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临沂一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山东省临沂一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山东省临沂一中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山东省临沂一中高三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 “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 ) A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通过 “东方小农 ”、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话体现了小农经济在维护封建经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作用,指出中央集权制度离不开小农经济
2、的存在,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 C点到D点这一变化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 A过渡时期总路线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八字方针 D改革开放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图示可以看出时间是在 20世纪 60年代初,农业经济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是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中央提出经济调整方针即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而出现的变化。其他选项时间上都不符合。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3、实践 “八字方针 ”的推行。 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三大改造完成 B “一五 ”计划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贸易扩 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片中的 “粮票 ”是中国现代史上票证制度的见证之一,票证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粮票等退出历史舞台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所以原因应该是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实行,故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体制改革。 据徐珂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 “视无发者如同仇敌 ”。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
4、“保辫会 ”“复古会 ”,认为 “剪辫即系投洋 ”,以致 20世纪 20年代 “辫发犹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 ( ) A社会革命过程曲 折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 答案: A 试题分析:社会革命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的,势必受到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材料表明的正是这一点, A符合题意。 B说法错误; C材料体现不出来; D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故选 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辫易服。 “披萨马上诺 ”是一家高档连锁餐厅。 2012年 2月 25日
5、,袁先生和家人去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店用餐,看到店里的宣传广告册上,竟公开印着 “法租界披萨马上诺盛大开业 ”的字样,店里服务员也以 “法租界 ”来自我标榜。对此现象我们应持何态度 ( ) A用 “法租界 ”作广告宣传,无可厚非 B “法租界 ”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必在乎 C “法租界 ”带有殖民主义色彩,会刺伤大家的民族自尊心 D今天是个开放的世界,我们应多多包容 答案: C 试题分析: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国四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于 1849年被迫开辟法租界, 20世 纪 40年代国民政府收回上海法租界,历时近百年。可见, “法租界 ”是带有殖
6、民主义色彩的,会刺伤大家的民族自尊心。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租界的出现。 黄河清在 “洋 ”族词的兴衰中说: “洋人 洋务 洋布 洋行 洋楼 洋炉 等 洋 族词日益增多,在 19世纪中期至 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 有400多个。 ”“洋 ”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 ) 列强侵略的加剧 西方文化的渗透 崇洋风气日盛 政府的大力倡导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所述时间为 “19世纪中期至 20世纪上半期 ”,结合 19世纪中期至 20世纪上半期的时代特征,可知 正确。从 “洋 ”族词日益增多
7、说明崇洋风气日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 ,所以正确答案:为 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崇洋风气的形成以及原因。 以下是 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 (单位:百万美元 )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 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所给时间段是 1979-199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即开始,时间不符,可以排除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 1991年12月,可以排除 ;因此中日贸易变化主要由中日关系正常化和
8、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推动,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及其影响。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 年 )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 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
9、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 ”应该是有利于发展外贸, A、 C和 D是针对国内调整生产关系和民生,只有 B是对外贸易,所以应该选 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934年 1月 10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 40.94%。导致 20世纪 30年代美元贬值的直接因素是 ( ) A经济危机 B政府强制推行工业复兴法 C政治危机 D政府调整财政金融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问题中的限制条件 “直接因素 ”,经济危机是从金融业开始,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加
10、强对经济的干预,整顿金融业, D与题意相符。而经济危机则不属于 “直接因素 ”,故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 ,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 ,彼此相辅相成 :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结合下图,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 B “保护人的转移支付 ”是为了消减贫困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从缓和社会矛盾等角度出发,提出建立 “
11、福利国家 ”的主张;实施社会福利并不是实现了社会平等;福利制度助长了人的惰性心理;国家福利与保障就业和收入不能划等号, A、 C、 D均不正确。社会福利的核心是为了消减贫困, B符合题意。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社会福利制度。 20世纪 20年代,有作家说: “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 (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 20世纪 20年代苏俄 (联 )经济建设时期国
12、家经济政策体制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 A是一场政治革命,故应排除; B是公有制禁止商品流通,故应排除; D 形成于 1936 年,故也应排除;而新经济政策是在落后的小农国家里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生产,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必然会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政策是 ( ) A罗斯福新政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斯大林模式 D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13、试题分析:斯大林模式完全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罗斯福新政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减轻了经济危机的打击,在当时是积极的行之有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新经济政 策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的影响。 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 “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答案: C
14、试题分析:新经济政策一定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目的是通过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来解决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最终实现社会 主义的做法。这表面看与苏维埃政权的性质 无产阶级的政权是相互矛盾的,故有了俄共元老的话,本题选 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D 试题
1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意为该领导人的改革活动最终抛弃了苏联的社会制度。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失败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项正确。 A、 B、 C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 1962年到 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 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
16、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 “左 ”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实质上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A项根本性变革是错误的; B项的经济体制改革则是发生在 1978年后,时间上不符合; D项的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主要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又主要是指对工农业发展比例的调整,所以 D项也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农村中的 “左 ”倾错误的纠正。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它曾创造
17、了我国改革史的多个 “第一 ”。 “炒鱿鱼 ”、打破 “铁饭碗 ”就是其中的代表。 “铁饭碗 ”形成于 ( ) A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B “大跃进 ”运动发起时 C建国初土地改革时 D改革开放的初期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一题是对我国建国以来经济体制变化的考查。所谓 “铁饭碗 ”,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存在时的表现,而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的 1956年底。所以 “铁饭碗 ”形成的时间为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计划经济建立。 通俗俚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从不同的侧面
18、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追求。 “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农民阶级的通俗愿望 ,形成这种低层次需求的根本因素是 ( ) A农民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B封建统治残暴,农民不敢有太高的愿望 C自然经济的长期影响 D农业生产比较容易,没有太大风险 答案: C 试题分析:通俗俚语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农民阶级的通俗愿望,语言中的 “地、牛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一定时期社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 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那么农妇夜织
19、的主要目的是 ( ) A缴纳田租 B以绢代役 C供应市场 D增加收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 “农妇 ”这一信息。由此可知其 “夜织 ”属于家庭手工业生产的范畴,其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即都是为了增加收入。 A、 C与题目不符, B只是反映了其目的的一个方面。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 )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20、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御街一直南去 ”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都城, D项排除。材料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 “市 ”已打破了空间限制。根据所学,北宋时 “市 ”的时间、空间限制已被打破。据此本题选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代商业的发展。 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 “海禁 ”政策的背景的是 ( ) A “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 B “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 ” C “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 强悍 ” D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 答
21、案: D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明初,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海禁;说明是从维护统治的需要出发的,综合四个选项, D中认为西方发展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外来侵略,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海禁 ”政策。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 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 A哥伦布、达 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 “扫清海路 ” C新航路开辟
22、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观点主要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开辟新航路以及对外侵略扩张。哥伦布、达 伽马等人仅仅 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已。 A、 D所述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B将因果关系倒置了,且不符合材料中的原意,故符合题意的答案:应为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 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 狠狠的打击。 ”材料中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 ”主要
23、指的是 ( ) A西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 C欧洲封建帝国对世界的武装侵略 D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冲突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情况。从材料信息 “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 ”,可以排除 B,因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还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据材料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 ”“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 ”,可以排除 D;C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 A,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不断地对亚非拉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使其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西方史学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山东省 临沂 中高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