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河南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河南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河南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河南省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辑。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 该材料思想的核心来源于 (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 “称尊长 ” “能亲仁 ”“ 德日进 ”等文字说明要尊老爱幼,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故本题选择 B,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思想。 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
2、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 “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兴办实业,注重民生 D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文字 “一切政治及学问使老百姓,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体现出关注民生,而且侧重的是保障最低水平,所以应该是以轻工业为主。故选 C。 A项体现不出民生内容。近代民族工业大都是以轻工业为主,故 B项说法错误。 D项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理解。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实业救国。 如果请你
3、为下列历史图片拟写一历史主旨,你会选择哪一标题 ( ) A抗争 摆脱外来殖民侵略 B屈辱 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C探索 寻找强国御侮之道 D复兴 中华民族步步崛起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图示分别是维新派、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和无产阶级,说明是近代各个阶层探索中国 革命道路的过程,因此本题选择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共成立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
4、。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 ( ) A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 C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 D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陈独秀和其他的知识分子的争论,显示出了当时在思想界出现言论自由的情况。故选 B。材料并未体现出科学是否是社会主流的内容;学术宽 容也体现不出来,陈独秀的观点显然遭到了批判; D项说法明显错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难以做到真正的学术自由。因此 ACD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 下列关于 19世纪末到 20
5、世纪头 20年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 ) A相继经历了由 “走英日道路 ”到 “走美法道路 ”再到 “以俄为师 ”的过程 B先后实践或主张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方案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D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史实的能力。解题关键扣准材料中时间界限 19 世纪末到 20世纪头 20年。题肢 C毛泽东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20世纪 20年代之后,故 C不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 2
6、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革命道路的开辟。 1977年 4月 10日,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 胜利地推向前进。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该论点提出的主要目的是 ( ) A恢复 “双百 ”方针 B抵制 “左 ”倾错误 C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D全面整顿国民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能力。解题关键把握题干所给时间,此时正处于 “徘徊时期 ”,继续实行左倾错误思想,邓小平讲话显然是想抵制 “左 ”倾错误,故本题选择 B。 A是 20世纪 5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 C
7、和 D时间不符合。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新时期理论探索 邓小平理论。 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论证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运用 “求同法 ”,两次讲话都是围绕思想解放问题,第一次是冲破左倾错误思想的延续,第二次是冲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方面禁锢,故本题选择 D。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新时期理论
8、探索 邓小平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归绥、迪化等是旧中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带有一定征服心态的称呼,具有强烈的大汉族主义色彩,新中国改称呼是切实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体现。 故选 A。 D项是对材料名称的断章取义的理解; B项材料未体现; C项说法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名称的改变从而体现平等,并未涉及民族习惯。
9、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 “因此 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以下选项不能说明材料内容的是 (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要求中华民族自求解放 C确立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D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弄懂材料中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材料中文字 “反帝国主义 ” “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
10、 ”说明孙中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由此可见 B、 C和 D均符合这一思想,而 A是反对清王朝统治,与材料反映内容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 A。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内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 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制定的决策是 ( ) A科教兴国 B 863计划 C载人航天工程 D两弹一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把握住
11、材料中时间节点是 20世纪 50年代中期,材料中 “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可知是两弹一星的研制,由此选择 D。 A是 1995年提出。 B是 1986年提出。 C是 21世纪以后的事情。故本体选择 D。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学艺术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科技成就。 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历过了三次思想大解放: 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崇拜, 1992年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1997年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了所有制崇拜。 “第二次思想解放 ”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提出 B重申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邓小平南巡谈话 D
12、邓小平 “三步走 ”战略的提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提到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 90年代初,当时国际政治风云变换,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由此可知 C正确。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新时期理论探索 邓小平理论。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 “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 ”这样的词句。这
13、反映了当时 (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 “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 ”的诗词说明 太平天国对外国侵略者存在幻想,而 “替爷替哥杀妖魔 ”说明太平天国想推翻清政府,从而进一步说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所以本题选择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背景。 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 “地方性事件 ”,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
14、解最准确的是 (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 “地方性事件 ”,说明清政府没有真正认识到战争的实质,说明 B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 衙门任职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 ”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废除了门阀制度 答
15、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文字 “严格考试的人才 ”说明的是科举考试注重人才素质的提高,从而知道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本题选择 B。 A和 C属于科举制影响,但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不符合题意。 D不符合科举制影响内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 “一个思想 ”具体是指 ( ) A “民贵君轻 ”实行 “仁政 ” B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C圣人之要,四方来
16、效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解题的能力。材料中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说民统治阶级要珍惜民力,关注民生,才能取得统治的长久,孟子的 “民贵君轻 ”和实行 “仁政 ”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故本题选择 A。 B是荀子的 “君舟民水 ”论,不符合题意。 CD都主张君主集权,与题意相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孟子思想。 一个时代的服饰演变可以看出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嬗变:西周的 “秩序井然 ”,战国的 “清新变革 ”,唐的 “丰满华丽,宋的 “理性之美 ”。能够反映出以上
17、文化审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 A宗法制 “百家争鸣 ”、民主政治、理学盛行 B郡县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 “经世致用 ” C宗法制、 “百家争鸣 ”、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郡县制、 “罢黜百家 ”、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 “砍山 ” “众木尽噘 ”“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 ”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 “刀耕火种 ”。材料中没有涉及 BCD选项的内容。故本题选择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刀耕火种。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低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河南省 师大附中 高二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