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高中高三 8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 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 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战国时期已出现铁制农具,且是种类多的整套铁农具,说明利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项正确; A项 “独断经营 ”说法错误; C项 “必备品 ”说法错误; D项 “最早 ”说
2、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铁犁牛耕 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1957 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 (部分 )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 1957
3、 1960年工业产值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重工业的上升幅度,轻工业在 60年有所下滑,而农业等总的是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侧重于重工业,出现重、轻农比例失调的问题,结合时代背景,这主要是经济指导思想导致的,故 A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在七八十年代,排除 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于 “一五 ”计划开始,排除 C项; D项“开始好转 ”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左 ”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 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
4、生产,不管销售。在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 “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 “茫然 ”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 90年代是市 场经济,故 D项正确; A项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 90年代困境的主要原因; B项题干未涉及;C项 “力量削弱 ”无法从材料中反映或得出结论。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世纪 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5、。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共性。新经济政策是立足国情的正确探索,其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经济的作用,故 B项正确;两个探索处于不同时期,故 A项说法错误; CD项都不两者的共性。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第二货币 ” 粮票,在完
6、成自己 38年的神圣使命后 “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 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 ”是指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市场经济时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故排除 C项, D项正确;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是新中国实期, A项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时代是 50年代末开始,但 80年代已结束, B项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麻辣土豆丝和洋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
7、起自己新购置的无袖旗袍来 ”。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 “中西合璧 ”风格的是 无袖旗袍 穿衣镜 麻辣土豆丝 四合院 (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传统旗袍是有袖的,故 符合题意;穿衣镜是西方物品, 不符合题意;花椒是中国物种,土豆是西方物种, 符合题意;四合院是传统民居, 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 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物质生活的变迁 1862年 6月 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 “外国杂货 ”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
8、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 19 世纪 60 年代中国衣食方面的西化现象,故 C 项正确;A项无从反映或体现;上海新报无法从材料中判定是否国人创刊, B项排除; D项中的 “住行 ”没有涉及。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物质生活的变迁 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 “大跃进 ”时期 C “文革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须从时代政治和经济背景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 “大跃进 ”时期和 “文革 ”时期,政治上是两极格局下国际形势紧
9、张,经济是贫困,故主要是以军装、中山装等为时尚,排除 ABC项;改革开放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和思想解放,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 D 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物质生 活的变迁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对信息传递要准时和快速, BCD项也可加快信息的传播,但并不如电报业,再结合 1884年、直接相关等信息与要求可锁定 A项,
10、排除 BCD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电报业的发展与影响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 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 7000分,一年后达到 13000份,最多时销达 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刊物,主要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排除 A项, C项正确; 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D项无法从体现与反映。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报刊的
11、功能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 中央 有 大同 (中央 、 大同 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D项都无法从材料中的体现或反映, C项可由 “能民智渐开通 ”中得出。正确选项为 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报刊的功能 据 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 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 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
12、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了 20世纪 20年代中国影视业的发展状况:主要是在上海发展较快。上海是近代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故 D项正确; 20年代主要是军阀混乱和北伐等,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B项中的 “出现 ”说法错误; C项无法从题干中反映,不能说明。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发展 影视业的发展 20世纪 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 “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2030 年代的苏联类
13、似尝试,但 “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 “它 ”是指 A土地改革 B “一五 ”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可从时间上入手排除干扰项,由 “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渡的最好形式 ”可知,其应是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故 D项正确,排除 ABC项;此外,本题也可从特点入手排除干扰项,由 “后者则认为2030 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 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可知, “它 ”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错误探索,排除 ABC项, D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人民公社化运动 从
14、 1950年到 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 36岁延长到 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 25%增至 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新中国初期人民平均寿合的延长,这与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关,入学率同期增长说明新中国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故 B项正确; A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50年至 57年我国主要是处于过渡时期, CD项说法是正确的,但都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和教育事业
15、的发展 现代中国医学成就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 “田 ”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 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均田制的理解。关键信息:均田制、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均田制政府把无主荒地按人口分给农民耕作的一种土地国有制, D项正确。 A项 “全部 ”说法错误;土地分桑田与露田,露田须死后还给国家的, B项 “可以自由买卖 ”说法错误; C项 “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说法错误,因为当时还须服劳役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16、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 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 (长矛 )之工,二年 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 “不得别入诸色 ”、 “四年 ”及 “教作者传家技 ”可知,职业是世袭的,长期在官府作坊劳作,并不是临时工, 正确, 说法错误, 中的 “频繁 ”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手工业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 到了元代,丝、麻、棉鼎
17、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棉花在纺织业的重要业的变化来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棉花为经济作物和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阶级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促进棉纺织业的发展,棉花重要性不断增强, C 项为前提条件; ABD 项说法都是正确的,但不符 “前提条件 ”的要求。 考 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农产品商业化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 “诏商旅自京携 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
18、(机构 ),许民入钱左藏 (国库 ),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 “便钱 ”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 “置便钱务 ”、 “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等关键信息可知,券是一种凭证, D项正确; 支票是现代金融产物, A项排除;券是便钱务的一种凭证,并不能说明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B 项排除;题干中的 “许民入钱左藏 ”,并意味发行的是国债, C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货币的发展 唐文宗太和六年 (832年 ),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浙江省 东阳市 南马高 中高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