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福建福州一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福建福州一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福建福州一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福建福州一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片的 “祭先农坛 ”四字,判断当时的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了农本思想,选 C。 A无法反映祭祀行为的主题故排除。 B项君主权威至上和 D项国家统一在材料中并无充分体现,因此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政策 路德提出 “因信称义 ”,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
2、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 ”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沉重打击,故项正确;A项与题干意思相反;本题主旨是强调宗教改革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势力,促进了思想解放,而 BD均与该主旨无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宗教改革 因信称义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女性更加智慧优雅,男性不再粗野低俗 ”,这现象反映了 A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B人文主义思想
3、传播 C理性主义思想影响 D城市经济联系加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 “女性更加智慧优雅,男性不再粗野低俗 ”表明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再 结合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可以得出是人文主义思想传播提高了人文素养。因此答案:为 A。材料侧重于强调人的文化素质提高,无法直接体现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经济联系加强,因此排除 AD。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因此排除C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 人文主义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来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 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
4、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马丁 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拜伦的唐璜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时间上来看文艺复兴发生在 14 17世纪,而拜伦则是生活在 18世纪末十九世纪早期的人物,因此应该排除含 的选项。故正确答案:是 A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神权下的自我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独立宣言宣称: “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中的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 A伏尔泰、卢梭 B洛克、卢梭 C孟德斯鸠
5、、狄德罗 D康德、孟德斯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处理问题的能力。从 “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概括出主权在民,这与洛克主张的 “当国王及其政府破坏法律时,人民有权更换国王 ”是一致的。从 “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暴政之下时,人民就有权也有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 ” 概括出社会契约,这与卢梭的主张是一致的,因此 B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欲更官制、设议 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 “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
6、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处理问题的能力。从材料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可知,维新思想家认为,变革服饰是 “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 ”的前提,其目的是为了营造改革氛围,使人们逐渐接受 “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 ”。故应选 B项,其他几项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近代 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的潮流 维新思潮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
7、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处理问题的能力。本题意在强调为什么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也要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出 “民主 ”这块牌子。故应选 C。各界思想趋同的表述不符合事实,排除 A项。标榜主义不是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排除 B项
8、。他们只是 “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可知这些人根本不接受三民主义,并非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排除 D项。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影响 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 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反映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是在洋务
9、运动期间, A项表述不准确; B项 1922年相比于 191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下降,因 此不能体现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重视人文教育, D项表述太过绝对。图中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在 19291936 年稳步上升,体现了当时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C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代科技和教育 民国时期科技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 旗袍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分析历史问题的
10、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联系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华民国政府于 1929年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旗袍成为时尚反映了民国时期思想观念的变化,选 B。 A错在 “完全西化 ”。材料未体现城市化进程与女性关系,排除 C项。 D与设问中的“社会原因 ”不相符合。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旗袍 20世纪初西方电车传入中国, 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 “好人不坐电车 ”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 西方 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中国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 20世纪初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 中西方文化冲突已经
11、白热化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人们不敢坐电车是担心会被电死,是出于安全考虑。这并不能表明中西方文化冲突已经白热化。从中国近代文明发展历程上看,不断学习接受西方文化是一种趋势,因此排除 。西方电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因此 正确。电车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因此 正确。 “好人不坐电车 ”表明受旧思想 观念的束缚,一些人对新鲜事物予以抵制,因此 正确。 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近代交通 2014年 3月 8日马航 MH370飞机失联,中国政府动用了 21颗卫星进行海上搜索,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12、星 “东方红一号 ”反射成功是在 A 1964年 B 1967年 C 1970年 D 1973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反射成功是在 1970年,因此 C项正确。其他几项与事实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科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国防科技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 “美人芳草 ”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 “
13、神游天地、上下求索 ”可知是屈原的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材料 “大量运用“美人芳草 ”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 ”可知是离骚的特点。故选 D项。 考点: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 离骚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家谱体现的是家族的凝聚力,受古代宗法制的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明清时期 “名门望族 ”“ 寒门小姓 ”修
14、撰家谱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理学的反映,故本题选择 C项。材料并无人口流动对宗族观念产生冲击作用的信息,排除 A项。材料强调纂修族谱的目的是尊崇人伦而不是彰显社会等级,排除 B项。 D项说法是错误的。 考点: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理学的作用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 “礼、刑,相为表里者也 ”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 B项正确。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 A项错误。依据 “相为表里者也
15、”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 C项错误。 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考点: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特点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 “波斯锦 ”“胡锦 ”“番锦 ”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 “胡式锦 ”。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波斯锦 ”“胡锦 ”“番锦 ”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 D项正 确。材料并未涉及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排出 A。 B说法与题干意思相矛盾。中国古代丝织业长期
16、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材料中没有显示丝织技术优劣比较的信息,排出。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古代手工业成就 丝绸之路 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 它原称 “箸 ”,由于舟行讳 “住 ”, 故把 “箸 ”改为 “快儿 ”,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 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它原称 “箸 ”,由于舟行讳“住 ”, 故把 “箸 ”改为 “快儿 ”。据此可知它与航运业发展相关,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快航船速度的愿望。古代航运业主要服务于商业,因此筷子一词流
17、行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B符合题意。明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因此苏州航海业发达表述不符合事实,排除 D项。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和封闭性,这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现象不符,排除 A项。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俗,排除 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内河航运与商品经济 乾隆后 “关东每岁有商 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 ”“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 ”可知 A商品经济繁荣正确。 “关东 ”到 “上海
18、”可知 B长途贩运发达正确。造成长途贩运的因素是产业分工形成区域经济,互通以各取所需。因此 C区域经济发展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抑商政策,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古代中国的商业 区域经济与长途贩运 明初废丞相、设内 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清时期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A皇权渐趋衰弱与事实不符。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宠信与
19、否。故B项正确。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不能统领六部百司, C错误。皇帝依旧拥有控制内阁的权力,首辅权力失控表述有误,排除 D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央权力机构,与题干地方制度演变无关,故 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 “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 ”说明中央对
20、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 “经济联系 日益密切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C项错误;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属于经济信息与题干没有关系,故 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有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
21、雅典的公职人员受到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监督,从而保 证了直接民主的实现, D符合题意。材料主体并不是强调公民大会及其产生方式,故 A项错误。也没有显示三大民主机构之间制衡的关系,故 B项错误。审理案件是由陪审法庭进行, C 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机构及关系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所有牺牲的战士都不写明家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福建 福州 中高 下期 期末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