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姓 ”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 “氏 ”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胙 (赐予 )土命氏 ”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在某一历史时期以后这一方法却戛然而止。这个时期应是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 “胙土命氏 ”即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战争和改革而逐步破坏,但知道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才最终废除。因此 A错误, B正确,故选 B。汉代以后分封制不在成为主要的地方行政体制,因此
2、CD错误。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于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秦朝以后,分封制作为一种主要的政治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 部分:爆发了。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注意提取题干部分的四个小标题。
3、 “动荡了 ”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至 1919年以前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 “传播了 ”是指五四运动的思想条件; “愤怒了 ”是指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强烈反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五四运动 “爆发了 ”。故选 C。维新变法运动是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并无 “愤怒了 ”等内容;新文化运动无法体现 “动荡了 ”等信息。因此 ABD各项均与材料所涉信息 不符。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运动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传播了救国救民的思想,也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同时,科学
4、理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到明天,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能实现! ” 这首唱响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战歌产生于 A十月革命胜利后 B独立宣言颁布时 C共产党宣言发表时 D巴黎公社失败后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歌词选自国际歌,根据所学,国际歌产生的背景是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国际歌在革命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 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后来经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故选 D。其他各项与历史事实不符。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巴黎公社的相关知识。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追求公正与公平。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
5、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最终失败。但是却为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此外,巴黎公社的背景、措施也 需要掌握。 全球通史中写道: “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 “第二次革命 ”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提取和判读,其中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明显可以看出材料所指
6、的是四月提纲,从而推 导出 “第二次革命 ”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答案:为 A。 B项是在 1917年 3月进行的二月革命推翻的; C项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在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的措施; D项是在十月革命后的任务。 考点:四月提纲与十月革命 点评:四月提纲是十月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有理想转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背景、意义需要掌握。 中共 “二大 ”宣言指出: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
7、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B、 D三项所反映的现象都是在 1927年到 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所为。 1922年中共二大时仅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和农民的革命地位问题,把农民看作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故选 C。 考点:中共二大 点评:中共成立后,一大制定的纲领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为主要目标,显然并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国情,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终于认清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8、社会,农民阶级在中国占据绝大多数,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问题,制定了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 “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 ”该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最早可能发生于 A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 陕甘宁 边区 等信息可以判断民歌所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情况。 故选 B。 A项是在 1927年到 1937年间抗战爆发前;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重点进攻中中共主动退出了延安; D 项是在 1956 年,已经定都北京。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时期国
9、共两党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开赴敌后,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抗日根据地,其中陕甘宁边区就是最早建立的根据地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还有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某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 “主观上希望实行抗日、反共两个第一 ”而实际上 “实行的还是抗日第一,反共第二 ”。该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 A坚持抗战 B消极抗日 C改变反共立场 D玩弄两面手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突出理解题中 的 “实行的还是抗日第一 ” ,故选 A。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蒋介石消极抗日,但是与材料所涉信息不符; C
10、D项说法明显错误,材料准确的交代蒋介石既抗日又反共,但是抗日第一,并未玩弄两面手法。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但是在相持阶段,蒋介石也加紧了反共的步伐,正面战场消极抗日,但是毕竟还是把抗日放在了第一位,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终于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蒋介石曾告诉国民说 : “我国自清季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斯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纪录。 ”
11、蒋介石这段话发表于 A民国三十年 B民国三十一年 C民国三十二年 D民国三十三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 ”、 “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 ”和 “五年半的抗战牺牲 ”可以计算出是民国三十二年。首次订立不平等条约是在 1842年,由此可以推算出来。其他各项均不正确。 考点:中华民国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是为民国元年。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的体制,用以约束袁世凯的权力。辛亥革命的相关情况如辛亥革命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1949 年 7 月,美国国务
12、卿艾奇逊把中国革命的原因归结为:一、人口太多,“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 ”;二、西方思潮 “激起骚动和不安 ”。这种看法的错误主要在于 A混淆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用表面现象掩盖了事物的本质 C混淆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民族危机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因此要寻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故进行革命。美国国务卿的说法明显的错误,用表面现象掩盖了事物的本质。故选 B。 AC 项均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相关信息; D项明显错误。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解放战争是发生在 19
13、46年到 1949年之间的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双十协定的签订、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等也需要了解。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说: “ 真所谓 其兴也 卵桑 渫鲆埠鲅伞蝗耍 患遥 煌盘澹 坏胤剑 酥烈还 簧俚欢济挥心芴 稣庵芷诼实闹淞 泵 蠖 奔椿卮穑骸拔颐且丫 业叫侣罚 颐悄芴 稣庵芷诼省!泵 蠖 档恼馓酢靶侣贰笔侵 A井冈山道路 B进行解放战争 C实行人民民主 D进行重庆谈判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黄炎培与毛泽东谈 话的内容分析,毛泽东所说的这条 “新路 ”是指实现人民民主。故选 C。材料主要说的是夺取政权以后如何
14、保持政权的问题,而 A项是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B项是推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项是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怎样的中国的问题进行的谈判,都显然与题意不符。 考点:新中国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材料虽然选择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材料,但是想考的内容却是建国后的民主建设的知识。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 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1949年 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 “时间开始了 ”表达
15、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 “开国的绝唱 ”。 “时间开始了 ”是指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因此 B项正确, AD是在1956年以后, C是 1978年后,均错误。故选 B项。 考点:新中国的成立 点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进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进入到当家做主的新时代。需
16、要注意的是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区别。社会主义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1990 年 4 月,美国国务卿詹姆斯 贝克说: “在遏制之后等待着的是民主 ”。此话并不意味着 A美国强力推行 “美式 ”民主 B美国长期对苏联、东欧实行 “冷战 ”政策 C苏联、东欧实行政 治多元化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答案: D 试题分析:可以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进行判断。材料所给的时间是 1990年。苏联是在 1991年解体的。冷战尚未完全结束。故选 D。 A项正确,美国强力推行美式民主,进行和平演变; B项正确,美国长期的与苏联争霸,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冷战政策; C项正确, 20世纪 80年代
17、后期,在西方和平演变下,苏联和东欧均实行政治的多元化。 考点:当今世界局势 点评:材料涉及的时间是在冷战即将结束时,已经看到冷战结束的曙光。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随着多极力量的出现,美国 越来越难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在冷战结束后这一主题更是明显,但是世界还不太平,各种极端势力还威胁这世界的和平,总的来看,多极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这便是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同时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这主要是指 A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瓦解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C推翻了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 D结束了封
18、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本题重点落在对辛亥革命的意义的理解上,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封建帝制, 但并未改变中国的 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选项 C、 D 错误;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选项 B 不正确;只有 A 项正确,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 A。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 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结束了封建专制,建立了共和,颁布了约法,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辛 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而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成
19、功的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常考的知识点有三民主义、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等。 洪仁 自述中说: “自古取江山,屡先西北而后东南,盖自上而下,其势顺而易 况江之北,河之南,古称中州鱼米之地 今弃之不顾,徒以苏杭繁荣之地,一经挫折,也不必久远。 ”义说: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中原地区在中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B太平天国不能仅仅依凭苏杭的繁荣 C洪仁 看到 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造成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况江之北,河之南,古称中州鱼米之地 今弃
20、之不顾,徒以苏杭繁荣之地,一经挫折,也不必久远 ”、 “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可以看出洪仁 看到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内部原因(放弃鱼米之乡)和外部原因(清王朝与外国侵略者勾结)。故选 C。 A项并不是材料说的主要方面;BD项只是说了材料中分析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一个方面。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于阶级局限性,它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的指导思想,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也不能有效地应对外国侵略者的武装干涉,最终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常考的知识点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施政纲领、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等。 许多学者认
21、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官僚政治 ”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 B正确。 AC 项不是从官员的任命方式上进行分析的; 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未体现官吏的选拔方式。因此 ACD均错误。 考点: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郡县制打破了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官员由中央任命,可以随时替换
22、,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地缘政治代替了血缘政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秦朝实行的其他的重要的制度如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法律制度等都 需要掌握。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也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反映了宋朝出现的冗官现象,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宋太祖鉴于唐末藩镇割据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后果,官员增多,但是由于同一职位多名官员,造成效率低下,故目不见官。 C项正确。 A项是现象, B、 D两
23、项是次要原因。 考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 点评:北宋时期,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通过分化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造成了地方无权、主动性差等消极后果,并且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出现,使得宋朝在对外战争等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 长短经总结秦亡教训说, “秦既吞天下,患周之败,以为弱见夺。於是讪笑三代,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无骨肉本根之辅,外无尺土藩翼之卫;陈、吴奋其白梃,刘、项随而毙之。 ”基于同样认识,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 A实行 “无为而治 ” B分封同姓王 C平定七国之乱 D建立中朝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关键句 “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辽宁省 东北 育才 学校 高中部 第一次 模拟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