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 A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 B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 C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 D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 答案: D 试题分析:依据题意史记不仅记述西汉政府管辖区域的历史,还记述了所能了解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因此,具有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 ”应理解为对中国以外地区历史的观察。所以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历史学 史记 日本前首相小泉曾经宣扬日本对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所做出的 “贡献 ”
2、。他说,“日本正尽一切努力与其他国家合作反恐 ”, “日本在防扩散领域一直走在前列 ”。其目的是 A恢复军国主义强国地位 B继续发挥反对恐怖主义作用 C推动战后经济迅速复兴 D在世界政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 “反恐 ”、 “防扩散 ”等领域都属于国际性的合作,反映了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为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而积极参与国际性事务,前三个选项的叙述皆与题干叙述无关,所以选 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表现 日本崛起 1921年,列宁意识到,有必要与那些具有使工业生产复苏能力的人讲和。这表明列宁决定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 “第一个
3、五年计划 ” 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提取的关键词,一是时间 1921年,基本可以做出正确判断为新经济政 策时期,二是内容 “使工业生产复苏能力的人讲和 ”,工业生产复苏,需要有资金,市场等,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相符。所以选 B。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俄新经济政策 提出 马丁 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 “福音体验 ”: “我夜以继日地思索 上帝公义 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 义人必因信得生 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 上帝的公义 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有了新意义。 ”马丁 路德
4、 “福音体验 ”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 地位 B使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马丁 路德主张 “因信称义 ”,强调的是人信仰的自由和自我救赎的作用,而不必借助教会。从而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是人摆脱了教会的控制获得了信仰的自主权。所以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改革 意义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十二铜表法) ”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规范公民的行为 B保护人们
5、的私有财产 C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D已经走向完整和成熟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的意思为,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应该改注重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不能只顾自己利益而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因此要规范公民的行为,所以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下图是徐悲鸿所画奔马。徐悲鸿曾赴欧洲学习写实的专业绘画技法 ,从中他发现了根治中国画之重复、模仿的方法。然而,在巴黎和柏林学习了八年之后,他又重新回到运用中国艺术体裁、注重吸收中国传统画法以完善绘画风格的老路上来。徐悲鸿的创作历程表现了 A中西方绘画技法相互融合 B文化爱国者抵御外国影响 C文化交流中的全球化趋势 D中西方绘画技法难
6、以融合 答案: B 试题分析:徐悲鸿通过学习西方绘画技法,发现了根治中国画之重复、模仿的方法,但是,徐悲鸿又重新回到中国传统绘画法的老路上,本题涉及的主体是人,即徐悲鸿,在中西方绘画技法的比较中,他选择了坚持传统,结合时代特征对这一历程进行分析,表现了徐悲鸿的爱国情怀,抵御外国影响。因此,选B。 A、 D两项答案:涉及的主体是 “中西方绘画技法 ”,不是试题切入角度,材料在中西方绘画技法方面给出的意思是 “西方绘画技法对中国画的技法有借鉴作用 ”,不是相互借鉴,也谈不到融合。 C项答案:涉及文化的全球化,这个在时间上是不符合的,全球化应该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以选 B 考点:中国艺术 绘
7、画 特点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 ”对 “相持局面 ”的理解是 A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B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D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49年以后,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在海峡两岸形成对峙,这意味着国共两党的内战并没有结束,海峡两岸仍然是一个中国,因此对 “相持 局面 ”的结论是: B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大业 台湾问题 清末的上海, “无论
8、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诸其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A促进了市场繁荣 B有利于普及西装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交际活动增加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服装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穿得很好,无论地位高低以及从事何种工作,从社会作用来分析,说明了服装使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发生了改变。所以选 C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服饰的演变 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中历来提倡节俭,而在明代中期,陆楫提出 “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
9、其民必不易为生 ”。社会消费观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C戏剧发展推动奢侈风气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历来 提倡节俭,但是,陆楫对节俭和奢侈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奢侈风气重的地区消费能力高,便于增加就业人数,有利于民生,再联系 “明代中叶 ”,即可得出正确结论。观念的变化缘由应来自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所以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 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影响 理学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影响巨大。它对于外来哲学系统,如佛教的敌视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官僚比此前的时代更难于接受外部的思想和影响,理学对传统的强调是最终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
10、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材料说明理学 A吸收佛、道的基本教义而自成体系 B延迟了三大发明的向外 传播 C阻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 D促进了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抑制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 ”判断出理学对中国发明创造以及科学家、学者智力的束缚,这种束缚造成的影响就是中国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了封建社会晚期和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所以选 C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文化的演变 宋明理学 影响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 “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材料说明唐政府 A防止官商分利,实行重农抑商 B禁止高官从事商业活动 C放松市场管理,实行重商政策
11、D鼓励商业的正常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 “五品 ”官员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其它选项的含义在题干中是找不到对应材料的。 “不得入市 ”即不允许五品以上的官员从事经商活动,所以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商业 唐代商业政策 中国大历史一书有许多精彩论断。如: “淝水之战后,拓跋 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 ”。根据材料判断,该书作者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 要是 A朝代更替 B经济政策 C民族矛盾 D中央集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
12、材料的意思为 “北魏通过利用俘虏发展农业并直接征税,于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国再度走向统一 ”,题中 “农业 ”、 “征税 ”的关键词属于经济政策的内容,也就是说明了中国能再度统一的原因。所以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经济政策 影响 综合题 ( 15分)【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7年,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 凯南对国家战争学院的学生说: “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与那么一点极权主义的倾向,因为我们有自信和安全感,所以我们能够将我们身上的极权主义罪恶倾向压下去 如果我们没有了自信和安全感,恐怕我们身上的极权主义倾向就会冒出来。 ” 材料二 “已经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绝不应该以一种消极的观
13、点来看待, ”戈尔巴乔夫在 1989年 12月于马耳他同布什举行的第一次峰会上说, “45年来,我们一直设法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源自于意识形态信念的冲突并没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 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 等交换的依赖也是一个失败 从战略角度而言,冷战的方法 已经败北。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普通人或许已经更好地明白了这一点。 ” 约翰 刘易斯 加迪斯冷战 ( 1)材料一中,乔治 凯南的话表明了什么?( 6分) ( 2)材料二中,戈尔巴乔夫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6分)该观点对世界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 3分) 答案: ( 1)( 6分) 国际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对苏联实行 ”遏制 ”政策(
14、冷战)。( 6分) ( 2)( 9分) 戈尔巴乔夫的观点:苏联对冷战经过了长时间的反思;( 3分)冷战是没有出路的,美苏注定要开展对话、协 作、合作。( 3分) 影响:指导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加速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 1947年,美国驻苏联代办可以得出时间信息,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战后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遭到了苏联的严重阻碍,所以有国际秩序受到严重影响;对苏联实行 ”遏制 ”政策(冷战) ( 2)依据 “45年来,我们一直设法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源自于意识形态信念的冲突并没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 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不平等交
15、换的依赖也是一个失败 从战略角度而言,冷战的方法 已经败北。 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可以得出戈尔巴乔夫的观点:苏联对冷战经过了长时间的反思;( 3分)冷战是没有出路的,美苏注定要开展对话、协作、合作。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战争与和平 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美苏冷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影响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6年清朝大臣载泽在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中写道: “窃维宪法者,所以安宇内,御外侮,固邦基,而保人民者也 且夫立宪政体,利于君利于民,而独不便于庶官者也。考各 国宪法,皆有君位尊严无
16、对,君统万世不易,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诸条,而凡安乐尊荣之典,君得独享其成,艰巨疑难之事,君不必独肩其责。民间之利,则租税得乎平均也,讼狱得控诉也,下情得上达也,身命财产得保护也,地方政事得参预补救也。之数者,皆公共之利权,而受制于法律范围之下。至臣工则自首揆以至乡官,或特简,或公推,无不有一定之责成,听上下之监督,其贪黑疲冗、败常溺职者,上得而罢斥之,下得而攻退之。东西诸国,大军大政,更易内阁,解散国会,习为常事,而指视所集,从未及于国君。此宪法利君利民,不便庶官之说也。而诸国臣工,方以 致君泽民,视为义务,未闻以一己之私,阻挠至计者。 ” 叶曙明著大变局 1911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吉林省 吉林市 普通 中学 高三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