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山东省郯城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山东省郯城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山东省郯城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山东省郯城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 (往往出身贵族 )。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 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B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 C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 ”、 “王是人,也是神 ”等信息点,反映出商朝政权充满着神权色彩,特别是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
2、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朝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 506年,罗马平民阿扎伊与贵族维拉里发生纠纷,双方闹到当地法庭后,法官判决所依据的法律应该是属于 (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自然法 D万民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材料中 “公元前 506年 ”是公元前 6世纪;公元前 5世纪中叶,罗马才有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在公元前 5 世纪之前,罗马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下列不属于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原因的是 ( ) A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B罗马版图大,矛盾复杂 C商品
3、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活动中出现了新问题 D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罗马帝国是属于奴隶制国家,奴隶属于非公民,所以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一直存在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 “总统由民选产生 ”“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国会可以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 ”。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 A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 B自由平等、分权制衡、联邦制原则 C民主、分权制衡原则 D联邦制、民主集中制、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4、能力。材料 “总统由民选产生 ”体现了民主的原则;总统、国会,并未提及 “最高法院 ”,故不成立三权分立选择,只能就题干意思概括出 “权力制衡 ”原则;联邦制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本无体现。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漫画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风趣地反映出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的激烈与紧张。 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最终由 ( ) A参议院选出 B众议院选出 C选举人选出 D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题目比较简单。根据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由各州选举团选
5、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所以答案:选 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 1877 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 “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 ”这从 根本上反映出 ( ) A共和制将被君主制推翻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必然 D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处理能力。材料 “仅以一票之多获
6、得通过 ”、“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 ”反映了法国保守势力的强大和共和制政体确立的艰难历程。所以答案:选 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确立共和制政体的艰难历程 “英格兰民族的聪明智慧最大程度地表现为英国的宪政。 它既有效地治理人群,又可以对统治集团加以制约,对政府权力加以限制。 ”下列体现 “对统治集团加以制约 ”的是 ( ) 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议会对政府不信任时政府就要下台 英王是国家元首,可以任免内阁成员 议会居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可以弹劾政府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7、。在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下,议会居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可以弹劾政府;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议会对政府不信任时政府就要下台;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统而不治 ”,故 是错误的。利用排除法,只要有 的都不选,所以答案: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 “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 ”。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福州、厦门、广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
8、岸。从材料可以看出,开放福州,是为了掠夺武夷山的红茶;开放上海,是为了到江浙一带倾销商品。可见,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到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 1856年仅上海一地由英国人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 503起,共有 630名英国人涉案,而当时常驻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 200人。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英 两国的法系不同 B英国享有 “领事裁判权 ” C中英两国的观念不同 D英国人在上海的人数众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
9、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领事裁判权造成的。所以答案:选 B。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 “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联
10、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规定 “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 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 12个地方驻扎军队。 ”所以答案:选 D。 考点: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法令: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说明洪秀全 ( ) A背叛了农民革命事业 B没有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C害怕得不到尊重 D为了完善农民政权的法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体现了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观念,也说明洪秀全没有摆脱封建观念的影响。所以答
11、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认为中国社会危机是 “异种残之,外邦逼之 ”,解决民族问题 “殆不可以须臾缓 ”。当时孙中山解决民族问题的策略准确地说 ( ) A异种残之 “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B外邦逼之 “ 节制资本 ”、 “平均地权 ” C异种残之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D外邦逼之 “ 打 到列强,除军阀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材料的能力。材料中 “异种残之,外邦逼之 ”反映了民族问题,而民族问题相对应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所以答案: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2、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各种形式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性、阶级性。下列关于古代雅典政治的表述错误的是 A狭隘的也是充实的 B最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 C比封建君主专制更能推动历史进步 D不利于国家统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各种政治制度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雅典政治也要辩证地看待,并且最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小国寡民基础之上的,故不利于国家统一;无论是民主制还是封建专制只要符合本国的国情都能推动历史进步。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的民主制度 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所有合法公
13、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 40次。它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 ) A雅典是城邦小国 B雅典高涨的参政热情 C国家发放参政补 贴 D必须参政的法律强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是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基础上;如果在一个大国,人口众多,是不可能实行直接民主的。因此 BCD三项都不是直接民主制的前提,而是民主制发展的表现。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的民主制度 雅典民主制的措施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 “封建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
14、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 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 B “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 ” C “周公 立七十一国 ” D山东素有 “齐鲁大地 ”之称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 B项体现了分封制下各个诸侯王对周王所尽的义务; C项也体现了分封制; D项中 “齐 ”、 “鲁 ”是西周分封的两个诸侯国。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一般认为,唐朝以前,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实行 “诸应分田 者
15、及财务,兄弟均分 ”。明清更是规定:在分配遗产时, “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 ”。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 ( ) A嫡长子继承制逐渐解体 B庶子与嫡子关系逐渐趋于平等 C三纲五常观念受到冲击 D妻妾地位逐渐处于平等的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 “唐朝以前,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 ”到宋朝 “兄弟均分 ”再到明清 “止依子数均分 ”,可以看出财产权的继承范围由嫡子逐渐扩大至庶子及非婚生子,反映出嫡子在家庭中地位的下降,庶子地位的提高,庶子与嫡子一样享有同等的继承权。但是妾的地位远不如正妻。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6、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度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 “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 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 “凭借血缘关系 ”的宗法制, “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反映出宗法制度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来强化统治。 A、 B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说
17、法错误。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度 的作用 古代把皇帝称为 “陛下 ”。 “陛 ”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 “陛下 ”的侍卫转达。 “陛下 ”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 A封 A.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皇帝安全是国家政治大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解释了 “陛下 ”的来历,可以看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逾越。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18、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 )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唐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处理能力。材料: “对官吏有任免权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体现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 “世卿世禄 ”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所以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秦朝。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19、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的选官制度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 武。 ”这种 “社会政治大转型 ”主要是指 (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是在夏禹时候的,行省是元代的制度;内阁是明代的制度;郡县制是秦朝的产物,而又在汉武帝时真正定型。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
20、度的演变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 “秦朝军功授爵制 西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 A军功 孝廉 门第 才 B才 孝廉 门第 绩 C才 门第 绩 孝廉 D孝廉 绩 才 门第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秦朝军功爵制选拔的依据是军功;西汉察举制选拔依据是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拔依据是门第;隋唐科举制选拔的依据是才。所以答案: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 的选官制度 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必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山东省 郯城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