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福建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福建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福建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福建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 “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B国家管理权由不同素养的人共享 C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被流放 D第四等级不能参加五百人会议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的信息说明民主范围十分狭窄,雅典奴隶数量明显多于自由民,说明题干论断正确性,故选择 A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希腊民主制度 民主政治局限性。 “宰相有
2、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这是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B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 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 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宰相有权能割地,回首河山意黯然 ”说明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造成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情绪,故选择 A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1840-1900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该观点 A基本否定太
3、平天国 B客观地评价太平天国 C高度肯定太平天国 D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 据题干中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说明孙中山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王朝意义,而又否定太平天国没有建立民主的政权,客观地评价了太平天国运动。故选择 B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意义与评价。 辛亥革命 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 “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4、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说明作者是从民族和民主两个方面来评价辛亥革命对国人的影响的,故选择 A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意义。 下图再现的是南京总统府一张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上面的日期是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 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A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城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C日军占领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D中国
5、战区日本投降仪式的举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 23,星期六 ”的时间是 1912+38-1=1949年, 4月 23日,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信息,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 ”的意义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亡,故选择 B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新民民主主义革命 渡江战役。 1937年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声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 ”这说明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
6、后抗日战场 D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时间 1937年以及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 ”信息说明说明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故选择 D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新民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下表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政务院人员组成情况表 党派 中央人民委员会 政务院 党派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政务委员 部长 中国共产党 1 3 29 1 2 6 19 民主学派及无学派人士 0 3 27 0 2 9 15 从中
7、可以获悉 A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形成 C. 建国初期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制 D. 政府中中国共产党不处于领导地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表格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政务院人员组成情况 ”中的人员由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组成,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形成,故选择 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1979年 1月 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年度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成为新时代形象的主要原因是 A领导粉碎
8、了 “四人帮 ”,结束文革 B主张 “一国两制 ”,解决统一问题 C赞成 “两个凡是 ”,纠正文革错误 D回归实事求是,规划改革开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以及文字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1979年 1月 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说明与中国当时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有关系,故选择 D 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 1961年 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 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 容许
9、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B和平统一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C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 “一国两制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时间以及材料中“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 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说明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故选择 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52
10、年我国高教系统开始院系调整时,撤消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 1953至 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文系人数却大幅增加到 12477 人。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工业化建设基础薄弱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建国初期的高校调整政策中减少了英语,法 语和德语的设置科目,而俄语设置急速增加,这深受当时的 “冷战 ”形势和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影响,即积极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 “一边倒外交政策 ”,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
11、与上述题意特征无直接关系。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一边倒)。 帕维尔 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 “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 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 ”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 ”主要指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另一种温和的选择 ”是指上海合作组织互惠互利不结盟新
12、型国家关系的宗旨,故选择 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 对外关系 新时期外交成就 上海合作组织。 以下为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对此,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 B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C投支持票的主要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D中国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表格中中国支持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在第 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故选择 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外交关系的突破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3、。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A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 B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 C强迫中国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 D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和租地的特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 ”说明是当时英国利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在南京条约中体现是降低中国海关的关税,故选择 A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1840-1900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甲午战争后 )“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
14、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说明传统家庭纺织业消失,实质上反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选择 A项。 考点:晚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和资本主义产生 晚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小农经济解体。 有人在评价雅典民主时说道: “在一项政策通过时,它往往能够集中多数人的智
15、慧,从而使该政策总是显现出更实际和更安全。 ”这实际上是说明雅典民主 A有利于正确决策 B有利于监督政府行为 C有利于修正错误 D有利于 促进文化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在一项政策通过时,它往往能够集中多数人的智慧,从而使该政策总是显现出更实际和更安全。 ”说明雅典民主制政治由于实行多人集中决策,说明决策相对正确性,故选择 A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希腊民主制度 民主政治影响。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 “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 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16、 ”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信息说明中国统治社会依靠血缘关系来维持政治制度,故本题选择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 宗法制。 孟德斯鸠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 “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含义的史实
17、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专制,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的信息说明当初皇帝专制没有现在恐怖和疯狂,显然说是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应该是清 朝的军机处,故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 清朝军机处。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 “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 (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 梁惠王上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18、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小农经济的兴起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产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 ”以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的信息说明小农经济积极性得以体现,故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农业发展 小农经济。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 基
19、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主要是小农经济的积极性的提高所致,故本题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农业发展 小农经济。 某班学生讨论穿衣服的问题。甲生说: “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和地位,不要穿与你身份及地位不符的衣服。 ”乙生说: “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丙生说: “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根据天气冷热增减衣服。 ”丁生说: “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 不挺好吗? ”他们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诸子百家某些学派的思想
20、,分别是 A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B道家、墨家、法家、儒家 C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D法家、墨家、道家、儒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和地位 ”说明是儒家主张; “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说明和组长节俭,属于墨家思想; “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 ”说明是道家思想;“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 ”是一种统一强制措施,属于法家思想,故本题选择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主要派别思想主张。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主张礼法并
21、施 B重视礼仪教化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意思是 “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 ”显然强调礼法并施 ,故选择 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荀子思想主张。 有学者指出: “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 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
22、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 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说明坊市界限被打破,政府不再对市场进行直接监管,故 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商业的发展 北宋城市的繁荣。 “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 ”这种 “结合 ”实为 A传统先进文化的弘扬 B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C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展 D意大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福建 福州市 八县一 中高 下期 期末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