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 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 ,墨翟贵廉,关尹贵清 ” 又说 :“一则治, 异则乱。 “乃 ”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吕不韦阐述了诸子百家学说的特点,并提出 “一则治,异则乱 ”的观点,即思想统一有利于天下大治,思想多样化易带来动乱。为了把诸子百家思想融合为一家,他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故答案:选 B项
2、, A C两项材料中并无体现, D项表述错误,吕不韦强调融合多家思想而非强调思想专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下图是让 奥古斯特 安格尔于 1827年创作的荷马礼赞。画面中央画的是胜利女神,由她将月桂冠戴在了盲诗人荷马的头上。荷马脚下的两个人像,是伊里亚特 和奥德赛中人物。在他们的两旁安排的是著名的诗人、哲学家、画家、雕塑家、建筑家、音乐家、军人等。该美术作品属于 A浪漫主义 B新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安格尔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是泉,材料中的时间特征 “1827年 ”将该美术画
3、作指向了新古典主义美术,因为该盛 18世纪末至 19世纪 30年代前,而题中美术作品突出英雄主义的特征也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突出表现,答案:选 B项, A C D三项与上述美术特征不符。 考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近代绘画 1966年 3月 7日,戴高乐正式通知美国总统约翰逊 ,法国完全退出北美大西洋公约 “军事 一体化 ”机构,并接管驻法美军军事基地。 1O月,北约理事会被迫撤出法国。美国联合其他盟国孤立法国,还煽动盟国各国舆论反对戴高乐,并大力支持法国国内的反对派。 这实质上表明 A法美形成对抗局面 B法美关系走向破裂 C欧美关系日益紧张 D两极格局内部分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4、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北约军事集团是两极格局中资本主义军事联合阵营 ,法国从北约撤出说明北约军事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阵营已开始分化,当然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主义力量阵营也发生了分化,故答案:选 D项, A B两项看到的是现象而非实质, C项说法过于绝对,法国仅仅是欧洲国家中的一员,不能代表欧洲所有国家。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从 1930年到 1990年 ,空运的成本巳从平均每英里 68美分降到 11美分 ,纽约与伦敦之间三分钟的电话费从 244美分降到 3美分, 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航
5、空、信息技术的 发展 B信息技术发展促成其它行业的革命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 ”反映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加强,即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答案:选 C项, A B D三项只是表象都没有体现全球联系加强的特征。 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经济全球化 下面是 1795年出版的法国作家孔多塞所写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书目录摘要: 第四个时代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下迄亚历山大世纪各种科学分类的时期 第七个时代科学在西方的复兴一
6、从科学最初的进步下迄印刷术的发明第八个时代从印刷术的发明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的时期 。这表明作者认为 A历史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 B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C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D判断是非的标准是 “人 ”自己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出版于 1795年,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运动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书中将人类精神进步历史划分为八个时代,认为第八个时代的下限是 “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时期 ”,表明作者认可理性权威,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理性不断解放和高张的过程,所以答案:选 A项, D项说法错误
7、, B C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高扬理性的主旨。 考点: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影响 古罗马法学家认为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 ”该材料表明 A罗马法与时 进不断完善 B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C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 D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古罗马法学家的观点是:因为法律的根基是自然,所以它是理性的体现,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按照这一观点,罗马法和其它法律一样都以自然理性为基础,故答案:选 D项,A B
8、C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罗马法的特征但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有记载 :1969年 4月林彪向 “九大 ”作报告 ,不再 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并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林还重申毛泽东在 1965年的讲话 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这表明中国 A全面改善中美关系 B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C试图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 D开始构建新的国际战略同盟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69年1月苏联军队突然进攻中国东北边境的珍宝岛,中苏发生直接武装冲突,在此情形下毛泽东
9、判断当前中国最主要的威胁来自苏联而非美国,此时中国需要调整外交战略,材料中文字即是 对此内容的说明,所以答案:选 C,A项发生在1972年以后, B项说法错误,中国此时尚未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 D项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 41437个, 1962年为 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卞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用问题 D政府对经济政竿进行调整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
10、问题的能力, 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经济困难局面,为缓解自然和人为造成的经济破坏,中共对当时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当时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所以 A 项说法错误, B C 两项说法也与史实不符。 考点: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曾指出: “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 ”文中的 “这种 拿手好戏 ”主要指的是 A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B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 C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D工农武装割据的策略 答案
11、: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以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为主要斗争形式,牵制了大量敌军,成为了抗战中的中坚力量, 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从材料中 “全面抗战 ”、 “红军 ”、 “自己的拿手好戏 ”、 “决定作用 ”等词,可以排除 A B D三项, A D两项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只是全面抗战中的一支关键力量而非全部, B项与题意特征不符合。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下列二图分别是 18671885 年外国棉布进口值趋势图(图甲)及棉纱进口值趋势图(图乙),造成两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中国陷入世界市场 B洋务民用企业发展 C资本
12、主义发展迅猛 D自然经济强烈抵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甲显示中国在18681884 年间棉布进口数量总体稳定但有少量回落,而图乙则显示此时期中国棉纱进口数量稳中有升后期则快速增加,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正处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大力发展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棉布进口,所以答案:选 C项, A D两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从公元 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 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
13、因最可能是 A白银资源丰富 B铁钱数量充足 C民间发行交子 D战乱后经济萧条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宋初年,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成都出现和流通是铁钱铸造停止但市场仍然正常运转的原因,这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公元 994 年 ”、 “公元 1005 年 ”、 “成都 ”、“铸钱就停止 ”以及 “没有出现钱荒 ”相吻合,所以答案: C选项, A B D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商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在位 54年间,先后用相 12人, 其中 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 3人被免职, 2人因罪
14、自杀, 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A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B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自秦朝设置丞相以来,在中央长期存在着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就是试图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以削弱相权达到强化皇权的目的,所以 B项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汉武帝并未分割相权, C D两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中并未体现。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朝 综合题 (15分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 7月 18日,斯大林致信丘吉
15、尔,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或北非两线开辟反击希特勒的新战场。对此,英国认为 “ 从军事观点看,除了我们已经采取的行动以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影响俄国主要陆军和空军的作战行动,他们必须自救。 ” 1941年底至 1942年初,美英在讨论联合作战的战略方针时,英国认为应集中美英力量进攻北非,然后集结足够兵力,进攻北欧、西欧和南欧;美国提出在1942年美英集结兵力横渡英吉利海峡,进入法国本土。 1943 年 1 月, 美英商讨西欧登陆计划,英国坚持先从北非进攻意大利西西里岛,后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而美国认为应迅速在英国和北非集结兵力进攻法国的布勒斯特半岛和布伦,因两国意见不一,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暂时被搁置
16、起来。 1943 年底,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德黑兰会议,正式否定了丘吉尔的巴尔千计划,确定了美英军队于 1944年 5月在法国西北部登陆 ,发动 “霸王战役 ”。 ( 1)据材料,概括说明英国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主张的变化。( 6分) (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9分) 答案:( 1)从拒绝考虑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到准 备开辟从北非到南欧的第二战场,再到同意在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6分) ( 2)初期拒绝的原因:战争初期英国损失严重;希望苏联在对抗德国的过程中互相削弱其实力。( 3分) 中期准备的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担心美国将战场重心转移;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7、形成;为了夺回英国的势力范围;阻止苏联势力扩张。( 3分)后期同意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苏联反攻节节胜利;英国由于自身实力衰弱,被迫服从美国全球战略。( 3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中的四段文字内容均明显不同,但都涉及是否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所以概括出每 段材料内容,即可开出英国在开辟第二战场方面的重要变化:从拒绝考虑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到准备开辟从北非到南欧的第二战场,再到同意在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2)结合二战的进程和时代背景可以回答英国在第二战场开辟立场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战争初期英国损失严重;希望苏联在对抗德国的过程中互相削弱其实力;中期准备的原因:太平洋战争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湖北省 武汉市 高三下 学期 调研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