范围问题上,美英所代表的西方和苏联在雅尔塔达成了所谓的 “巴尔干百分比 ”,即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占有 90%和 75%的优势;英国(连同美国)在希腊占 90%的发言权;南斯拉夫和匈牙利,苏联与西方平分秋色。 “巴尔干百分比 ”的特征有 大国强权 两分天下 冷 战对峙 美苏争霸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
9、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美英所代表的西方和苏联 “划分欧洲势力范围 ”、 “ 苏联与西方平分秋色 ”,体现了大国强权和两分天下。冷战局面是从战后双方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歧加剧后才形成的,雅尔塔会议并未直接形成冷战对峙和美苏争霸。因此 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美苏争锋 雅尔塔体系 下图是 20世纪 5070 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 “” 表示合作关系,“ ”表示对抗关系) ,甲乙丙分别指 A英法美 B英美苏 C中苏美 D美中苏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示可以看出,在 50年代,甲与乙丙均是对抗的关系,但是乙丙
10、是合作的关系。这符合 50年代中苏结盟对抗美国。而到了 60年代则是没有了合作,三者间全是对抗,这符合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恶化和美苏争霸。到了七十年代,乙丙还是对抗,可是甲丙之间进行了合作,这符合中美关系正常化,中苏继续对抗。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甲乙丙依次是美国、中国和苏联。 C 项符合题意,其 它各项均不正确。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美苏争锋 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 三重镜像。由 “界线分明 ”到 “世界变平 ”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11、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两极格局的形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 “见山是山,界线分明 ”指的是战后美苏对抗形成两极格局。 “世界变平 ”反映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是经济全球化。而两极格局的终结其标志是苏联解体。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两极格局的结束 2010年 1月第 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 “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 ”。三个 “重新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B动荡局势的加剧 C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复
12、杂格局 D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两极格局结束后,不应再强调冷战思维,重新思考价值观是政治多极化的反映。达沃斯论坛是一个世界经济论坛,各国希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强合作。重新设计合作体制,是对原有经济秩序的改变,这体现了经济力量的多极化。综合以上分析可知 A项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 近代有学者说: “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 ”、“西洋画可谓形 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 ”。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A西方画作都以形
13、似为重 B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C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 D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文人画 “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 ”即注重表达文人的情感、意境;而传统西洋画 “形似极 ”, “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 ”而出现立体派绘画。因此综合来看,文人画和立体派绘画都不是追求形似,更强调人文情感。因此 D项符合题意。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后现代美术 历史学家布洛赫指出: “即使是那些看来明白无误而又极具价值的文献或考古资料,也只有当人们适时地向它提出问题时,它才会开口说话。 ”他在此强调
14、历史研究应 A带着问题去发掘资料的价值 B搜集足够的资料并进行确证 C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D依据已有的资料确定研究方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 “只有当人们适时地向文献或考古资料提出问题时,它才会开口说话 ”。 “开口说话 ”即将文献 和考古资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历史价值呈现出来,而前提是向他提出问题,即带着问题去发掘资料的价值。因此 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史学常识和历史研究法 下表反映的是 1931年以后中共中央驻地的变迁,对此变迁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时间 1931年 11月 1935年 11月 193
15、6年 6月 1937年 1月 1947年春 1949年 3月 驻地 江西瑞金 陕北瓦窑堡 陕西保安 陕西延安 河北西柏坡 北平 A. 见证了国共两党对峙一合作 对峙的历程 B. 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导地位 C.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胜利 D.中共作了两次重大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 19271936 国共处于对峙状态, 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19451949 再次分裂对峙,因此 A符合史实可排除。从 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中共七大,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
16、导地位。 1949年和平解放北平,解放战争全国胜利在即,说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胜利。在这期间党的工作重心经历了一次转移,就是 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开始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 1924年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 “欺人之弱,乘人之丧 ”,是 “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
17、这是 “东方的野蛮 ”。关于胡适这一态度说明 胡适坚持契约 精神 胡适缺少反封建精神 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 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胡适认为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废帝溥仪赶出故宫不仅违反了法制精神(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而且还违背了正义原则( “欺人之弱,乘人之丧 ”),此举是野蛮行为不符合近代文明进步的潮流,这也表明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由此 三项表述符合题意。 项说法错误,胡适是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 有较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
18、动 胡适的思想 班固说: “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 ”接着又说: “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 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分封制下人们应该各安其份,等级不可僭越。五霸
19、、六国、四豪都是 “罪人 ”,正是因为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称霸现象,破坏了礼乐等级制度,因此 AC 表述错误。六国抗秦就是发生在战国后期,排除 C 项 。 D 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的发展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 伦理的德 性即是中间性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中和 ”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这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因此伦理的德性即
20、是中间性与之一致, 正确。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是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阐述的 “中道 ”学说,认为 “中道 ”是一种德性。所谓中道,就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感情与行为,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而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 正 确。 均与材料观点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儒学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
21、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示可知此水利工程是灵渠,结合所学可知其用途是为了征服越族时运输军队和物资的,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对秦统一全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可排除ACD三项。该水利工程不用于灌溉,因此 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走向 “大一统 ”的秦汉政治 秦统一和灵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内容上多以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 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成就了宋词的另 一座高峰 ”。上述材料划线处应填入的是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辛弃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
22、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开豪放派词风的是苏轼,因此 C项符合题意。李煜和柳永属于婉约派,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代表人,晚于北宋苏轼。因此 ABD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点 宋词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 B人文精神 C自由公正 D人民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并未体现在国家事务中法律的地位至高无上;未强调公民在政治上是自由的,在处理
23、国家事务上是公正的;没有说明公民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因此排除ACD 三项。材料主要强调对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因此 B项符合题 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罗马人的法律 罗马法的原则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他时,它不存在。当然,这一论断的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骇人听闻的论断,居然在一门古老的学科 历史学那里找到了知音。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江西省 红色 六校高三 第一次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