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二次练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指出: “商代邑中居民,甲骨文称为 邑人 ,通常以族氏组织相集约。 ”如河南偃师城, “邑中居民各成体系,保持着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 ”该材料能够反映的是 A商代已经实行宗法制度 B商代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 C商代社会各阶层等级差距明显 D商代平民多居住于城市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保持着以族为纽带的较严密分片分等级的居住形式 ”,可知商朝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一项制度,故排除 A。材料中提到是 “分片分等级 ”,故 C说法不符
2、合材料。 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 “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不太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清康熙时期已经统一台湾,故排除 C;材料 中反映了在乾隆时期,台湾仍在使用宋钱;从中无法判断台湾或大陆的经济发展情况,故排除A、 D;只能说明当时两岸经济交往不太密切。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3、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有学者列表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通过表格分析可知 A近代工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近代工业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 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图表中对汉阳铁厂 面临问题的分析可知,在汉阳缺少铁矿、燃料、地理位置不好等,使得汉阳铁厂的成本大幅增加,显然不适宜在这建立铁厂。这些问题是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故排除 C,选 D。 A、 B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下表反映了 1937-1945年我国部分省份企业
4、情况,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贡献 B主要由爱国人士为抗击侵略自发创建 C目的是使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平衡 D是敌后战场的经济支柱 答案: A 试 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在陕西、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北和西南部,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 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与史实不符;敌后战场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故 D项说法错误;故选 A。这些近代工业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据下列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已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5、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过图中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从 20世纪 50年代 -80年代,中国基本建设投资中对农业的投资比例比较少,对工业投资比例占到投资的半数,其中对重工业的投资又占到对工业投资的半数。故自 50年代到 80年代,国家投资的重点是重工业。故选 C。 A、 B两项从图中无法得出; D项说法与图中 数据不符。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直到 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 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
6、了。 ”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1500年以前大西洋是终点, 1500年后,大西洋是一座桥梁;依据所学,新航路开辟,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加强了欧洲与美洲的联系。故选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答案:
7、C 试题分析:材料中 “象牙 ”代表经济, “圣经 ”代表思想文化;材料体现了近代以来,欧洲人从非洲掠夺了经济,同时又将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非洲,这体现了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故选 C。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 “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
8、经济的恢复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 ”、 “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可以判断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业一律国有,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依据所学知识,其目的是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故选 A。斯大林时期在农业方面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故排除 B; C是新经济政策; D项是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的;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11年 1月 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 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 “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
9、改变 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 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反映出当今世界 A “一超多强 ”的政治格局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经济区域集团化取代了全球化 D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东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在不断增强,这推动了世界在发生改变;这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故选 B;故 “一超多强 ”的政治格局没有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C说法错误; D项结论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 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今国际局势
10、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机器大工业生产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依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前政府推行重商主义的经 济政策,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潮兴起,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等;故选 B。 A属于生产组织形式变化; C属于技术革新的表现; D项属于生活方式的变化
11、。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 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 “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 ”,所以 “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问题 ”。该叙述从 “因为 ”到“所以 ”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叙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 意愿 D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大工厂制盛行,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推动了国家城市化进程。故选 D。 A项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后才出现的现象,故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 C项吸引的
12、只是投资者,与大量人口不符。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 西欧一体化 欧元启用 B王位继承法 权利法案 光荣革命 C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中途岛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阿拉曼战役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观点,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事实由西欧一体化等事件组成,西欧一体化的表现之一是欧元的启用,故 A符合材料。 B项两个法案属于并列关系,都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故排除; C项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工
13、业化也是并列关系,都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表现,故排除; D项三场战役都是二战中的重要战役,故排除。 考点:史学理论和常识 史观 全球史观;史学理论和常识 史学方法 历史事件的层 次与逻辑联系。 应劭风俗通义 佚文述: “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观点认为牛是农业耕作的根本,是百姓所依靠的,决定国家强弱的东西。即在强调牛耕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故选 A。 B、 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获得; D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 考
14、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的变化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 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 ”因此, 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实行 “邦联 ”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 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 “主权在民 ”理念 C在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 “制约与平衡 ”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 D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行政权属于国务卿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观点主张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利。依据所学知识,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国家体制实行联邦制,故 A说法错误;宪法规定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
15、产生,拥有国家最高行政权,故 B、 D说法错误。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三权独立且相互制约。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B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C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 族地区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
16、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 ”,可以看出清朝前期通过立法确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故选 C。 A、 B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D项是清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管理的影响,故与题目问题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朝的边疆政策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于历史认识主体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这就决定了历史认识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是在对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中体现出来的。故鸦片、
17、通商、夷匪等词都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故淡化价值判断的表述是中英战争。故选 A。 考点:史学理论 历史研究 价值认识 此日记最可能写于 A 1861年 B 1895年 C 1907年 D 1913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 “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 ”、 “且屡见诸诏旨 ”等可以看出立宪民主思 想得到广泛传播,而且皇室政权也主张立宪。结合所学知识, 1905年,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派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结果表面实行民主政治,实质上真正掌权的还是满清贵族。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清末预备立宪(课标外) 下图所示为 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
18、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 欧美发达 D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体现的情况是 1904年,在日本学校中中国学生学文科的数量占绝对多数。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富国强民的目的的破产;国人转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选 D。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清末新政 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 “视无发者如同仇敌 ”。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 “保辫会 ”“复古会 ”,
19、认为 “剪辫即系投洋 ”,以致 20世纪 20年代 “辫发犹所在皆有 ”。这一 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起了巨大作用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仍有不少士绅反对剪辫,甚至成立的 “保辫会 ”,以致到 20世纪 20年代 “辫发犹所在皆有 ”;故 A、 B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 “士绅 ”属于社会的上层人士,而不是基层民众,故排除 C。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近代某思想家说: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
20、对于 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其思想主旨是 A动员工农群众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B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是让人民当家做主 C民众思想解放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D推翻反动政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观点认为国民政治实现的根本条件是国民能摆脱奴仆思想,自觉意识到是国家的主人;即民众的思想解放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故选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下图所示为 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 ,由此可见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
21、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 “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由此可见,胡适并不赞成学生干预政治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干预的政治运动应该是五四运动。故选 A。 B项说法与材料观点相反,故排除; C、 D说法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1932年,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发表开发西北为我国当前要政,认为 “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 ” 。这年 3 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 “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 ”。何应钦的言论和国民党决议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山西省 长治市 第二 中学 第二次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