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浙江效实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浙江效实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浙江效实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浙江效实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以下关于 “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 ”,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形成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 C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度全国推广 D秦律的颁行不能改变秦朝仍是人治社会的现实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朝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官员监察,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共同对皇帝直接负责,地方上普遍推行郡县制,
2、所以 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三公九卿制度的特征, A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答案:选 B。 考点: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的具体表现是 “三公九卿制 ”,在地方表现为 “郡县制 ”,材料强调了 “三公九卿制 ”对后世产生的影响。高考关注的角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发展的历程和具体特征,而秦代是这一制度的开创时期,应从整体上对此有所把握。 下列关于三国同盟形成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B 1879年在 “铁血宰相 ”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和奥地利首先缔结条约 C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之间的矛盾把意拉入同盟 D
3、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德国成为核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同盟是指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在一战爆发前结成的军事同盟,奥匈帝国由匈牙利和奥地利联合组成,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首先结盟,所以 B项说法错误, A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 考点:三国同盟形成 点评: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国同盟的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英国协调了与法国和俄国的关系,在 1904年和 1907年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最后形成了三国协约。意大 利改善了同法国
4、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为自身利益,望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 1915年 5月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1914年 8月 2日英德双方谈判时,德国首相指出: “你们是否要为一张废纸(指保证比利时中立的条约 )和我们开战 ”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说: “我们承担着光荣的责任,要保卫一个弱小邻国的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 ”以上材料反映出英国的真实意图是 ( ) A为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对德作战 B为 维护国际公约的尊严而对德作战 C以武力阻止德国势力的扩张 D以武力逼迫德国遵守凡尔赛和
5、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如果哪些国家说他们只有在条约对他们有利时才守约,我们就不得不使局势变得只有守约才对他们有利。 ”说明了英国为了维护国际公约的权威与尊严而对不遵守条约的德国宣战,所以 B项说法符合题意要求, A 项是 德宣战的重要原因, C项是英国事实上的根本目的, D项凡尔赛和约签订于 1919年与题意不符。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 高考中的常考点,对其爆发的原因应该作出仔细区分: 萨拉热窝事件 导火线;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扩军备战 具体原因; 列强间矛盾的激化 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根
6、本原因 一战又被称为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格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战争的僵局,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例是 (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一战中英国出动了新式作战武器飞机和坦克,极大地扭转了战争的格局,同时也直接改变了战争的根本模式,即由陆战走向空战和海战,其中索姆河战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不符合上述史实。 考点:一战中的著名战役 点评
7、: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具体涉及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一战中战役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 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有人认为 “粗看一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 ”。如果此观点成立,下列史实可作为主要依据是 ( ) 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主要确立了列强在欧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B国联由英法操纵 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巩固 D欧洲对世界经济控制力不断加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粗看一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
8、更完整 ”说明欧洲霸权扩大了,这主要是指英法两国通过操纵国联能干预和控制更多的国际事务,答案:选 B, A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D项说法不准确,国联的实际作用更多地在表现在政治和军事方面。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尔赛和约等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 “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
9、”,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 是 ( ) 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形成 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 英日同盟被拆散和五强海军条约的签订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 15年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一战后欧洲霸权的削弱,这具体表现在美日两国实力的壮大对欧洲霸权构成极大的挑战,还有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欧洲资本主义敌对,所以 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是对德国实力的削弱而非对欧洲霸权的削弱,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一战后欧洲实力的下降 点 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
10、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美国领导人喜形于色。这是因为 ( ) 美国以体面的形式埋葬了英日同盟 美国海军取得与英国并驾齐驱的地位 美国获得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大量殖民地 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 A B C D 答案: 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政治人物的言论: ( ) 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 英 格雷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11、 德 皮洛夫 这不是和平,这是 20年的休战。 法 福煦元帅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 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捍卫者。 美 威尔逊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可知 出现在 1914年 8月,格雷目睹德国大使对法国总理宣读宣战声明; 出自1897年德国外长皮洛夫宣言; 1919年,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发表了上述言论; 1916 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了上述参战宣言,所以以时间先后为序排列应该是 ,答案:选 C。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
12、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读下图,纳粹德国控制下列区域的先后顺序为 ( )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1938年春,德国吞并奥地利; 接着,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所以以时间先后为序排列应该是 ,答案:选 B。 考点:纳粹德国的扩张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
13、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解读图片和图表信息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确识别图中的信息,其二注意图中材料的来源或出处,最后就是要仔细观察图中是否有时间线索,只要有时间提示就为解题提供了较多的历史背景知识,因此一定要对此多加留意。 “地质力学 ”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起 因的学科。它是由中国李四光创立的。 “地质力学 ”名词正式提出是在其哪篇论著 ( ) A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B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 C新华夏海的起源 D地质力学概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李四光在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中正式提出了 “地质力学 ”的
14、概念,答案:选 B, 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考点:中国杰出的科学家 李四光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 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 74年兴衰历史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迫要解决
15、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 ”说明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解决民众的饥饿问题和接受民众要求退出一战的主张,因此被民众所抛弃,列宁主张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张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信奉,答案:选 B, A项发生在二月革命之前, C项说法错误, D项表述不够全面准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 点评:俄国十
16、月革命过 程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其开展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七月流血事件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917年 11月 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尤其要关注的是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之间的区别和关联。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中写道,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的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
17、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结合所学知识,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毛泽东脱离了第三国际的领导 新的革命策略指的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新的革命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情的结合 新的革命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A B C D 答案: D 试 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是指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不同于俄国革
18、命的新式革命道路即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这一革命策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所以 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项说法错误,中共是第三国际的重要成员尊从第三国际的领导,答案:选 D。 考点:毛泽东思想 点评:高考对毛泽东思想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新民主主义 ”革命理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几个知识点上,这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闪光性的地方,同时也是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应用中国实践的具体表现,对此必须牢记和加以深刻体会。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
19、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为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B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历朝的各项制度 C唐朝开创了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 D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中原文化停滞不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说明民族融合为唐朝的再次统一和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所以 A项说法最符合题意, 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考点:唐代社会特征 点评: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它以清明的政治,开放的文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为其时代特征的显著标
20、志,再加上较之前代更为繁 荣的经济使唐文化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而本题所考察的民族融合的作用正是其走向强盛和辉煌的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一句是( ) 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B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C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D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模式,结合备选项中文字含义可以看出 D项符合孔子的上述主张, A 项强调严谨的求 学态度, B项强调勤恳的教学态度, C项强调个性特征与
21、能力直接的关系。 考点:孔子的教育思想 点评: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创私学,打破了教育为贵族所垄断的现实; “有教无类 ”和 “因材施教 ”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是精华; “温故而知新 ”的学习方法更是学习知识的一般方法。 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饮食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这反映了他 A是一位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 B运动与饮食相结合的主张 C对传统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D中庸之道的观点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
2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运动太多和太少 饮食过多与过少 唯有适度可以 ”等文字内涵说明亚里士多德强调中庸之道对人的重要性,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与上述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西方文化的先哲 亚里士多德 点评: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并称为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三位杰出思想家,他们三人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所在。其中亚里士多德以百科 全书式的知识结构著称于世,柏拉图以理想国文明,而苏格拉底则以其对民主自由原则的捍卫和对人循循善诱的教导为世人所称道。 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拿破仑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 平定巴黎保王党人叛乱 正式颁布民法典 土伦战役 远征埃及
23、 奥斯特里茨战役 滑铁卢之战 发动 “雾月政变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结合所学拿破仑生平可知下列重大事件分别发生在 1793年的土伦战役, 拿破仑初次崭露头角; 1795年他平定巴黎保王党人叛乱,在政界扬名; 1798年远征埃及最终失败; 1799年 11月 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1804年正式颁布民法典; 1805年12月,拿破仑以 7万人的弱势兵力打败了 9万俄奥联军的强势兵力,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并且迫使奥地利帝国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浙江 中学 上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