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304-2011 莫干黄芽茶生产技术规程.pdf
《DB33 T 304-2011 莫干黄芽茶生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3 T 304-2011 莫干黄芽茶生产技术规程.pdf(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20 B05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 33/T 304 2011 代替 DB 33/ 304.1-2001、 DB33/T 304.2-2001、 DB33/T 304.3-2001、 DB33/T 304.4-2001、 莫干黄芽茶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roduction of Mogan huangya tea 2011 - 10 - 09 发布 2011 - 11 - 09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304 2011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
2、代替 DB33/ 304.1 2001莫干黄芽茶 第 1部分:苗木、 DB33/T 304.2 2001莫干黄芽茶 第 2部分:茶园栽培技术、 DB33/T 304.3 2001莫干黄芽茶 第 3部分:鲜叶原料与加工工艺、DB33/T 304.4 2001莫干黄芽茶 第 4部分:商品茶。与原标准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补充了主要茶树病虫害防治种类和方法; 产品分级改为:特一、特二、一级、二级,共四个等级, 其中特一、特二分绿茶、黄茶两种类型,一级、二级均为绿茶类,修改原各分级茶叶的鲜叶原料要求和干茶感官品质指标; 调整了原标准中卫生指标要求。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
3、标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德清县农业局、德清县茶叶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建平、戚国荣、方连根、沈中华、姚利华。 本标准代替了 DB33/ 304.1 2001、 DB33/T 304.2 2001、 DB33/T 304.3 2001、 DB33/T 304.42001。 DB33/ 304.1 2001、 DB33/T 304.2 2001、 DB33/T 304.3 2001、 DB33/T 304.4 2001为首次发布。 DB33/T 304 2011 1 莫干黄芽茶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莫干黄芽茶 的 术语 和 定义、 苗木要求、 建
4、园要求、茶园管理、鲜叶与加工、质量要求及检验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与 保鲜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莫干黄芽茶的生产 与加工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2 茶取样 GB/T 8304 茶 水分测定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
5、/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T 8310 茶 粗纤维测定 GB/T 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 8321(所有部分 )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T 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 26130 食品中百草枯等 54 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NY/T 5018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 5020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DB33/T 479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5
6、)第 75号令)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标准。 3.1 DB33/T 304 2011 2 产地 region 莫 干山 山脉 德清县 行政区域内 茶园 , 地理坐标为北纬 30 28 30 42,东径 119 46 11956。 3.2 莫干黄芽茶 mogan huangya tea 采用 3.1产地规定范围内的 茶树嫩梢,经 “ 鲜叶摊青 杀青 揉捻 初烘 理条 足 干 干茶整理 ”的绿茶工艺或“鲜叶摊青 杀青 揉捻 闷黄 初烘 理条 足干 干茶整理 ”的黄茶工艺 加工而成,并符合本标准品质要求的茶叶。 4 苗木要求 4.1 品种 适制莫干黄芽茶的当地群体种和 龙井 43
7、、横岭种等 无性系茶树良种。 4.2 苗木质量 新种茶园苗木应符合 GB 11767 的规定, 质量要求 见表 1。 表 1 苗木质量要求 级别 苗龄 苗高 /cm 茎粗 /mm 侧根数 /根 品种纯度 检疫性 病虫害 一足龄 30 3.0 3 100 不得检出 一足龄 20 2 2 100 5 建园要求 5.1 自然环境 茶园环境条件符合 NY 5020的要求。 5.2 土壤 黄壤, pH值 为 4.5 6.5。 土层厚 不少于 0.5 m,排水良好。 5.3 种植 5.3.1 种植方式 5.3.1.1 单条栽:适于陡坡窄幅梯坎茶园。行距 130 cm 150 cm,丛距 30 cm。每穴种
8、茶苗 2 株 3株,每公顷 一般 种植茶苗 4.5 万株。 5.3.1.2 双条栽:适于缓坡或宽幅梯坎茶园。 大行距 130 cm 150 cm,小行距 30 cm,丛距 30 cm,两小 行茶丛交叉排列。每丛种植茶苗 2 株,每公顷种植茶苗 7 万株 9 万株。 5.3.2 开垦 DB33/T 304 2011 3 5.3.2.1 在茶苗种植 3 个月前进行。 5.3.2.2 坡度 15 以下缓坡地按等高线确定茶行位置全面开垦;坡度在 15 25 的陡坡地坎面筑土坎或石坎; 坡度在 25 以上的山地不宜 植茶 。 5.3.2.3 开垦时应清除园地内的石块、树根、柴根、竹鞭。 5.3.3 基肥
9、 按茶行位置,中间开施种植 沟,沟内施足底肥 ,用量为农家 肥 20 t/hm2 45 t/hm2,或 有机肥、饼肥 1.5 t/hm2 2 t/hm2,施肥后覆土。间隔 1个 月后种植。 5.3.4 种植时间 5.3.4.1 春季种植 时间为 2 月中旬至 3 月上旬。 5.3.4.2 秋季种植 时间为 10 月上旬至 11 月下旬。 5.3.5 栽种方法 5.3.5.1 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 移植沟或定植穴。现开现栽 。栽 植时, 应 扶直茶苗,先部分填土,压实后再 覆 土至根颈处。栽后当天浇足“定根水”。 5.3.5.2 栽植后及时铺草覆盖苗。栽后定期检查成活情况,发现缺株及
10、时补齐。 6 茶园管理 6.1 树冠管理与改造 6.1.1 定型修剪 6.1.1.1 定型修剪的对象 为 幼龄期茶树和台刈后茶树。 6.1.1.2 定型修剪一般分三次完成。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或台刈后进行,剪口离地高 15 cm 25 cm。第二次在第二年 2 月中、下旬或春 茶后进行,剪口在上年剪口上提高 10 cm 15 cm。第三次在第二年秋季( 8 月中、下旬)或第三年春茶前( 2 月中、下旬)进行,剪口比第二次定剪剪口提高 10 cm15 cm。 6.1.2 树冠改造 6.1.2.1 轻修剪: 用篱剪剪去成龄茶园树冠面上突出枝条和晚秋新枝。 轻修剪每年可进行 1 次 2 次,时间宜
11、在春茶后 5 月上中旬、秋末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进行。 6.1.2.2 深修剪:适用于投产多年、产生大量鸡爪枝或受严重冻害 、 病虫危害,蓬面枝叶枯焦、脱叶的茶园。 修剪深度为 在蓬面下 10 cm 20 cm, 夏秋茶多年留养、茶行过高茶园,剪口离地高 60 cm 80 cm。可用篱剪或深修剪机进行。 6.1.2.3 重修剪:适用于树龄 15 年以上、树冠上部已衰败的投产茶园,剪口离地面 20 cm 25 cm,保留一、二级骨干枝。应及时清理树冠。时间应在春茶前或春茶后( 5 月底前)进行 。 剪后立即增施有机肥,施菜 饼或有机肥 1.5 t/hm2 2 t/hm2。 6.1.2.
12、4 台刈 : 用台刈铗或锋利柴刀,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枝条,在离地 一般 10 cm 处全部刈去,重新全面塑造树冠。宜在春茶后进行。 6.1.2.5 树冠改造后的茶蓬应加强留叶养蓬、除草、铺草、抗旱、病虫防治、防冻等工作。 6.2 耕作与土壤改良 DB33/T 304 2011 4 6.2.1 中耕除草 6.2.1.1 春茶前 ,一般 2 月下旬 至 3 月上旬浅耕除草,深度 为 5 cm 10 cm,并拔(挖)除茶园内多年生杂草、竹枝。 6.2.1.2 春茶采摘结束后和夏、秋季应勤除杂草。 6.2.1.3 非有机茶基地茶园可用化学除 草剂除草,使用时应按产品标识说明进行,并应向茶蓬下喷药,不应
13、 喷洒在茶树植株上。幼龄茶园 不应 喷施化学除草剂,提倡人工除草。 6.2.2 铺草 坡地茶园和高山茶园,应在春茶后和秋末,在茶树行间铺草,铺鲜草 量为 15 t/hm2 20 t/hm2。 6.2.3 深 翻 改土 适用于改造茶园(重修剪、台刈)。深度 为 茶行间 20 cm 30 cm,小行间 10 cm 15 cm。 6.3 施肥 管理 6.3.1 时间 6.3.1.1 春茶前 施催芽肥: 2 月中下旬。 6.3.1.2 补施追肥 : 夏、秋茶适时补施追肥。 6.3.1.3 秋末施基肥: 10 月至 11 月。高山茶园早施 一般为 10 月上、中旬。 6.3.2 施肥量 6.3.2.1
14、幼龄茶园:以基肥为主,氮、磷、钾三要素配比为 2:1:1,年施有机肥 0.7 t/hm2 1.5 t/hm2。 6.3.2.2 投产茶园:以氮为主,辅以磷钾,一般每采收 100 kg 干茶,需施纯氮 18 kg 20 kg,再按氮、磷、钾三要素配比 4:1:1。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及全年干茶产量指标确定。树冠改造茶园应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6.3.2.3 基肥应施有机肥。 6.3.3 施肥方法 6.3.3.1 根际施肥:在茶行间 , 坡地茶园于茶行上方 , 开深 10 cm 15 cm 施肥沟,施肥后立即覆土。 6.3.3.2 叶面追肥:应在阴天、傍晚进行, 严格按产品说明规定浓度使用。 6.3.
15、4 肥料要求 茶园用各种肥料、叶面营养液应符合相应质量标准。不应使用城乡生活垃圾或工厂、医院的有害废弃物。 6.4 水旱防治 6.4.1 旱害预防 6.4.1.1 投产茶园可采用铺草、喷灌、浅耕、种植遮荫树等措施。 6.4.1.2 幼龄茶园应采取浅耕、培土、追施淡肥、喷灌、种植绿肥等措施,抗旱保苗。 6.4.2 湿害预防 DB33/T 304 2011 5 平地低洼积水茶园,应完善排水系统。平地茶园从低洼处向外开排水沟;坡地茶园上方开沿山排水沟。 6.5 冻害防 控 6.5.1 冻害预防 6.5.1.1 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 , 龙井 43 和横岭 种等当地良种。 6.5.1.2 高山茶园在西
16、、北方向及山坡风口上方营造防风林。 6.5.1.3 加强肥水管理,秋末早施、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寒力。 6.5.1.4 在低温寒潮来临前,用稻草、杂草、遮阳网等覆盖茶树蓬面 。 6.5.2 冻 害 后护理 及时剪除受冻枯焦的枝叶。春季萌芽后受“ 倒春寒”冻害的茶树,及时摘除冻害芽梢,配合根外追肥 。 6.6 病虫害综合防治 6.6.1 防治原则 按照“ 预防 为主,综合防治” 植保方针 ,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根据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合理 采 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措施,经济、安全、有 效地控制病虫害,将茶叶农药残
17、留降低到有关标准规定的范围。 6.6.2 防治措施 6.6.2.1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植物检疫制度。 6.6.2.2 认真做好病虫测报调查,做到及时、准确地防治。 6.6.2.3 采取合理修剪、勤除杂草、冬季清园、合理施肥等农业措施。 6.6.2.4 保护和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发挥生物防治作用,维持茶园生态平衡。 6.6.2.5 大力推广冬季封园(石硫合剂、晶体硫或农用喷淋油等)、茶季点灯灭蛾、人工捕杀等防治措施。 6.6.2.6 不应 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杀伤力低的药剂,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后至采茶的安全间隔期,间隔期内不 应 采摘。 严格按照 GB 428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3 304 2011 莫干黄 芽茶 生产 技术规程
