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德化一中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德化一中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德化一中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德化一中高三 9月联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人将 “分封制 ”称为 “封建制 ”,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 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 D康熙封四子胤稹为雍亲王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 ”, ABC 三者受封都有领地,以致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如 A导致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B导致西汉发生 “七国之乱 ”; C导致朱棣发动 “靖难之役 ”夺取帝位, D项正确,康熙封四子胤稹为雍亲
2、王,虽有封号,但无封地。 考点:本题考查分封制。 点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皇帝通过分封兄弟,儿子为王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西周的分封制与明清的又有所不同。西周是分封的诸侯建立的王国有极大的自主权,只须臣服中央,按期朝拜。明清时期的分封则权利受限,封为王,但地方官的任免由中央决定(清朝三藩例外)。 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 “到民间去 ”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 A戊戌维新时 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 C 试题分析:五四运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且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AB不对,资产阶级领导的变
3、法或革命没有深入到群众中; D不对,这是指国共第一次合作,但不符合题干中 “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 ”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1)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发表了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 2)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出现: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北京)
4、、 “俄罗斯研究会 ”(湖南)等 1920年 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这个研究会设立了翻译室,下设英文 、德文、法文三组,翻译了许多马、恩的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资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国家与革命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标志。 ( 3)一批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和周恩来等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在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成立于 1920年夏天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对各地共产主义运动影响很大,促
5、进了各地党组织的建立。 ( 4)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 克思主义: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们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各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都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与 1923年 6月至 1937年 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 ) 时间 1921 7 1923 6 1927 4 1927 8 1934 9 1937 1 1945 4 1949 10 人数 57 432 5 7万 1万多 30多万 4万多 121万多 448万多
6、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 “1923年 6月至 1937年 1月 ”,国民革命运动是 1924-1927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在 1927-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是指 1934-1936年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是在 1937年 9月,发生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因此 D与时间不符,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斗争。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
7、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1892 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 “张裕酿酒公司 ”,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2010年 7月 10日,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展出了 1915年 该公司在旧金山世博会所获得的金奖奖牌,堪称一个世纪前 “中国制造 ”走出国门的象征。这枚奖牌可以印证我国历史上( ) A洋务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民族工业发展的 “黄金
8、 ”时期 D民族企业日益萎缩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时间 “1915年 ”, A不对,这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而且洋务运动在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已经破产; B不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不对,与题干意思完全相反;联系 1915年是民国初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考点: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点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地点是:东南沿海地
9、区 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 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 19世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进一步发展)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 ( 1912-1919) 1辛亥革命推
10、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 “实业救国 ”的影响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著名实业家:张謇)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为什么是 “短暂 ”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 发展 相关试题 2013届福建省安溪一中、德化一中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
11、深峰路3号启航商务大厦5楼 邮编: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ICP备09188801号 粤教信息(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胡适评价 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 “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这对应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的主张。 B不对,这对应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等人的主张。 C不对,这对应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的主张。因此用排除法, D符合题意。 考
12、点: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 点评:维新变法中,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1942年 3月 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这一评价主要基于陈独秀( )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答案: 试题分析:毛泽东把陈独秀誉为五四运动以至整个五四运动时期的 “总司令,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由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 为五四运动培育出了一大批骨干力量。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和精神领袖,
13、在很多问题上具体指导了运动的进行。 B不对,这从属于新文化运动; C不对,陈独秀主要是指导学生运动;D不对,这是在五四运动后。 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一个英国资本家申请在莫斯科郊外兴建一个新型企业,很快得到苏维埃政府的批准,此事可能发生在( ) A十月革命刚刚胜利时 B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 “一五 ”计划期间 答案: 试题分析: AB不对,十月革命刚刚胜利时、三年国内战争期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苏维埃政权实行国有化; D不对,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体
14、制逐步确立起来; C符合题意,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部分企业由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 考点: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是将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 制度。 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GNP:国民生产总值) GNP年增长率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
15、经济发展问题 ,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有( ) 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 20世纪 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 “滞涨 ”危机,面对这种情况,西方国家调整政策,反思凯恩斯主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财政支出等,因此 表述错误,排除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点评: 1973 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 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解决滞胀办法:(西方国家普遍抛弃 “凯恩斯主义 ”但不是完全抛弃,而是实行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 “混合经济 ”。 关于
16、未来多极化格局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 “三极论 ”(美国、欧洲、东亚)、 “五极论 ”(美、日、欧、俄、中)和 “六极论 ”( 美、日 、欧、俄、中、印)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美国实力的衰弱 D “一超多强 ”局面的基本瓦解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只是多极化力量的一支; C不对,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D不对,无论 “三极论 ”“五极论 ”“六极论 ”都反映出 “一超多强 ”局面而非瓦解,因此只有 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点评:这种最佳选择题主要担负考查 “历史
17、阐释 ”能力的任务,试题设计的理论含量普遍比较高,因而考生对备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时,还必须运用相应的史学理论或基本观点。例如鉴别一场社会革命或变革的根本原因,就要运用生产务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对具体的革命运动的根源作出分析;而鉴别一项重大措施的主要目的,则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并联系具体措施的内容及其出台的背景,分析施政者企图达到的主要目标或结果。 下列作品属于现代主义的是( )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列夫 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 梵 高的向日葵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用排除法最为恰当。 属于现
18、实主义文学; 属于印象画派。 属于现代主义文学, 属于现代主义美术,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西方文学艺术。 点评:所谓现代主义,实际上指思想和艺术方面与传统文艺迥然不同的许多思潮和流派的总称。 20世纪 20 30年代是现代主义流派的繁盛时期,当时主要有后期象征主义等。后来,又出现了荒诞派、美国的黑色幽默派和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等 。 “就在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 “一国两制 ”的提出 B “九二共识 ”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
19、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这是反映澳门回归; B不对,这是关于台湾问题; AC 属于澳门回归的原因,但不属于根本保证;一国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根本保证还是在综合国力强大,这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 考点:本题考查 “一国两制 ”。 点评: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属于国际关系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一国两制 ”是解决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指导方针,而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 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 雅克的文章指出: “那一年( 1978 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
20、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 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B 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 D 1978年,中国改变了社会性质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直到今天,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B不对, 1992年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不对,中国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方针。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改革开放。 点评:审题的钥匙 正确解读
21、“命题用语 ” ( 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 ( 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 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 ( 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 “不正确 ”、 “不包括 ”、 “无关 ”、 “都属于 ”、 “共同点 ”、“相同之处 ”等。 ( 5)注意区别题目中的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 2012年 2月,习近平在访美演讲中说道 ”我们会永远缅怀当年以非凡战略眼光和卓越政治智慧打开中美友好合作大门的两国老一辈领导人。 ”当年中美友好合作大门打开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 席位铺平了道路 B打破了中美的
22、外交僵局 C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D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表述错误的即为正确选项,中美关系正常化始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而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因此 A表述错误, BCD都是正确表述。 考点: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 点评: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 2)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近代 “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
23、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 “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可知反映了近代以来妇女逐步解放,进而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自由、平等观念传播。 ABD都属于条件或原因,而不是发展趋势的表现,只有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 点评: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福建省 安溪 一中 德化 中高 联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