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河南省信阳高中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河南省信阳高中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河南省信阳高中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河南省信阳高中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荀子中说: “齐国 并国三十五 ,晋国 献公并国十七 ,楚国 庄王并国三十六,开地三千里 ,秦国 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 。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之间战争频繁 B分封制遭到了破坏 C国家统一已成定局 D西周统治范围扩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齐国 并国三十五 ,晋国 献公并国十七 ,所说的现象是,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这说明分封制所确定的等级秩序开始遭到破坏;楚国 庄王并国三十六,开地三千里 ,秦国 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 说明,西周统治秩序的瓦解。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分封制的瓦解 点评:此题为
2、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 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乾隆九年议复,允许每县召一总商,承充开采(铜矿),如矿山分散,允许每山召一商, “倘资本无多,听其伙充承办 ”。乾隆十一年有奏报称, “招商承开矿山,资本无多者,原准其纠合伙伴同
3、充, 总期多得矿砂,以资鼓铸而尽地利 ”。这说明( ) A清朝加强了对采矿业的控制 B清代出现了股份制经营方式 C采矿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清 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 “招商承开矿山,资本无多者,原准其纠合伙伴同充, 总期多得矿砂,以资鼓铸而尽地利 ”,这说明这种 “合伙 ”、 “股分 ”式的手工业生产,不仅仅是一种筹资方式,也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也得到官府的认可。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 点评:关于经济的有关基本观点: ( 1)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 2)经
4、济结构,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产业、各个地区、各种经济成分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等。 ( 3)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有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这三种经济成分中,农业是基础。农业不仅是人们生活资料的最基本源泉,也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手工业的原料、产品市场以及流通领域的商品,大都依赖于农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应注意农业、手 工业、商业之间的相互联系。( 4)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是古代中国发达的
5、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而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则为近代落后挨打埋下了祸根。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 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答案: D 试题分析:
6、“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商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这涉及到的是商品的流通领域,而商品的流通需要的是商品生产的支持,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萌芽阶段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商帮发展缺少根基。故此题应 选项。 考点:中国的商帮 点评: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货币经济占主导,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晋商等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写道: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
7、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 于是海滨人人为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这说明海禁政策( )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阻断了中外经济交流 C没产生任何影响 D使沿海人民失去生计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当中 “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由此处可知,海禁政策松时,寇就会变成商人;海禁政策严格时,商人变成寇。这说明海禁政策是社会的矛盾激化了。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虽然在一定时期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
8、国家的安全;但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中国与世界科技文化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甲午战争前后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出现图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时期 18721894年 第二时期 18951913年设厂数 53 463 商办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A.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C.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D.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9、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当中的的信息,商办企业是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迅速发展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马关条约中允许外国在华设厂,自此之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点评: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主要表现为: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美孚石油公司的创造人洛克菲勒说: “这个运动是整个
10、近代经济管理制度的起源,它使全世界经营商业的办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 个别经营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洛克菲勒所说的 “运动 ”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管理经验 的长期积累 C资本家获取利润的贪欲 D防范经济危机的需要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惊醒分析, “这个运动是整个近代经济管理制度的起源,它使全世界经营商业的办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 个别经营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说明的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到来,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 1)相同点: 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资本主
11、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 司制、垄断制。 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2)不同点: 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相结合。 产业结构侧重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重点,
12、其主要任务是改造、 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如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是 “纺织时代 ”和 “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迎来的则是 “电气时代 ”和 “钢铁时代 ”。 广度及深度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其中日、德、俄等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有学者认为,虽然 2008年以来的 “金融危机 ”整残了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但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以邻为壑的政策相比,其危害要小得多。面对经济危机 ,各国不再采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政策的主要原因
13、是( ) A国际关系日趋地缓和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广泛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 “虽然 2008年以来的 “金融危机 ”整残了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但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以邻为壑的政策相比,其危害要小得多 ”说明世界经济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果各国采取30年代的做法会加深危机,故各国未采用以邻为壑的做法。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世界经济一体化 点评:世界经济多极化、区域性经济集团、全球一体化三者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逐步由美、欧
14、、日的三极格局代替了美国的独霸的局面,美、日、西欧在经济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竞争。为了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它们都加强了与邻近区域的经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应运而生。因此说,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出现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基础,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多极化的特定表现形式。 区域性经济集团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暂时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也促进着世界经 济的相互依赖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每个经济集团都需要加强同其他经济集团的联系,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每一集团内部各国相互之间经济关系的加强,也增进了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性,这就为集团之间的合作打下基础。区域集团化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15、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将是全球一体化的一个阶梯,但二者在相当时期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各地区都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区位优势,吸引有限资源,从而奠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理论上来说,资本在寻找投资地时考量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地的生产费用成本。而恰恰在劳动力成本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要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资本外移成为导致(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同样面临挑战 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C资本外移不符合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 D劳动力成本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答案
16、 : A 试题分析: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要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资本外移成为导致(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际同样面临着挑战。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经济全球化 点评: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 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设立的专家组于 2011年 10月
17、 28日公布裁决报告说,欧盟反倾销税针对的对象是来自中国的皮鞋制品,其贸易惩罚措施针对一个国家,而不是企业个体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专家组还认为,欧盟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对中国制鞋企业的商业机密信息缺少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这也是世贸规则所不允许的。这表明( ) A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B世界贸易组织主要任务就是调解国际贸易纠纷 C世界贸易组织具有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 D中国皮鞋进军欧盟市场的 障碍已经完全消除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当中 “欧盟 ,其贸易惩罚措施针对一个国家,而不是企业个体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 对中国制鞋企业的商业机密信息缺少应有
18、的尊重和保护,这也是世贸规则所不允许的 ”说明世贸组织有解决贸易纠纷的职能,联系史实可知,其主要职能是实现贸易自由化,故此题应选 C 项。 考点:世贸组织 点评: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不仅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它本身作用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首先,世界贸易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普遍接受的规则,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 其次,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推动了一个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歌谣起源于社会生活,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真实写照。如:
19、 “手中端碗汤,两眼泪汪汪;打没几颗米,尽是草和糠。亩产十万斤,饿得心发慌;假话哄死人,农民遭了殃。 ”这一歌谣反映了( ) A解放前农民生活十分困苦 B旧社会农民承受的剥削沉重 C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不满 D “文化大革命 ”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叙述, “亩产十万斤,饿得心发慌 ”“ 假话哄死人,农民遭了殃。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这种现象指的是在大跃进时期,农业“以粮为纲 ”浮夸风严重,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大跃进 点评: “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 ”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0、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造成 19591961 年连续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1930年 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 890种商品提高 关税的法案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仿效,到 1932年 4月就有 76个以上的国家采取了相应措施。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各国的关税同盟迅速建立 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 C世界经济秩序走向了混乱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30年 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 890种商品提高关税的法案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仿效,到 1932年 4月就有 76个以上的国家采取了相应措施。 ”反映出的现象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而贸易保护主义的
21、出现从根本上说世界经济走向混乱的表现。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点评:、此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有学者认为: “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尽管经济增长从 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 面和政治层面种种
22、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 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 意识形态 的武器会被习惯性地再度拿起来。 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 僵局 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 ”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打破 僵局 起关键作用的是( ) A明确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B明确姓 “资 ”姓 “社 ”的标准问题 C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号召 “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南方谈话 ”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围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
23、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南方谈话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邓小平理论 点评: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邓 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3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河南省 阳高 中高 五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