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
《2012届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选项属于干支纪年的是( ) A琶琶行 “元和十年 ” B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C梅花岭记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 D五人墓碑记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 答案: D 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 A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B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 C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 ” D “长君之
2、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 答案: B 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该碑刻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 ( ) 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 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 A B C D 答案: D 孟德斯鸠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 “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含义的史实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C清朝设置军机处
3、D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答案: C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 ”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 D 吕氏春秋 上农载: “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答案: C 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 2000多年。
4、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 “皇权下的民主 ”的是( )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答案: C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 ) A重农抑商政策 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C 清朝前期,福建泉州、漳州生产丝绸,所需原料购于江南,载往镇江染色后运回织绸。这反映当时( ) 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区域分工明确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生产社会化明显 A B C D 答案: B 清政府曾经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反映的实质 A明朝中后期资
5、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D 阅读下列表格: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B中国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 C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D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植 答案: A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 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答案: D 宋人陈亮说: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
6、而非求以相病 ”,这段话反映了陈亮( ) A重视商业的作用 B提倡重农抑商 C重视农业的作用 D提倡农商并重 答案: D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 “民本 ”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 “经世致用 ”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下列文学艺术作品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的是 ( ) A B C D 答案: D 老师介绍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下图),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请问何人的说法较为正确?( ) 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
7、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答案: D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 B 明朝 “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答案: B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税务场所 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表现 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
8、的重要场所 D会馆是政府设立的处理商人与政府关系的机构 答案: C 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 A一万年前 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C商周时期 D秦汉时期 答案: C 左传 定公四年载子鱼之语曰: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这反映了周初实施分封的主要依据是 ( ) A是否出身王室 B是否出身先代贵族 C是否对周王室效忠 D是否立有军功 答案: C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
9、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 孔子的 “礼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宗法制 孟子的 “民贵君轻 ”思想 A B C D 答案: C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 594年)有 “初税亩 ”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 “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答案: A 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
10、始建者是(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答案: C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 ”儒家学派的学者 “大惑不解 ”是因为 “巨变 ” (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答案: D 史书记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 A收藏 玉玺,天子喜好 B以
11、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答案: D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秦朝统一了文字 A B C D 答案: C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 “儒术 ”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 C 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这样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反映了 ( )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
12、能培养实用人才 B清朝从根本上改变了用官制度 C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 D读书人放弃科举考试 答案: A 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 ”;中部文字为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下部文字为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 “印记 ”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答案: C 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福建省 厦门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