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写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他所说的 “风骚 ”主要是指 A唐诗和宋词 B诗经和楚辞 C楚辞和汉赋 D诗经和汉赋 答案: B 试题分析: “风骚 ”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成就,并且在文学史上也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 _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辉煌灿烂的文学 从诗经到唐诗。 以下所示摘选自危机应对: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的目录。它反映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第三章 国民政府的外交对策 第 1节 开展对
2、日交涉,谋求和平解决 第 2节 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国际同情与支持 第四章 国民政府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 1节 国民政府政治上的变动 第 2节 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 A七七事变后政府开始调整与中共政策 B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继续妥协 C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全面应对危机 D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倡导全面抗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七七事变前,如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就调整与中共政策; B不对,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与中共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 D不对,七七事变后倡导全面抗战的是中共,主张广泛发动民众抗日,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抗日战争 全
3、民族的抗战 。 下面是毛泽东写的一首七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成立 B红军长征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D 试题分析: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出自毛泽东同志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所写的诗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整首诗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苏格拉底认为: “快乐不应该是人追求的目的,善才是一切行为
4、的目的。快乐是受感情左右的,善是经过反思的,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东西。 ”这表明苏格拉底( ) A认为道德是获取知识的基础 B追求理性主义道德观念 C反对人们追求现世的快乐 D追求人文主义道德观念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快乐不应该是人追求的目的,善才是一切行为的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作用。 B不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思潮; C理解错误; D不对,说法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苏格拉底。 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 “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 他们真的
5、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这主要表明 A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雅典没有以法律来约束公民 C雅典民主政治的极端不公正 D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体制危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从材料信息可知,柏拉图认为,过度泛滥的直接民主造成许多公民不愿受到任何约束,甚至连法律也不愿去遵守。这说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因 此 D项正确。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B、 C两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 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 “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
6、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 ”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注重程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 “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 ”时,实际和衣服主人就已经形成一个契约,即衣服主人支付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而洗衣人将衣服干净完好地交给衣服主人。该案例中的洗衣人之所以要受到惩罚,显然是因为他的失职导致无法履行契约。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7、。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 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答案: A 试题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目标是追求黄金和香料,排除 C项; B、 D两项明显错误,排除;依据材料中的信息 “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 ”可知A项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开辟新航路 新航路的开辟 。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材料表明 A蒸汽机的改良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B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引发了工业革命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D科学理论发现迅速转化为工业生
8、产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工业革命的特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而瓦特改良蒸汽机。一是科学理论,一是技术发明, C符合题意。 A不对,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发明珍妮纺纱机; B 不对,引发了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市场的不断扩大; D不对,科学理论发现迅速转化为工业生产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经典力学 。 1788年 7月 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 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 “联合、和平和友谊 ”进港, 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
9、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从材料中有效提取信息时间 “1788年纽约某报纸 ”,美国联邦宪法已经颁布,联邦政府已经建立,材料中幸福船载着十三包 “联合、和平和友谊 ”进港。可以判断材料强调和赞美的是联邦体制,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原则和共和制度都是联邦宪法的内容,但不是本材料强调的内容,故选 A。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7年宪法的颁布。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 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 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
10、界限。 ”上述 “理论 ”的主要意义是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答案: C 试题分析: “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 ”可知是指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空间观,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 A是对应伽利略, B是对应牛顿经典力学, D是对应普朗克的量子论。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相对论的创立。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亿普特
11、,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 谷 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52年是斯大林逝世的前一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这些数据不可能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排除 A;工业化早已完成,排除 B;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排除 C;因此选 D。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 “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 。 1928年中共六
12、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 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 “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 ”,才可能变成 “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B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只有和 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 ”可以判断此时中共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依靠无产阶级在城市的革命引领农民暴动来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因此选 B项。 A、 C、 D 项与题干材料表述意思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
13、1923年,陈独秀说: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 “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指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抓住关键词时间 1923年,人物陈独秀,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是指向俄国人学习,走俄国人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体现其新。故选 B;武装革命以往都 有,无法体现革命新方向,排除A;民族革命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已经提出了,也无法体现革命之新方向,排除 C;国民革命 1924年开始,排除 D. 考点:近
14、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严复说: “益非西学 ,洋文无以为耳目 ,而舍格之事 ,则仅得其皮毛。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在此,严复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中体西用 B西体中用 C体用一致 D体用两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当时严复撰文批驳洋务派 “中体西用 ”论在逻辑上和实践上的谬误,并论述了中西学各自 “体 ”“用 ”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不可随意嫁接的道理,从而强调指出,若要以西学为用,则必需同时接受西学之体,否则就是一种 “牛体马用 ”的谬想。因此严复是指出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这一 “用 ”,也要学习西
15、方制度这一 “体 ”。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 汉文帝说: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 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以法治国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汉文帝的言论切入考查汉代的治国方略,考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材料的大致含义是天下万物有生就有死,物之消亡,自然之理,有什么可哀伤的 我不赞同 (人死后 )倾家荡产去厚葬逝去的人,而给生者带来负担。故 A、 B、 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
16、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 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由此可见, “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类似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命令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职,成为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中朝逐渐居于核心地位,属于决策机构,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是为执行机构。 考点:古
17、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的演进 。 秦统一后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 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材料说明 A皇帝制度保证了行政的有效运作 B三公九卿制度设计得比较合理 C御史制度促进了国家行政的运行 D郡县制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 D不对,这属于地方行政制度而非中枢行政系统; C理解片面; A强调皇权至上, 无从体现 “采用分工的原则 ”
18、。因此排除 AC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 朱子 (朱熹 )云: “若在理上看 ,则是虽未有物已有物之理。 ”此语旨在 A规范道德准则 B揭示事物本源 C发现人性本质 D论证天人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 “若在理上看 ,则是虽未有物已有物之理。 ”字面意思是从理的角度看,即使还没有物,但已有理。也就是说理在物先,是客观唯心主义。此语旨在指出通过格物致知探究理这一事物的本源, ACD三项都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19、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B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 A 试题分析:古代戏曲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如曹操在京剧中被描绘成白脸奸雄,而事实上从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排除 B 、C;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即歪曲了)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 D。因此选 A。 考点:古代中国 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京剧的出现 。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 “异端 ”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
20、念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文学艺术切入考查元曲和明清小说中的历史,考查考生史料分析的能力。文学创作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窦娥冤创作于元朝,封建社会没落从明朝开始,排除 A 项;窦娥的冤屈终在封建体制内部得到昭雪,水浒传中英雄们的最终结局是被封建王朝招安,都揭示了普通民众幻想在封建体制内渴求美好生活与社会公正的愿望,故排除 B、 D两项。答案:选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辉煌灿烂的文学 明清小说 。 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21、。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 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 “小说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可知,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 C项正确。 A项 “宗教传播载体 ”、 D项 “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都是对材料的误解, 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应选 C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辉煌灿烂的文学 明清小说 。 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 “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福建省 三明 中高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