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安徽省无为开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安徽省无为开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安徽省无为开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安徽省无为开城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 120处,其中长江流域 90余处,黄河流域 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 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推断 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目材料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多处,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据此 符合题意。结合材料及我国古代南稻北粟的种植特色,可知 符合题意。但材料反映不出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故 不符合
2、题意,可排除带 的 CD两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作物品种。 马克思说: “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启蒙思想家的 “理性和经验 ”基于 A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C自然科学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理性和经验是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这是相对于以前的神学而言的,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根本上是因为 C,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是思想发展的根本原因。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产生的根源。 某中学研究性
3、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 “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 ”,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 新兴的资产阶级 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不对,文艺复兴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但当时是 14-17世纪,18世纪中期欧洲才开始工业革命; 不对,文艺复兴虽然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但当时王权与教权的矛盾也十分尖锐,因此还受到许多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庇护。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
4、改革 文艺复兴和宋明理学比较。 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 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的职业 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 C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 D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薄伽丘的作品 十日谈体现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因此它肯定人的价值, 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故选 C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九十五条论纲指出: “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了建设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
5、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材料反映作者的态度是 A认可教皇搜括财富 B天主教徒应该忠于信仰 C赞同教会建造教堂 D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材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教皇是最富有的 ,他建教堂不应该用贫穷信徒的钱 ,而应该用自己的钱。很显然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掠夺。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 14201436 年间为佛 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一个41米宽、 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C新
6、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建筑建立的时间在 15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人文主义者主张提倡人性和自由平等,故建筑物由原来的封闭到留开窗让阳光射入,也就反映了该时期思想领域对自由的追求。故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恩格斯说: “十八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影响深远 B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并影响世界 C法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D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 “十八世纪主要是法国人的世纪 ”恩格斯的这一说法是强调法国在
7、 18世纪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最大,结合 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了高潮,其启蒙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其他国家,可以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法国启蒙运动。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 “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 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从汉字 “龙 ”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 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与书法相伴而生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 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说法错误,汉字是表意文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说法错误,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故
8、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的起源演变。 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结果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不断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D科学家刻苦,勤奋的进取精神 答案: C 试题分析:文化繁荣以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前提,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根本原因。 郑析桥赞美巩黄慎的绘画说: “爱看古庙破苔痕,愤
9、写悬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这一评价反映巩黄慎的画属于( ) A山水画 B写意画 C工笔画 D风俗画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可见这一描述反映出的绘画的特点是注重意境,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属于写意画,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文人画。 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出现的社会条件相同的是( ) A长安、东京、大都、北京的繁荣 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市民阶层精神需求的满足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底蕴 答案: B 试题分析: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
10、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某一历史时期(阶段)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条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兴起都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那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文艺发展的社会条件。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 “走进京剧 ”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名声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错在 “戏剧之祖 ”; C项错在 “元末初创 ”; D项错在 “康乾京化 ”。乾嘉
11、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故选 A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京剧。 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 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 C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D影响涉及亚洲、拉美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历史发展整体来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根本来说是制度的突破 ,启蒙运动从制度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一点最能体现对反封建的贡献 .A和 C只是一个方面 .最佳答案:是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
12、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马丁 路德认为:人的 “原罪 ”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 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地位及其神学权威 B确立了 “教随国定 ”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答案: A 试题分析:马丁 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 “因行称义 ”。故选 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先秦某思想家主张: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13、,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这位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墨子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的含义是对人民施以教化,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这样就可实现天下大治和导人向善,因此改为思想家主张的是礼法并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人应是荀子,答案: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荀子。 荀子总结吸收百家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使战国儒家思想蔚然大观。以下符合荀子思想主张的有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4、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是清代唐甄的言论,所以排除掉含 的选项,选 C, 都是荀子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荀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是主张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依法治国 C由圣人掌握国家权力 D以德治民,取信于民 答案: A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 “要在中央 ”“四方来效 ”这一信息判断,韩非主张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
15、圣人 ”指君主, “圣人执要 ”是指君主专制统治。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韩非子的主张。 董仲舒说: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君为臣纲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君臣共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 “覆露 ”即荫庇、养育, “持载 ”即承载。据此,题干材料可翻译为:君主是天,荫庇臣民,臣民是地,承载君恩。君臣关系即天地关系。故 A 正确。BC 与题干无关。 D项 “共主 ”不符合封建社会君臣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三纲五常。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 “穿衣 ”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
16、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人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 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 儒,乙 墨,丙 法,丁 道 B甲 道,乙 儒,丙 墨,丁 法 C甲 儒,乙 法,丙 墨,丁 道 D甲 道,乙 墨,丙 法,丁 儒 答案: B 试题分析:甲强调顺其自然是道家的观点,乙讲究身份地位和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丙主张节俭反对铺张属于墨家观点,丁主张严刑峻法实
17、行统一制度是法家思想。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的主要主张。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此题是在考查宋代儒学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是什么,联系所学史实,无论是北宋五子还是朱熹、陆王心学,都在试图并努力从万物本源的角度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人间的伦理纲常,而 A符合春秋道家学说, B符合汉代董仲舒儒学, D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性善论和性恶论,所以答案:应为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安徽省 无为 开城 中学 高二上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