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山西省运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汉书 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 “山呼 ”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 ”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大一统 B君权神授 C皇权至上 D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中汉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明显是臣下装神弄鬼,造假讨好皇帝,山鸣谷应,天子万年,形象化地演绎了专制君主无限膨胀的自我尊崇心态,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据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
2、,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权神授 “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超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 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不同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反映的信息,由材料可以看出全球化背景下,中、英、美各国在不同的时期兴起、衰落,由此分析可知 A符合
3、题意,而 BCD三项表述不全面,故选 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全球化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 ”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D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是 “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
4、型现代化受到阻碍 ”,据此可以得出十 月革命的要义在于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因此 C符合题意,而A属于思想上的, B是社会政治制度上的, D是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均与题意无关,故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 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B两人对如何获得
5、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观点完全相反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 “主权在民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启蒙思想家卢梭和康德的主要观点是 “人生而自由 ”和 “思想自由 ”。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他提出 “主权在民 ”的主张,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利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康德在卢梭的 “人生而自由 ”的基础上,有提出了思想的自由: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再结合材料所给出的信息,可见,关于获得自由平等是两
6、人的共同主张,不同在于达成目的的手段,据此分析 可知 B符合题意,而 A表述有误,两人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表述不合题意,两人对待自由态度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获得自由的途径; D表述有误,二者都主张民主权利。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洛克、康德的启蒙思想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所配的一幅图 新兴的西方世界:到 1763年,欧洲主导了世界贸易。作者在说明世界贸易问题时选择1763年可能的理由是 A以欧洲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 C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 “日不落 ”帝国 D工业革命推动英国
7、成为 “世界工厂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随着殖民扩张和争夺,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 “日不落帝国 ”从而形成了以英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据此分析可知 C 符合题意,而 ABD 的表述不合题意,故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扩张 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一谷物法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 80先令时,禁止粮食进口。 1822年谷物法修正为价格在每夸特、 7080 先令间可以进口谷物,而当时国内平均只有 44先令。该法案引起极大争议,除土地所有者支持外,工业资产
8、阶级和工人强烈反对。 1846年,废除谷物法的法案在议会通过。对此,当时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最可能的反应是 A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伟大胜利 B生产成本肯定会下降,发财的日子到了 C面包要便宜了,我的日子会好过点了 D靠高价卖粮、出租土地赚钱的好日子到头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依据材料科得出在 1815-1846年之间,政府 采取措施保护英国国内的农产品市场,是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这样会给工业生产带来成本增加。而 1846年废除谷物法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农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给工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 -成本的降低,据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
9、: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1880年 7月法国政府规定: “凡 1880年 7月 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 ”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 矛盾巩固共和制 B国民议会中有多数议员希望恢复君主制 C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D宪法规定议会有立法、缔结条约和特赦权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法国 1875年宪法相关史实的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解答本题关键抓住时间 “1880 年 ”这一信息分析问题,当时法国刚刚确立共和制,为了缓和社会矛
10、盾而采取了以上政策,因此 A的表述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中“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 ”,可以排除 B; 1875年通过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排除 C。 D的表述本身 有误, “缔结条约和特赦权力 ”属于总统的权利,同时材料主要是政府的行为,与议会无关,排除。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5年宪法 有历史学家感慨: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 ”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
11、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欧洲与美洲地区 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化没有影响当时非洲国家而是横渡大西洋扩展到北美,主要原因是非洲国家落后的社会制度和大多沦为殖民地的现状,而美国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故此说明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本题与自然条件等无关联,可排除 AB; C项说法较绝对;故本题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970年 10月
12、 1日,毛 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 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 12月 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 “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当时毛泽东主张改善中美关系意在 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 缓和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打破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外交的僵局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表明中国愿意改善中美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为了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其次是为了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与大多数西方国家外交的僵局,再次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据此分析
13、可知 均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 ”材料表明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 “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可知以父兄、宗子治之,可以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
14、。而父兄、宗子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体现了宗法制具有治理家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C 符合题意,而 AB与材料无关, D的表述不合史实。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 A主张王霸并用 B强调严刑峻法 C重视礼义教化 D提倡上善若水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立足于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全面、准确的解读能力。材料强调了通过 “明礼仪,起法正,重刑法 ”,既崇尚礼制,又注重法治,即 “隆礼重法 ”,才能达到天下
15、皆治而善。由此可知看出荀子主张利益与严刑并用,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荀子的思想主张 清嘉录记载: “(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 ”这反映出清代的苏州 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 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 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 “击牺烹鲜 ”破坏了生态平衡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清朝苏州人宴请宾客,都到戏园去,说明了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以及吸取的流行还丰富了城市生活;由 “击 牲烹鲜,宾朋满座 ”可知当时的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 都符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山西省 运城市 上学 期期 调研 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