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上海闸北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苏美尔人使用的 “钉头文字 ”的发明地位于下边示意图中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钉头文字也叫 “楔形文字 ”或 “箭头字 ”。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公元前 3000年左右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造。结合图片分别,不难得出是 D。 考点:人类不同区域的文明形态 两河文明 下表列举了清代某一机构的结构及大致分工。据此判断该机构是 股别 主办国家 主办其他事务 英国股 英、奥 通商、海关、税务 法国股 法、荷、西、巴西 传教事务、各处招工 俄国股 俄、日 陆路通商、边防
2、、边界、庆典、礼宾、有关官吏的人事行政和考试等 海防股 南北洋海防、长江水师、北洋海军、要塞炮台、制造、学校、电线、铁路、矿务 A.粤海关 B内阁 C总理衙门 D. 外务部 答案: C 试题分析:总理衙门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的中央机构。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后,于同治元年二月( 1862年 3月)成立,总理衙门由王大臣或军机大臣兼领。 1901年清政府实施宪政改革,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举凡外交及与外国
3、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无不归该衙门管辖,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23年,胡适撰文写道: “这三十年里,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止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 戏侮的态度 ”。文中的 “名词 ”当指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 1923 年、胡适。再结合 “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即可判断出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中主张民主与科学。民主主要涉
4、及政治方面,科学主要涉及思想和文学方面。根据材料主要涉及是思想方面,所以是科学。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 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 ”。歌谣反映了当时 A社会转型的苦痛 B传统旧俗遭冲击 C新旧事物的对立 D新旧事物的并存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清末民初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 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 ”即可判断出此时的中国存在着传统的中国事物和先进的西方事物并存的局面,其他的说法无关从材料找到依据。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
5、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日本东史郎日记记载: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该段史料可作为证明“南京大屠杀 ”确有其事的 A直接证据 B间接证据 C口述史料 D实物材料 答案: B 试题分析:东史郎日记以日记的形式作为历史材料的的话,存在着主观性但有其可借鉴的地方,所以只能作为间接证据。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考点:历史 研究方法 史料分析方法 1902年,新民丛报连续刊登新民说: “正式而成立
6、者,立宪之国家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由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 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文中省略的应是 A英美 B法德 C英日 D美俄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可, “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 ”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 “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由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 ”以日本为代表,虽然是君主立宪制但封建主义色彩浓厚。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改变 “上
7、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 ”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A开展土地改革 B实施 “一五 ”计划 C “大跃进 ”鼓干劲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 “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 ”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局限性,于此相反的,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制。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 1787年美国宪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两部文献都 颁布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是该国首部资产阶级宪法; 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A B C D 答案: C 试
8、题分析:美国历史中,并没有封建主义的传统,所以无所谓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判排除 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结合所学, 均是正确的。 考点: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写道: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这篇领导讲话出现的时间接近 A中共七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 1978年 12月 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这次中
9、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这个讲话实际上是那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中国历史上某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十年初见成效,二十年大见成效,进入帝京;后来又有一个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除几个河、海口岸,西教传播没有太大进展。对以上两个现象的判断及其理由都正确的是 A前者是,后者非。时代发展,交通与技术进步理应推动传播成效更显 著。 B前者非,后者是。中国皇帝独尊儒学,不可能召异国传教士进京。 C二者皆非。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社会进步的逻辑。 D二者皆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心理距离造成了这两个时期传教效果的差异。 答案: D 试题分析
10、: BC说法本身错误,给予排除。 A选项中,如果按照其理由,那么后者应该是 “是 ”,所以本身的逻辑是错误的。结合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后来又有一个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实际上中外的矛盾加剧,这实际上不利于西方宗教传教。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逻辑分析法 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反思 60年前美国在处理国际关 系上的决策时,指出美国要为这一决策导致的欧洲分裂局面承担责任。 “这一决策 ”是指签署 A慕尼黑协定 B大西洋宪章 C雅尔塔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雅尔塔会议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 1945年 2月 4日至 2月11日之间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的胜利之际在黑海北部的克
11、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秘密首脑会议。 “导致的欧洲分裂局面 ”实际上指的是德国分裂,结合上述国际协定的主要内容,最符合的是雅尔塔协定。 考点: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马克 布洛赫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他意在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答案: C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的核心观点即可,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
12、,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那么于此相反,作者认为不应该分析其单一的原因,应该多角 度分析历史原因。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事件研究角度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 “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 ”。材料强调了史学家应 A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B追求成为 “良史者 ” C注重天人之间的关系 D注重历史现象的描述 答案: A B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可以体现应该注重天人之间的关系、积极追求成为 “良史
13、者 ”。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 ”可以体现应该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史料处理原则 思想文化内容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并且两者的变化常常相协调。这一观点与近代中国史学转型最一致的是 A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 B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 C民族危机向民族解放的转型 D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答案: A B C 试题分析:思想文化内容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并且两者的变化常常相协调。其含义包括两方面,其一思想文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其二,社会发展情况会影响思想文化。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可以以辛亥革命为例,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可以以重商主义为例,民族危机向
14、民族解放的转型可以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只体现一个方面。 C民族危机向民族解放的转型 考点:历史研究方法 文明史观 “对苏联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肆鼓吹,以为苏联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以上发表于 20世纪 30年代的言论共同体现了 A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景表示担忧 B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高度赞扬 C世界大战背景下对民主制度的绝望 D经济危机背景下对自由放任的质疑 答案: D A B 试题分析: “对苏联同情之美感 .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
15、的,有组织的 ”与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主要讨论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以排除掉 C。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肯定苏联模式,对资本主义自由主义表示担忧,结合其发布的历史时期是 20世纪 30年代的 “大萧条 ”时期,不难得出 ABD均有合理性。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下方是美国邮政总署 1942年 7月发行的一枚邮票,它最大的历史价值在于 A反映了美国对中国抗战的立场态度 B表明美国认为美中制度具有共同性 C佐证当时美国承认的中国政治版图 D佐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答案: A B C 试题分析:邮票左右上方分别印有美国总
16、统林肯和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头像。林 肯头像下印着其著名讲辞 “民有、民治、民享 ”;孙中山先生的头像下则印着“民族、民权、民生 ”。中美两位伟人放在一起,并以中英文纪念 “七七 ”抗战、宣传三民主义。 ABC均可体现。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但无法从图片信息反映。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魏源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这样的描述: “国立宰辅大臣,共商事务。国家费用,先与乡绅会议,而后征纳。 有要务则国王召议事百十三员会议,与中国军机、都察院无异 ”。对此评论最为恰当的是 A 魏源对君主立宪的运作机制作了较真实叙
17、述 B魏源对中英的政治制度作了相应的对比 C魏源未能抓住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 D魏源主张中国应效法英国君主立宪体制 答案: C A B 试题分析:主张中国应效法英国君主立宪体制,无法从材料中得到直接的信息支撑。最恰当的是未能抓住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只是学到一些表面的运行机制,但进行了较为进步的描述和对比。 考点: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 容闳自传记载的事实中,作者亲历的可能有 为编撰四库全书提供资料 记载早期留美学生的思想变化 记录了与曾国藩的交往与感受 向李鸿章建议创办轮船招商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容闳
18、( 1828年 11月 17日 -1912年 4月 21日),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结合其生活的历史阶段,不难排除掉为编撰四库全书提供资料。其他的经历都是有可能性的。 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中的 “吾 ”是 A魏源 B张之洞 C梁启超 D孙中山 答案: C 试题分析:其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改革变法,重视人才培养,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科举制,改革选官制度。最符合的
19、是中国的戊戌变法,其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康有为。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登极动作,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 之类的工具 ”。历史学家 威尔 杜兰评论的古典文献当是 A摩诃婆罗多 B汉穆拉比法典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答案: A 试题分析:摩诃婆罗多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吉尔伽美什史诗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一部
20、关于苏美尔三大英雄之一的吉尔迦美什的赞歌。荷马史诗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再结合材料 “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 之类的工具 ”,最符合的是 A。 考点:中外优秀著作 摩诃婆罗多 有史家认为: “11和 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 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 ”,其 “活力 ”表现为 A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产生 B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出现 C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D教权的削弱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 11至 12世纪,欧洲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
21、领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往往通过赎买获得自治权,但许多城市却依靠武装斗争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自主。如法国的琅城、康布雷、亚眠等,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米兰等,但这从侧面恰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城市兴起 ,市民阶层产生。 考点:中世纪的欧洲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发展 “公民 ”、 “平等 ”、 “博爱 ”、 “左翼 ”、 “右翼 ”等一系列新词汇盛行于法国 A等级君主制时期 B路易十六统治时期 C大革命时期 D巴黎公社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等级君主制时期和路易十六统治时期的封建等级比较森严, “公民 ”、“平等 ”较难盛行。巴黎公社时期没有 “左翼 ”、
22、 “右翼 ”的存在必要。最可能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大革命 某时间段内曼彻斯特的居民从 17000人增加到了 180000人,变成了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这一时间段应当是 A 1700-1730年 B 1730-1760年 C 1760-1830年 D 1840-1900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曼彻斯特的居民从 17000人增加到了 180000人,变成了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说明了该时期内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迅速。结合英国的历史,最符合条件的即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考点: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 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上海 闸北区 高三二模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