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昌图四高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辽宁省昌图四高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辽宁省昌图四高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辽宁省昌图四高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诗中所描述的是 A曲辕犁 B耒耜 C水车 D筒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即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可判断出描述的是筒车。筒车亦称 “水转筒车 ”。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 “水转筒车 ”,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灌溉工具 下图是马星驰创作于 1919年的时政漫画,题
2、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结合当时形势,分析该漫 画,以下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中显示出伟大力量 B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被罢免 C北洋政府被民众推翻 D五四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学生阅读漫画,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 “1919年 ”、 “民气一致之效果 ”,由此可见漫画是对五四运动的阐述,结合已学史实可知 ABD的表述均符合对五四运动的理解;由已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法,因此 C不合史实,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某校高一年级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历
3、史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 甲:辛亥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 乙: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丙: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丁: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戊: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A乙丙丁戊 B甲乙丙戊 C甲乙丙丁 D甲乙丁戊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依据已学史实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是 1949年
4、后新中国的建立,因此戊的表述不合史实,即可以排除 ABD,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历史影响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已学史实可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
5、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而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因此 符合题意; 是对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影响的阐述,故正确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1871年,中日两国在琉球事件后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团坚决不同意清政府在条约中自称 “中国 ”,要求只写 “大清国 ”。清朝代表力拒: “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
6、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 ”。对中日关于 “中国 ”名称使用产生的争议,理解正确的是( ) 日本实际上不承认清朝政权代表中国 中国政府在外交活动中首次使用 “中国 ”这一名称,故不被日本接受 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 “大清国 ”和 “中国 ”同时使用,法律意义相同 清政府据理力争是捍卫了国家尊严的 行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从材料 “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 ”的叙述可知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一直使用 “中国 ”这一名称,由此可见 表述不合史实,可排除;由材料及已学史实可知 的表述均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
7、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 “协定关税 ”,甲午战后,日本提出 “在华设厂 ”,其共同点是( ) A为资本 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依据已学史实可知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甲午战争是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资本输出,所以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8、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近代中国人慨叹: “泰曲公法,于平等之国开设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己不完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西方的法律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保护其民之商务 ”但对于中国等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就表明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经遭到破坏,因此 D符合题意。此现象在鸦片
9、战争后就出现了,没有谈到官吏任免, B也没有体现。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根据德国 “1871年宪 法 ”,皇帝权力几乎不受任何限制,而根据法国 “1875年宪法 ”,总统权力不仅受到议会的制约,还受到内阁部长们的制约。下列有关两者差别的原因分析更为合理的是( ) A维护统一成果是德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防止发生君主势力的复辟是法国当时的重大历史任务 B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是德国迫切的政治目标,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 权夺利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目标 C维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是德国统治者的主要动机,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是法国
10、君主派的主要动机 D实行君主专制很符合德国各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实现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要共同争取的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近代法国和德国代议制的不同特点是前者的民主和后者的专制,而形成这种不同点的原因主要是两国的国情不同 德国是要维护统一,法国是要防止专制势力复辟,因此A符合题意。德国 “1871年宪法 ”,已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不存在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的问题,排除 B,法国 “1875年宪法 ”得以制定,共和派起了决定作用,而不是君主派,排除 C,实行君主专制显然不符合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要求,资本主义要发展,就需要民主政治,排除
11、D。故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德政体不同的原因 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 )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D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以及比较归纳的能力,所谓代议制就是社会精英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政治权力。代议制的关键在于选举权,而选出的人民的代表便在议会之中,因此 C符合题意。其他三个选项不具普遍性, A是美国法国, B是美国最为典型, C是英国。故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
12、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代议制 据古碑记载: “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 酒榷 ,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 农抑商政策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可以看出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因此 D 符合题意。而 A的表述不合史实,战国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B的表述偏离材料主旨,排除; 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
13、经济 商业的发展 汉代市的发展特点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 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这段文字出现在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现象理解材料本质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 “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 ”,结合时间 “1970年 ”可以判断出,美国在当时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为维护其国家利益,因此 B符合题意
14、。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70年代中美关系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这种言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优良传统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自给自足 D小农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及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体现了耕与锄,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体现了灌溉和施肥,由已学知识可知这些都体现了我国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 ”的优良传统,因此 B 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传统农业 的特点 1917年 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
15、,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 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深入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题时注意 “共同结果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A俄国在 1917年 3月的“二月革命 ”中已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的是俄国十月革命; D 是 1917 年 “七月流血 ”事件,不是材料中所述事件的共同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战争失败、内有军队的叛
16、乱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这些加剧其危机。故选 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010年度中国 “十大流行语 ”排行榜上,排在前面的有 “上海世博会 ”、 “广州亚运会 ”“低碳 ”、 “微博 ”等,如果 1871年的法国也有一个 “年度十大流行语 ”排行榜,你认为能够进入排行榜的应是 A普法战争、公社 B一票共和、新宪法 C里昂起义、圣西门 D革命、拿破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1871年的法国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A发生在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起义,符合题意; B发生在 1875年法
17、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19世纪 30年代; D发生在20世纪中期,所以 BCD均不合题意,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 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起义背景与过程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答 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知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工人运动,革命形势不断发展; 1927年国美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时期; 1927年后开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在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形势好转; 1934年第五次反 “围
18、剿 ”失败,红军被迫转移; 1936年红军长征结束, 1937年后进入全民族抗战至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胜利。由此分析可知 B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趋势 中国近代经济史记载 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 “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选择解决这种形势采取的方法为 A必须首先
19、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C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 “1922年 ”,由材料中 “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 ”可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丰厚的原材料,过低的关税,使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结合时代背景,要想解决此形势,就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民族工业才能充分发展,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
20、立 民主革命的任务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 家人的信中说: “各处调的兵 毫无纪律。互斗杀人 夷兵抢夺十三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竞行遁去 从不闻清查一二 ”,上述材料 A丑化了清朝军队 B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 C反映了英军纪律严明 D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是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此外清政府的军备落后、军队纪律松弛、战和不定等也是清政府战败的重要原因。材料中 “毫无纪律 ”“互斗杀人 ”“官兵杂入其中 ”体现了清军军纪败坏,因此材料中书信描述基本符合事实,据此可知 D符合题意。由 “广东
21、按察使王廷兰 ”可知写信人为清朝官吏,并为鸦片战争的经历者,因此 A、 B排除。 C材料无从体现。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客家民谣: “龙田墟,二五八( 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 ”这里的“墟 ”在宋代应属于 A晓市 B村落 C草市 D夜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关键词 “农历 ”、 “当地赶集 ”、 “宋代 ”,依据所学可判断出 “墟 ”应是宋代农村的集市,因此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ABD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
22、的发展 宋代草市的发展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 “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其中 “面对现实的实验 ”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指的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 “追随理想的实验 ”是指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 “面对现实的实验 ”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即新经济政策;第三次 “回归理想的实验 ”是指斯大林模式。故选 B
23、。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英国的漫画家为某一历史事件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漫画。图中的房间里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A法国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斗争激烈 B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D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在法国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学生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是经过长时间的变动并经历了保皇派和共和派的激烈斗争而最终确立的,因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辽宁省 昌图 高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