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湖南省衡阳市六校高三12月联考语文卷.doc
《2012届湖南省衡阳市六校高三12月联考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湖南省衡阳市六校高三12月联考语文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湖南省衡阳市六校高三 12月联考语文卷 选择题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从纯粹制度理性来看,公车改革不应留漏洞,不能给既得利益者钻空子。问题是,绝对完善的制度从来 不是一挥而就的。 B目前很多电视台明年的剧排都已经排满,如何 消化 协调这些广告,寻找一种利益平衡是电视台目前的当务之急。 C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 26届大会上, 2500多名科学家决定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逐出行星行列。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至此尘埃落定,太阳系只剩下八大行星。 D为了推销产品,商家打起了 “绿色生活 ”、 “环保电视 ”的注意。专家提醒,环保电视市场鱼龙
2、混杂,购买时须认清 “中国环境标志 ”。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台湾有关方面公布的救灾物资需求,中台办正在积极准备相关救灾物资,为台湾同胞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各种必要援助。 B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尽管国内外旅游业面临的压力和不确定性都在加大,但中国旅游业繁荣与发展的基本状况并未改变。 C关于论文抄袭屡禁不绝的原因,人们有很多解释,诸如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学术道德的沦丧、量化的科研评价机制等都是重要因素。 D在高三毕业典礼上,校长作了感情真挚的发言,两千余名学生和老师都听得如痴如醉。 答案: B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 落基山岭之
3、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 , ,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 , 。不过要领略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A冷得清清醒醒白得虚虚幻幻心寒眸酸呼吸 困难 B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C冷得清清醒醒白得虚虚幻幻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D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心寒眸酸呼吸困难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 水汪汪的眼 朱以撒 对于深度的认识,我不是从书本开始的 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很难领会数字给予的启蒙,譬如我们身处海平面多少米。家园中曾经有过的
4、三眼汪汪的古井,如同三枚饱满滋润的水印子,钤盖在我敏感的皮肤上。 井的出现使我对于深度有了抚摸的可能。间接地通过井绳,与深井接触。平静的水面, 随着邻里结伴 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彼起,烂银子似地荡漾波光。甚至在早睡的梦里,还能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夜色浇灌、木桶击水或者桶帮与井壁磕碰的声响。一眼古井,经过漫长时日的打磨,已经泰然与人亲和,不需要后人特意花费心机护理。轻松地享用,减少了人们对古井的牵挂 人的本性通常如此,譬如那些会讨会要咋呼不休的人,往往得到满足;而斯文缄默者总是被人淡忘。 “井底之蛙 ”, “坐井观天 ”,贬低的口吻里,分明涉及了井的固有状态,它狭窄如眼,缺乏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
5、气派。只有与古井为邻的人才知道,古井的周围远比其他地方翠绿和润 泽,有一缕草浆汁水的生生气息在井栏边无声漾开。没有人去追问井的来源,对于清亮照人的水和井内黑暗下去的视线,即便不联想纷起,却没有一个人表示贪欲 共同拥有,人们的心态都平静得如同井内的水。 时日在井底下流逝。当年的锋棱锐利已经成为钝拙,曾经崭新的色泽变得泛 黄,一些黧黑的苔藓,星星点点地附在井壁上,让人一眼望去发出井已老矣的感叹。冬温夏凉,井水在浑然无声的节候里默契转换。这样的井是苍天幽深的眼神,水汪汪地参透一切天机世相。 不能如愿的井让人难堪。当初那位手执罗盘看风水的人已经走远,掘到底才知道 问题来了。有的井水量涓滴;有的则过于充
6、沛,溢出不止;还有的不可食用。一眼井让人失望了,必然果断填埋。掘出来的土才见到阳光,又匆匆返回潮湿的地下,堆挤压实。这时主人庆幸的是,好似一个出了瓶子的魔鬼,又被计谋引回 一个生命在瞬间夭折。这样一来,直到现在仍然使用的井,它的生命质量令我们感佩莫名。 如果不是有意填埋,一眼井的年龄要远远超过一个人、一个时代。深邃的井让人想起同样长久的大树,一个向下延伸,一个朝上生长。巨大的树干让人联想起浑圆的 井口和向下延伸的黑幽幽的井道。如果不是雨水落入井内,或者风掀动树枝,安静是它们的共同语言。干枯的井令人想起干枯的树,意味着生命已经走远,只是残骸遗留。古井的命运比古树更为悲怆,它甚至就成了垃圾倾倒的场
7、地,远远不如枯树在烈焰中焚化快慰。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古井必然越来越少。 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 。即使是幸存的井,井沿上已很少汲水的印记,人们只需两个手指头轻轻捻动精致的水龙头,水便喷涌而出,一种姿势从此消失。 曾经水井密集的村庄,大片大片地迁移走了。时代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不安 地移动。整个村庄搬得彻底干净,车运马驮,手提肩扛,甚至一些破烂用具也因为车厢尚有空隙登上了旅程。在搬不动的物品里,井是最典型的,没有谁能把它移走。是人遗弃了井,还是井背离了人?当人们在新的居所,品着茶,觉出口味不对,才会想起丢在荒村中的井如何甘美,想起曾经过往的日子,想起井沿边的许
8、多故事。不必设置悬念,一口与自己童年、少年每日相伴的古井,那种清新,连同水汪汪的神秘,已经沁入体内,纵使远走高飞,怀乡的主题如新月一般静静升起,也就是从不变的古井开始的吧。爱迁徙的人与移不动的井,如长风之于古树,不能互相厮守是一种 必然。只能这么去面对了, 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那些对于古井,不,就是对于一般的井也一无所知的少年,和那些曾经享受着绠汲之乐的少年相比,体验中肯定缺失了一个空间。一定会有些人在拨弄着便利的水龙头时,会在自己回眸的角度里,看到地下的潜流正在深处发出渴望的冲动,期待着涌出,重新成为生活的甘霖 我们所说的美感,一口井也足够
9、赐予我们的了。 【小题 1】文中写人们对井的淡忘和 “坐井观天 ”等,对井采用 “贬低的口吻 ”,这样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塑造井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4分 ) 【小题 2】从艺术表达的角度鉴赏文中两个画线句。( 4分) (1)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 2分) (2)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2分) 【小题 3】纵观全文,作者以 “水汪汪的眼 ”为题,有哪些隐喻意义?请分条作答。( 6分) 【小题 4】这篇散文的结尾耐人寻味,试作简要赏析。( 8分) 答案: 【小题 1】这是一种似贬实褒、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2分)这
10、样写,突出了古井平静低调、默默奉献的精神( 1分)以及它坚守自我、润泽周边、心气开阔的品德。( 1分) 【小题 1】( 1)用拟人手法描绘出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古井被彻底毁灭,毫无生机的惨状,作者深感痛惜和无奈。( 2分) ( 2)用拟人和映衬的手法突出乡村古井在时代变迁 中被无情遗弃和冷落,所有的故事和思念停留在荒村,只有明月相伴,更显古井的处境孤独凄凉及作者怜爱之心。( 2分) 【小题 1】 “水汪汪的眼 ”是古井水清照人、润泽万物的生动写照; 是伴随时间流逝、见证世事沧桑的形象描述; 是备受人类冷落不忍退出生活舞台的心灵外化; 也是作者感叹时代变迁、同情古井悲惨命运的一双泪眼。( 6 分,答
11、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 1】少年与井相伴的生活体验是人生难得的财富,为未来奠定了基础;这些人如今面对便利的水龙头,不仅会怀想往日的井边生活情境,还会激发他们对未来美好新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呼吁人们要保护古老淳朴的传统文化;由往昔到眼下到未来,由井及人,升华了主题;由实到虚,使文章摇曳生姿。 现代文 (论述类、实用类 )阅读 (12分。其中,选择题 6分,每小题 3分;简答题 6分 )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
12、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 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 “专业主义壁垒 ”,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 “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 “公民记者 ”。微博 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 “秒互动 ”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 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
13、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 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 “抢 ”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 2011年 1月 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
14、“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 ”微博,仅开通 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 16万多人,有 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 3月 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 6个,目前他们已被 解救。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 “微力量 ”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
15、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 “微博热 ”,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 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 2011年第 4期) 【小题 1】下列有关微博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 专业主义壁垒 ”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D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
16、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小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 ”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D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小题 3】综观全文, “微力量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看待 “微博热 ”这一现象?( 6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 微博主要给传统
17、媒体在媒介传播方式和新闻传播主体两方面带来了改变。 微博具有强大的设置议题的能力,影响公共舆论。 微博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影响。等等。( 3分) 示例:要辨证地看待 “微博热 ”。微博优势,在于其简明性、便捷性、时效性、草根性。一些 “自媒体人 ”自发担负起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任务。另外,微博所构建的网络舆论平台方便了网络问政,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微博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再加上微博的 “自由 ”的精神,事实上,无法保证 每个博客所发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3分) 【小题 1】 “并决定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错。文章谈到国内新的舆论机制时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湖南省 衡阳市 六校高三 12 联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