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黑龙江省哈四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A、 B表述有误;材料可知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
2、下属机构, C的表述不准确;朝位班次有所上升,但联系史实,内阁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D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度的设立与演变 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 任意摆布 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 D “上海五国机制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抓住 “亚非人民 ”,由此可推断出此次会议是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 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
3、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万隆召开国际会议,当时中国政府也派代表团参加,因此 B符合题意。 AD不合题意,排除, C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结盟运动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下图是我国某一 “五年计划 ”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在该 “五年计划 ”时期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 “左 ”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图片,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反映的经济发展状况,由此可
4、以看出这一阶段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两头好中间差,重工业和农业相反,符合十年探索时期的的经济发展状况,故属于二五计划。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 诺兰说: “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材料中说的 “
5、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指的是 A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B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 “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 ”,即强调调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结合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的史实可知 “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指的是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故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政府的调控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
6、的湖北宜昌 ,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 “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 敦刻尔克 ,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可见, “宜昌大撤退 ”的作用在于 A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实力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D阻滞了日军对沿海地区的侵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关键词“1938年 ”由此可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宜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成为悬系中国命运的咽喉。 1937年 11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7、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进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战的重要运输线。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由此分析可得出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的保障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 “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
8、材料的理解。阅读德行,由 “德行 ”“知识,智慧,向善 ”可知材料强调了道德与知识对每个人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 “善 ”这个概念的认识,主张 “知识即美德 ”。苏格拉底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研究者在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与实行民主政体的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世界的某些城 邦国家如科林斯、麦加拉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从该
9、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和决定性的因素 B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C雅典民主政治是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依据材料可知, A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不合史实及题意,排除; B的表述不合史实,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题干没有提到地理环境之外的其他因素是否与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存在联系, C不合题意;根据题意,可以得出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但相似的地理条件而政体却不同,可以看出地理环
10、境与政体没有必然的联系, D为正确答案:。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 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 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B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C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 “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 ” 说明无论奴隶还是奴隶
11、主都得遵循法律的规定。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古罗马法律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但在一定能够程度上调和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维护了正义,故 A符合题意。而材料仅仅是对刮胡子事件的表述, 其中体现不出阶级的差别,从这一小事也不能说明其完备性。它仅仅是对人们行为规范的规定,并可以以此来处理人们之间的矛盾。故BCD表述均不合题意。正确答案:为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作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500年至 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 ”在此,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 A市场因素 B军事因
12、素 C技术因素 D政治因素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 1500年至 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这为欧洲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所以 A 的表述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的崛起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自上世纪 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 “种族之日 ”。这里纪念的是 A发现新大陆的英雄 B开启美洲历史的新篇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文明的
13、交流与碰撞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 “碰撞 ”、产生新的“种族 ”、 “文化 ”等关键词语分析可知题干阐述与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有关,故 D符合题意。而 A从地理的角度阐述; B从美洲历史的角度阐述; C属于全球史观, ABC均不符合材料。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远航的评价 “英国 光荣革命 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 控制者 的办法。 ”这里的 “办法 ”具体是指 A发动宫廷政变 B确立 “法律至上 ”原则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实行责
14、任内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关键信息 “能有效地控制 控制者 ”分析可得出够制约君主的权力,联系已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 “光荣革命 ”后英国最终通过权利法案是使国王处于 “统而不治 ”地位,由此分析 B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理解 1961年 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 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15、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 “一国两制 ”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毛泽东话的大意为统一对大陆有好处,为了完成统一,大陆方面可 以让步,即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因此 B符合题意。联系已学史实可知 “一国两制 ”为邓小平提出, A错误; “和平统一 ”并非建国以来既定方针, C错误; “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偏离题干主旨,且也不符合史实, D错误。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六
16、十年代对台政策 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 “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安全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 ”下列举措能体现 这一观点的是 A辽朝的 “蕃汉分治 ”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 “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枢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 ”反映了边疆的安全与中枢权威的巩固相互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实施了民
17、族区域自治,即为了稳定边疆,以巩固中央的权威,因此 D符合题意。而 A、 B、 C与题干主旨不合。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 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 “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 ”可推断出题干阐述的是新文化运动,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同时宣传
18、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迅速传播,在后期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因此 D符合题意。而戊戌变法时期、清末新政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均未宣传过布尔什维克主义。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因 丝绸之利日扩 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 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汉代 “市 ”的出现与规范 B反映了唐代 “草市 ”的兴盛与发展 C反映了宋代 “市 ”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答案:
19、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全面解读材料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主要阐述了丝绸获利丰厚,商人活动频繁,商品经济活跃的情况。由 “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可得出属于市镇繁荣的景象, D符合题意。 A、 C与材料无关,排除;由已学知识可知唐代草市在州县城以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 B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市镇的商业发展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一学说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
20、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为董仲舒所语,主要阐述了 “天人感应 ”的思想,而 “灾害以谴告之 ”、 “怪异以警惧之 ”即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通过天谴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君主专制权力的一种限制,防止君主任意妄为, C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有学者认为: “明清之际 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 “异质 ” A体现 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
21、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 “西学东渐 ”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的能力。由已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背景经济上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阶级上是新兴市民或城市工商业者阶层的壮大,因此 A符合题意。明清之际民主思想既有“不脱儒家思想理路 ”的一面,又有创新和突破的一面, B说法有误。 C表述不合史实,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主体是传教士,因此其不可能传播民主启蒙思想。D的表示不合适,因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几乎没有实践,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不大,真正对中国近代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西方启蒙思想。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黑龙江省 中高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